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华:龙 船 鼓

文/朱敏华

五月五,龙船鼓。江河吼,群山舞。……

台湾诗人余光中曾说:"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有龙舟竞渡就有人击鼓。"这绵延数千年的流风余韵,千百年来,都是中华大地的一场端午盛景,都是华夏民族的一场文化盛典。

故乡高安,一座锦河穿城而过的千年古镇。古镇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莫过于端午、中秋与过年。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高安的江河湖泊,都能听到鼓声咚咚地响着,都能看到龙船嗖嗖地划着。无论是街上人还是乡下人,出门就能观看龙船,而最为吸引人的则是,古镇"大观楼"下锦河传统的龙船大赛,高安七邻八乡的龙船队都会在这里一展身手。

"咚咚铛,咚咚铛,……"

鼓声响自锦河两岸,这是端午期间高安人传送的一个信息。龙舟,鼓声,报道着古镇"大观楼"下的锦河,又在举行一年一度的传统龙舟赛。

看龙舟去!

朱敏华:龙 船 鼓

端午日,高安的妇女小孩们,都会穿上新衣裳。吃过茶蛋、棕子后,乡下人起个早赶路,街上人则倒锁了门,全家出动到古镇锦河两岸边去看划船。河边上有亲戚、朋友或熟人的,可到临河的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各个码头或沿线岸上看。河中龙船比赛,一般是以古镇老石桥作起点,古镇"大观楼"下的古浮桥为终点。因为这一天高安有身份的人,都会在"大观楼"上或楼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在许久前就早有了准备,大体是以乡镇、村来分组分帮,各自选出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提前就已在湖塘或河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所见的载人装货的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状如"真龙",船头雕刻着高高昂起的龙头,船尾拖着长长的龙尾,龙头龙尾均高高翘起,船身大多绘有朱红颜色的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家族祠堂里的干燥处,要用时才将它抬下水去。每只船大概可坐二十至三十个不等的桨手,一个鼓手,一个锣手,一个舵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着鼓声缓促为节拍,奋力把船向前划去。航手站在船尾,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用舵掌握着龙船的航线。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咚咚铛、咚咚铛"地把锣鼓单纯而又重复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们调理好下桨的节拍。划过龙船的人都知道,鼓手指挥并决定着一只龙船的快慢,所以每当两条龙船竞赛到不分上下时,鼓声则如雷鸣,加上两岸看船人呐喊助威,便颇有些像小说故事里的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擂鼓的场面,抑或是牛皋水擒杨么时水战擂鼓的壮烈。

鼓声响起,搅动着大地江河血脉的激情,唤发着男女老少击水中流的豪气。那是屈原从水底深处也能听到的催舟竞发的鼓声,那是一只只出弦离弓的箭击水中流的鼓声。

朱敏华:龙 船 鼓

龙船的鼓声,龙舟的倩影,也曾一度在一些江河大地上销声匿迹。那是早年,有些远僻的乡村每到龙舟季节,必定会生出一些事来,这个村和那个村的龙舟往往在昂奋的鼓声中愈竞愈烈,每每两船竞争到不分轩轾之时,龙船上的桨手们常常挥浆相击,相互斗殴,严重时乃至头破血流,龙舟被砸。但这却丝毫不能减弱人们对龙船的兴趣。据说,有的地方矫枉过正,居然发起过声势浩大的"砸龙船运动",甚至出现过一个乡镇砸掉过近千条龙船的做法,而有的地方则明令禁止举办龙船活动。早先的理由,好像是与封建迷信、宗族械斗有关,后来则与时俱进,说是端午期间划龙船,人员较为集中,容易诱发安全事故和治安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就连古镇"大观楼"下锦河两岸延续了百年,且令远方游子魂牵梦萦的端午传统龙船赛,也总是办办停停,令人难以捉摸。

这理由这做法,的确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人们可能忘记了,中华民族在传统节日端午划龙船,从哪个角度说都是一项催人奋进的活动,因为它恰恰是展现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一种庄严仪式。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从古至今,众说纷纭。有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之说,有起于三代夏至节、恶月恶日驱避、吴月民族图腾祭之说……种种说法,各本其源。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列举了百余条古藉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得出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生活的时代更早。这是学术界较为公认的说法。然而,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高尚人格以及感人诗辞,早已植根于华夏子孙的骨髓里,流淌在黎民百姓的血脉中,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毫无疑问,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为深远广阔,始终占据着主流地位。无怪乎,中国民俗文化领域,始终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包扎棕子……紧紧地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划龙船是屈原投江后,人民划船打捞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亡灵;扎棕子扔到江里,是为了喂饱鱼鳖以不损害屈原的身体。这是中华民族一种共通的情怀,那样的深挚、那样的仁厚、那样的悲悯……中华儿女难以割舍!

朱敏华:龙 船 鼓

万年的江河,千年的龙舟,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竞渡的是屈原的灵魂,为纪念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不是驱邪祭鬼、祭拜图腾。不敢想象,没有龙舟竞渡的端午节会变成什么?恐怕就真正沦为茶蛋节、棕子节了,难怪韩国人敢明目张胆地拿中国人的端午节去"申遗"。到那时,中国的民众们也只好跟着旅行团远赴韩国,去观赏中华民族自己的"端午祭"了。

作家刘华曾写过一篇关于"龙舟"的文章,说他在一座乡间的祠堂里,看到了被"咂"且被"禁"的龙舟。"受了伤的龙舟在呻吟。有好几条,其中一条还是新的,年轻得就像一位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也许是人们心有不忍,或者是苦肉计吧,只在它的船头部分砸了个不难修复的洞。""憩息在宗祠里的龙舟,正好证明它与宗族的亲密关系,听说,在赛龙舟时发生的械斗,往往是因为举着什么旗引起的,有的地方以乌龙为大,便有村庄或族姓在竞渡之前就高举乌旗妄自称大,于是引起别人的不满,若然,何不参照'流动红旗'、锦标赛的智慧。让那乌旗也流动起来?也许,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但砸的做法无疑太简单了,简单得叫人不可思议。"写得是那样动情,那样入木三分……

好在中华大地的龙舟未绝,听听那熟悉的鼓声吧!

朱敏华:龙 船 鼓

去年端午,高安"龙船鼓"再次响起来了。新华网是这样报道的:"30日一大早,在穿过高安城区的锦河河畔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高安市第15届龙舟比赛正在这里举行。上午九点,随着欢快的锣鼓声,比赛正式开始,32支来自全市乡镇、企业的龙舟队展开竞赛。……因为种种原因,这种大型龙舟赛在高安已经有11年没举行了,再次举办龙舟赛的消息传开后,市民欢欣鼓舞,现场观看龙舟比赛的群众人数超过10万人;……"这不正是为端午这个伟大的节日安魂么?

端午节又到了,千年的古风吹过,江河湖泊的声音呼唤着逐浪的龙舟,华夏子孙的血脉贲张着千年的传统,"龙船鼓"永远不会远逝在过去的记忆里。长城内外,大河上下,那亢奋的鼓声,竞渡的龙舟,承载的是深厚的文化担当,保护的是悠久的人文风俗,珍惜的是国家的宝贵遗产,昭示的是一个民族伟大的爱国情怀和文化尊严。它那千年的面孔,即使在今天,依然楚楚动人,充满着不竭的生命力。

五月五,龙船鼓。江河吼,群山舞。……

余光中先生的诗句飘荡在空中:

——鼓声将起,龙舟待发

翼然欲飞,两舷的排桨只等旗一挥,就破波泼浪

去迎接远谪的孤臣还乡

这穿越海峡的声音,饱含着民族文化容量,饱含着民族文化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