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匾额楹联内容特色

避暑山庄匾额楹联内容特色

康熙皇帝将避暑山庄作为塞外夏宫,他以简洁质朴的文字,将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园林建筑景观的精华浓缩在短短的几个字间,正可谓“山庄咫尺间,直作万里观”。

将清帝“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宏伟气魄和设计意图,见之于园林艺术实践的是那些从事设计的“样式雷”后裔们,以及全国的能工巧匠们。但工匠们受到文化技术所限,有时并不能完全实现帝王的意愿,达到最为理想的效果。而匾额楹联却可以任由帝王挥毫泼墨,恣意挥洒。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匾额楹联是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的点睛之笔。

就避暑山庄匾额楹联的内容,可以简单归纳为如下几种:

1

有的被赋予深刻的政治内涵。

历史上,凡帝王起居理政场所的命名,前朝部分都代表着一个朝代的政治理论基础或理想追求。避暑山庄的宫殿区是帝后在山庄起居理政的主要场所,正宫的前朝部分的命名也同样是清代帝王的政治理论基础或理想追求。避暑山庄的正殿等题名,如澹泊敬诚、奉三无私、无暑清凉、丽正门、勤政殿、戒得堂等等,就明显的代表这两位帝王的治国思想。“澹泊敬诚”仅四个字的题名,却代表了康熙皇帝修身、齐家、治国的理想追求。澹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之意,是中国儒家文化“俭以养德”,志存高远的修身原则。康熙皇帝以澹泊宁静作为自己修身养性的根本。“敬诚”则作为治国的根本。在为避暑山庄题名的那一年,恰逢康熙帝执政五十年(1711年),三月又值皇帝寿辰,大臣请旨上尊号为“圣神文武、大德大运”。康熙却下了一道御旨:“朕自幼读书,历观经书,持身务以诚敬为本,治天下务以宽仁为尚,此心此念恪守五十年,夙夜无间,即纤悉细务,不敢稍有怠忽。”又说:“朕自幼喜读性理,书中千言万语,不外一敬字。人君治天下,但能居敬,终身行之足矣。”康熙还在《避暑山庄记》中强调说“人君之奉职之于民,不爱者则惑也。故书之于记,朝夕不改,敬诚之在兹也。”可见,康熙帝将“澹泊敬诚”题匾,且高悬在处理政务的大殿内,时时警醒,是有深刻寓意的。

避暑山庄匾额楹联内容特色

2

赞美所题景观。

水心榭,避暑山庄因水造景的杰作,界水为堤,跨堤为榭。康熙为水心榭题额“晴霄虹亘”,赞美水心榭象雨后的彩虹一样,横跨塞湖两岸。乾隆曾用“宸藻犹云日,崇情至古今”的诗来赞颂其皇祖的题额,犹如彩霞与太阳,光辉夺目,其中所表达的崇高思想感情,定能千古长存,并将其纳入乾隆的题名。由于帝王题名的缘故,使这些景点闪耀着某种品格的光环,如此“景以名显”的例子不胜枚举。

又如康熙题月色江声莹心堂内楹联“自有山川连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明白晓畅,歌颂了此组景观。

避暑山庄匾额楹联内容特色

3

借自然环境纳入景观题名。

在山庄的山区设计者和建造者们,依山就势,借自然环境建景,借树造屋,其中就松为室的建筑很多,诸如“万壑松风”、“松柏室”、“古松书屋”、“就松室”、“松云楼”、“松鹤斋”。追求宁静之美,是建筑山庄的指导思想之一。为了突出显示山庄的宁静,湖区和平原区选择幽静处造景并命名为:“静好堂”、“宁静斋”、“颐志堂”、“澄观斋”、“清舒山馆”、“静寄山房”、“碧静堂”等等。这些建筑或滨临湖水,或藏于深山,而它的匾额将其幽静的建筑特征突显出来,使置身其中的人们更能获得静谧与舒适的感受。

避暑山庄匾额楹联内容特色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往期回顾

征稿启事

承德旅游是一个开放平台,无论你是承德土著还是外来游客,都可以把在承德生活、旅行的点滴记忆时刻分享给大家。可以是美景故事、游记心得、也可以是散文随笔,我们期待与您一起分享在承德的美好时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