毒品与艾滋病有何关联?这是一波来自“一线卫士”的强势科普

每到6月底,禁毒宣传总会迎来一波接一波热潮,让人们了解到许多毒品的相关知识,还知道了毒品背后有一个如影随形的孪生兄弟——艾滋病(AIDS)。

尽管全国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成功将我国艾滋病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但艾滋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2017年全国新报告HIV/AIDS有57194例,死亡15251例。

由此,禁毒宣传教育和预防艾滋病也成为一项密不可分、同步开展的“携手工程”。

你知道吸毒易染艾滋病吗

据聂晓勇介绍,吸食毒品的方式有口吸、鼻吸、口服、注射等多种方式,但静脉注射吸毒极易出现共用注射器的情况,进而通过血液传播艾滋病。

从我国现在每年报告艾滋病病例数来看,新发现的注射吸毒感染者人数呈下降趋势,但这并不是说毒品与艾滋病传播无关。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3种,即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

近年来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阻断了艾滋病经输血传播,有效控制了经注射吸毒和母婴传播,但性传播已成为当前主要传播途径。而吸毒者吸食毒品后一般会出现性欲增强,性行为发生频次明显增加,多性伴现象普遍,性伴侣除配偶、情人外,有大量临时性伴侣,并常常与HIV感染状况不明者发生无防护性行为,从而增大了艾滋病感染风险。

目前,我国毒品滥用种类多元并存,新型毒品滥用规模居首位,但大众普遍对新型毒品的认识有一个误区,认为新型毒品对身体危害小,可以提神,不会上瘾,甚至有人把这看成时尚的象征,这些错误认识导致新型毒品滥用者大量增加。事实上新型毒品主要作用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使大脑皮层的控制能力下降,而原始性冲动释放明显,促进了高危性行为,加大了滥用者感染和传播AIDS的风险。

禁毒宣传要侧重青少年

《2016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监测数据表明,截至2016年底,我国现有吸毒人员中不满18岁的有2.2万名,18到35岁的有146.4万名,吸毒人员低龄化特征越发突出,青年人成新型毒品使用主要群体。

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青少年吸毒人数增加?聂晓勇介绍说,大多数年轻人往往对新型毒品的性质和滥用后果没有正确认识,其自我控制力差,易冲动,渴望刺激与冒险的特质决定了他们更容易接触毒品,且喜欢尝试不同种类成瘾物质以寻找或增强刺激性。而毒贩们将新型毒品包装上时尚前卫、减压的标签,正迎合了他们的需求。在虚荣、好奇、空虚、减压等心理作用下青少年更容易尝试新型毒品,从而不能自拔,走向深渊。而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需要保护和呵护的群体,因此,禁毒宣传必须要侧重在青少年间的展开。

2015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禁毒办等十四部委联合印发《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规划(2016-2018)》,并于2015年8月18日全面启动了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以10岁至25岁的青少年为重点、以学校为主要阵地,构建完善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体系,使青少年禁毒意识明显增强,新滋生吸毒人数明显下降。可以看到,国家对青少年禁毒宣传是高度重视的。

积极干预还社会一方净土

当前,如何遏制AIDS的传播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大事,国家为遏制艾滋病流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聂晓勇,性传播已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因而针对与性传播有直接关联的新型毒品滥用的干预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今后的艾滋病干预工作中,加强毒品与艾滋病危害的宣传,减少新型毒品的使用,矫正吸毒者的行为,降低毒品和艾滋病的不利影响迫在眉睫。

禁毒需要从个人做起,聂晓勇呼吁大家远离毒品,预防艾滋病,还社会一方净土。

王旻 温娇娇 郝东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