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味道

很长时间,在夜深人静时总想翻书看,当看到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时,心底就泛起一种想去白鹿原的激动。想去看看白鹿原的风情全貌,看看田小娥和黑娃住过的土窑洞,看看白嘉轩、鹿子霖等人住过的庄院。家乡离省城西安有几百里的路程,每年都要到西安去几次,每次乘车到蓝田时,便要问车里的朋友到白鹿原怎么走,这时就有人手指窗外312国道西边远处的山峦说:“那个山头上就是白鹿原!”于是我就暗下决心,一定抽个时间去看白鹿原。

土地的味道​缘于对著名作家陈忠实的敬重和对他作品《白鹿原》的痴迷,才多次生发向往白鹿原的情愫。我第一次读陈忠实的作品是《信任》,记得应该是80年代初的样子。感觉到陈忠实的作含寓意深刻,语言朴实,具有厚实甘醇的的混土味,读后让人心生一种力量。至90年代末,他的大作《白鹿原》出版了,我是在《陕西日报》上看到了这一消息,第二天便骑着自行车跑了几十里路,赶到县城的新华书店买了这本书。记得书买好后,便站在柜台外边忘我地翻看着,快到中午时售书的一长辫姑娘上前提醒我,她要下班了,我才不好意思地出门推车走了。回家后的很长一些日子里,我都和《白鹿原》为伴,吃饭时也在看书,晚上老是看到半夜,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家里人说我爱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爱看陈忠实的《白鹿原》,把这两本小说当作了命根子,痴醉程度让人难以想象。

其实,陈忠实的《白鹿原》主要是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的白鹿村为基点,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个大家族祖孙三代恩恩怨怨的故事,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变化。小说以主要人物白嘉轩为核心,展开白鹿原白鹿两家矛盾纠葛的故事情节,反映了白嘉轩所代表的宗法制度以及封建的儒家伦理道德。通过时代变迁和社会的政治运动中的坚守和颓败为线索,将白鹿原村中白鹿两大家族之间的是是非非,风起云涌的故事展现给我们。小说情节曲折,人物刻画形象生动,人物个性和命运交结一起,让人读后或生兴奋,或生悲伤,可歌可泣,情难抑制。陈忠实是陕西文学东征队伍中的一面旗帜,是深深扎根于土地中的一受百姓欢迎的优秀作家。他在自己的小说中不仅生动地展现出关中乡土人情的风貌,和一幅幅生动别致的生活画卷,也在小说中刻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个性迥然不同的人物。《白鹿原》之所以获得了第四届矛盾文学奖,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这于他坚持到人民中去,让自己的作品富有泥土气息,同人民的思想情感相连是分不开的。 土地的味道​前几天,有朋友专门为我开车,带我到白鹿原去。这天清早六点,我们就从商南出发,上午不到十点就到了。我们先到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这个村子的面积很大,依山而建的村舍显得整齐而有层次。村舍都在浓密的山林中,古木参天,树荫遮日。潺潺的水流汨汨地在村前屋后缠来绕去流淌。村子里的房都是木屋石板铺路,显得环境优雅,古香古色。但村中人少,见不到老人和小孩,更不闻鸡叫犬吠,少有生气。朋友说:“我们还是到离这里8公里西南方的白鹿原影视城去看看吧,那里有个看头!”于是我们就走出一步一个台阶的林荫小道,返回到停车场,钻进车子,赶紧向影视城的方向驶去。

走了半个小时,车便到了白鹿原景区的停车场,说是停车场,实际上就是景区前沿公路开设的一个个“农家乐”的大道边。这天是星期天,来游的人很多,车也走不动。好容易停好车,我们一行四人便急匆匆地往进白鹿原的大门赶去。进大门后,见山下的一黄土台上立有陈忠实一端坐的雕像。他目光如注,刀刻般布满皱纹的面容显得平静。再向后百十米的地方就是他居住的“老房子”,“老房子”是按他老家住屋的概貌复制的。院子不大,房子也不高,房舍的四周有种植的花草和葱郁的风景树。我站在塑像前沉思了好久,为这位文学巨匠于两年前的病逝而感到悲哀和伤感。 土地的味道​沿水泥台阶上到原上,二百多米样子便到了原上村镇街道,站在街道的高处,极目四望,蓝天肃然,白云朵朵。街道宽绰雅致,门庭院落井然有序。街面上游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我和朋友兴致都很高,在六月的骄阳下头顶烈日不知疲倦,随心漫步,徜徉而行。我们站在青砖灰瓦的“白鹿镇”门楼下,看着门楼气派壮观,楼洞宽有5米,高20米的样子。“白鹿镇”三个正楷大字刻在青条石上,至今仍泛着青光。街道中商店林立,“小吃”和旅馆挤满街巷。白鹿原的泥土很黏,墙壁上的墙泥在岁月的沉浸中显得有些剥剥斑斑。几户门楼上雕刻“三星在户”,“世敦孝友”,“祖德流芳”的门匾,门窗和廊柱上的雕龙刻凤形象逼真,情趣万千。古朴的“白鹿原戏台”“蓝关驿站”,“白鹿原草堂”在今人的妆扮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一楼台两边牌柱上的“吉星高照故道蓝关怀古意,紫气东来清泉白鹿煮青茗”的鎏金大字仍透显出灿烂的金辉。我们到原上靠南边的几户农家房舍前,原想找到田小娥住的窑洞看看。走到房舍前见门开着却不见主人。于是我心急了,朋友要我去看关于黑娃与田小娥爱情故事片,或《二虎守长安》电影,我婉拒后便向原的西边走去,这里有个土门楼,门楼上剥落的青砖上刻有:“白鹿原”的字仍清晰可见。门楼高有三丈,门楼两边的土墙大多崩塌,野草却在墙头的泥土中随风摇晃着身子,显得洒脱坚强。

站在空旷无比的原头上,眺望远处郁郁葱葱的田野和被大树拥遮的村庄,我心中突然跳出这样的一个思考话题。土地才是万物的生命,有了土地,才有了让人感动的千年故事,历史才不停歇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想着这些,我有些不舍的又向人打听田小娥的土窑洞的位置。听一老人说土窑洞就在下山半梁上。我展眼望去,果真在一半山腰下有个不大的平台,平台上早已聚满了人。于是我同朋友便高兴地快步来到土窑洞前。窑洞不大,有30多个平米,洞内有一小炕,据洞墙上的文字介绍,这里就是田小娥为了爱情在此厮守黑娃生活的地方。黑娃与田小娥的爱情是悲苦的,好梦并没做圆。最后,黑娃出走他乡,田小娥也被残害致死。她的命运是悲惨的,她的爱情的花开的很执着很鲜艳,但最终被一无形的大手生生地掐死了。让人嘘吁感叹!站在窑洞里看到田小娥的土炕,土灶台,简陋困苦的生活环境,联想到她悲惨的命运,这时的眼前就有了一个穿着破烂,俊俏的脸上流露出不甘屈服的田小娥的身影。离开窑洞,我们又返折身上到原上,想到白嘉轩的住屋看看,没想到有人正在这里拍电视《燃烧的麦子》。在北边的电影广场上见很多人拥在一起看热闹,我凑近前一看才知是扮演田小娥的和黑娃的演员在一起,有十几个手拿摄像机的人正对着他俩拍照。

土地的味道​离开“影视城”下山归来,我又到陈忠实雕像前站着,再次膜拜了他。站在这里,此时我的心中亮出一道光亮来,我的思绪再次涌动起一股清凉的甘泉。我似乎已闻到有一股芬芳香甜的泥土味直入心脾。沉沉地想到:白鹿原有着厚实的土地,在这土地上上演了白鹿原生动传奇的故事。这里的土地养育着滋润了白鹿原的村民百姓。生长在黄土地上的陈忠实吸收了这泥土的灵气和精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用几年时间成就了一部文学巨著。他就是扎根泥土心系百姓而大放光芒的文学巨匠。回到家里,就写了以上这些文字,就当作对文学大师陈忠实先生的纪念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