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華:人生曼妙風景,來自心境“自如”

文/朱敏華

“自如”二字,辭典上的釋義大體是“沒有障礙地;不受約束地”、“活動或操作靈活自然”,以及“猶自若。神態鎮靜自然”、“猶相當”。此外,“自如”在道教妙真道,專指“無所以借、無所以達、自然而然的本元本真狀態”。可見,“自如”應當是一種狀態,一種“鎮靜自若、靈活自然、自由自在”的狀態。

朱敏華:人生曼妙風景,來自心境“自如”

面對紛繁世界、紅塵俗事,一個人保持內心的寧靜殊為不易,倘偌始終能堅守“自如”心境,更屬難能可貴。

心境“自如”,表現的是動靜自如、收放自如、進退自如,彰顯的是一種淡定的姿態、穩定的狀態、鎮定的心態,體現著對紛繁複雜、瞬息萬變局面的把握。《詩經》之“我心匪石,不可轉也”、鄭板橋之“任爾東西南北風”、毛澤東主席之“亂雲飛渡仍從容”……這些詩詞名句,無不生動地寫照出“自如”之境界。

古今中外,活出了“自如”境界的不乏其人。譬如,清代王晫的《今世說》中有兩則故事,說是有一個叫羅賢的京官,既有才華又有名望,卻一直沒有得到提拔重用,但羅賢對此不僅毫不介懷,而且還“歌嘯自如”;另一個是叫汪汝蕃的人,遇上饑荒年月,卻把家裡的幾百石米拿出來賑濟別人,而自己和家人則“粗糲自如”。

又如,1783年9月3日,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11月2日美國國父華盛頓向追隨他征戰多年的將士發表了著名的告別演說。他說:“你們在部隊中曾是不屈不撓和百戰百勝的戰士;在社會上,也將不愧為道德高尚和有用的公民。”“平民生活的儉樸、謹慎和勤勞的個人美德與戰場上更為壯麗的奮勇、不屈和進取精神同樣可貴。”最後,他公開表達了自己即將退役、過平民生活的熱切願望,“分離的簾幕不久就要拉下,我將永遠退出歷史舞臺。”兩天後,華盛頓乘船離開紐約港,回到他日夜思念的故鄉弗農山莊,正式解甲歸田,表現出“為國家做任何事情都是責任和義務,而不是獲取個人利益的手段”的自如和豪邁。

再如,科學家于敏在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之前,曾為祖國的國防事業隱身30年之久,體現出“遠卻喧囂儘自如”的淡泊;航天員鄧清明,一次又一次地入選“神九”“神十”“神十一”飛行任務乘組梯隊,卻一次又一次地與飛天夢失之交臂,當了20年“備份”也沒有後悔,體現出“吾道悠悠心自如”的從容。

當今社會,生活的鼓點越敲越緊,莫名的誘惑撲面而來,人們無不常常慨嘆被功利的大流裹挾著往前走。曾有一項權威的調查顯示,受訪者感到“浮躁,踏實不下來”的人超過四成之多。乍一看,這個比例確實太大,但細細一想,並不奇怪。事實上,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汲汲於功名,一切圍著私利打轉,常常心神不寧,何談“歌嘯自如”?有的人慼慼於貧賤,總是跟人攀比,一旦比不上就心態失衡,何談“粗糲自如”?還有的人在變動不居的世界中迷失自我,陷於“身不由己”的喟嘆,墜入“無所適從”的迷茫,更遑論動靜自如、收放自如、進退自如了。

梭羅說:“每一個人都是一座聖廟的建築師。”可見,建造自己心中的“聖廟”,找到自己內心的尊崇,避免自己的靈魂失重,尤其是在匆匆趕路時,不妨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想想當初為什麼出發,問問自己心中的那個人生準則或信條,才能在內心深處積攢起力量,抵抗“不自如”的焦慮狀態,把前行的節奏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朱敏華:人生曼妙風景,來自心境“自如”

“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隨人看桃花”。守護“自如”心境,守護不變初心,才能彰顯“自如”的價值,才能稱出“自如”的份量,才能收穫人生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迎風長嘯、倚水清歌的曼妙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