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雲尼”為何系起了結?

三次登陸我國的網紅小四“艾雲尼”在高考後已停編。但每每提起它的神奇“走位”,人們都會記憶猶新。

具有“移速緩慢、路徑複雜、強度穩定、多次登陸、風小雨大”等特點的小四,是個不折不扣的“繫結”颱風。由於它強大的繫結的能力,使它成為了1949年以來第一個連續登陸3次的“初臺”。

是什麼讓“艾雲尼”系起了結呢?首先還是跟副高有關。一般來說,颱風都是在副熱帶高壓的南側生成,移動主要靠副熱帶高壓引導氣流。但由於副熱帶高壓減弱東退,距離“艾雲尼”較遠,引導氣流自然就很弱,“不怎麼幫忙”的引導氣流,導致“艾雲尼”整體移動較緩慢,路徑不穩定。

其次,“艾雲尼”自身是一個較弱的南海臺風,前期結構不對稱,外圍雲系影響範圍偏小,一旦遇到一些微小的外力,就會使它的路徑曲折多變,在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一帶回旋、轉圈。

此外,菲律賓以東洋麵上第5號颱風“馬力斯”的存在和發展也影響著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在“馬里斯”移動北上的過程中,副熱帶高壓又向東退了一些,因此,“艾雲尼”與副熱帶高壓越來越遠,“弱爆”的引導氣流,讓“艾雲尼”的移動速度慢如蝸牛,而且移動的路徑也比預計的要偏東一些。

其實建國以來,還有一個與“艾雲尼”路徑相似的颱風,即6413號颱風June。June於1964年8月9日生成於西北太平洋,西北行於11日08時發展為熱帶風暴,12日14時再次減弱為熱帶低壓,13日02時進入南海,14日21時在廣東徐聞第一次登陸,登陸時中心最大風力6級(12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99hPa;之後南下於15日13-14時在海南海口第二次登陸,登陸時中心最大風力6級(12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99hPa,二次登陸後東行穿過文昌進入南海,隨後東北行在廣東沿海消失。

受June影響,8月12日20時至16日20時,海南島普降中到大雨,儋州、萬寧、白沙、樂東、永興島降暴雨,各地過程降水量8.2(三亞)-117.0毫米(樂東)。

“艾雲尼”為何系起了結?

由此可見,“艾雲尼”的三次登陸還是比June的兩次登陸稍稍“強勢”了些,而且它影響期間,海口、澄邁和儋州3個市縣日雨量均突破當地6月曆史最大值。根據海南省19個國家氣象觀測站資料統計,海口:5日20時~6日20時,日雨量達236.9毫米,突破了1952年6月13日出現的210.2毫米記錄;澄邁:5日20時~6日20時,日雨量達220.3毫米,突破了1960年6月30日出現的188.7毫米記錄;儋州:6日08時~7日08時,日雨量達161.3毫米,突破了1994年6月8日出現的154.4毫米記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