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真的有塔吗?为什么清朝的人宁愿死也不愿到那里?

用户207439669

所谓宁古塔,当然不是一座塔。在满语里头,“宁古”是六的意思,“塔”是个的意思,“宁古塔”也就是六个,是满人的。虽然没有塔,是在那地界呆着,估计还不如去一座真正的塔里面关禁闭。

宁古塔(满语:ᠨᡳᠩᡤᡠᡨᠠ,转写:ningguta)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是清代宁古塔将军治所和驻地,是清政府设在盛京(沈阳)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摘自百度百科

现在的牡丹江,说句老实话,也不能算太发达的地区,而在三百年前,满清的关禁还没有开的时候,那里更是一块地地道道的苦寒之地。

当时的宁古塔,几乎就不是人呆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那里寒冷,更因为那里处于崇山密林之中,几乎就是寸草不生而虎豹横行。零下三四十度的极端寒冷气候,在那个缺衣少食、缺乏御寒手段的背景之下,许多人根本熬不到冬天就一命呜呼。

被流放的人都是关内人,很多还是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士子儒生甚至是皇亲国戚,平时过惯了锦衣玉食生活一到宁古塔很快就倒下了,多死于水土不服或酷寒,能够存活下来的非常少。

人犯被流放到宁古塔后每天需要进行高强度的劳动,因为派他们来开发的。平时又缺衣少食,很多人连房子都没有,只能自己搭个窝棚,简直生活在地狱一般。


再加上宁古塔山高水远,距离内地极其遥远。一路上风餐露宿受尽屈辱,很多人不堪其苦就死在了路上。所以很多人在得知自己被流放宁古塔的时候,第一反应并不是收拾东西,而是选择自杀了事。


青言论史

清朝的影视剧在现代非常盛行,相信看过相关影视的朋友们都会经常注意到一个地方,那就是清朝处罚重犯一般都会发配前往的宁古塔。

一听到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座怪异非常的塔制建筑,最后再加上处罚犯人的作用,所以很多人都会下意识的认为这是一座塔形的监狱。




没有塔的宁古塔以及宁古塔的意思

但实际中的宁古塔根本就没有塔,宁古塔是类似于古代新疆和南方蛇虫横行之地的犯人发配重地。

宁古塔的范围非常广,主要在现在的黑龙江边境以及深入西伯利亚的一大块地方,常年寒冷万分,一到冬天就大雪皑皑,在那个年代来说,简直就是一个人间绝境。


宁古塔虽然有三个字,但这却只是汉语翻译才出现的三个字,宁古塔在满人的语言中实际只代表了两个字,首先宁古就是一个字的意思,在他们的语言中代表着“六”的意思,而塔就是“个”意思,合起来代表的意思就是“六个”。

在满人的传说中,他们的祖先是发源于宁古塔地区的,而他们的祖先有兄弟六个人,这兄弟六人联手构成了一股很强大的力量,最终在宁古塔地区打下了一片天地,后来经过慢慢发展,这才构筑出了他们最开始的部落架构。


当时会发配往宁古塔的主要有两种人,第一种就是明朝的降兵降将们。

清朝披甲人以及发配往宁古塔的披甲人

这些降兵降将们身上有着比普通人强上很多的战斗力,而旗人本身的数量是极其稀少的。

他们仅以20万的人口数量就统治了一个人口将近上亿的庞大帝国,因此很多时候他们就遭遇到了兵源不足的尴尬,于是他们就利用降兵降将为他们驻守起了边疆。

而这些降兵降将们就是影视剧中经常会说到的“披甲人”,披甲人的身份在满清中还是很高的,地位仅次于旗人,当时宁古塔的北方有着许多的俄罗斯人蠢蠢欲动,所以清人就调拨了不少的明朝降兵来到宁古塔充当披甲人。

披甲人的身份有点相当于开垦兵团,他们生活在数九寒冬的绝寒地区,平常如果有外敌侵扰,他们就会披上盔甲,拿起武器上线迎敌,而如果是在平时没有战事的时候,他们就会拿起农具下马耕田、外出打猎。

如果看过美剧《权力的游戏》的朋友这个时候脑海中可能就会浮现一个词,守夜人。

(权力游戏中的守夜人)


在漫漫的长冬中,他们以罪人的身份守护起了自己仅存的一丝荣耀,用漫无边境的痛苦救赎自己的罪过,他们一旦步入此门,将永生永世不得翻身,不过披甲人和守夜人有一点不同,那就是他们可以结婚生子。

发配往宁古塔为披甲人们做奴隶的犯人

而除了披甲人之外,当时也会有一些犯下了重罪的官员以及平民百姓们会被发配到宁古塔。


这些人在待遇上和披甲人是有着很大区别,他们一旦被定下罪名,在来到宁古塔之后就会变成披甲人们的奴隶,将永生永世的侍奉着披甲人们,除非有特殊情况被皇帝免去罪名,不然终身不得离开。

而在这些为奴的发配者中,官员文人与平民百姓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区别。

当时的宁古塔除了披甲人之外,还有着不少满清的旗人,他们对有文化的读书人都是比较尊敬的,所以一般种地、做苦力活的工作并不会让官员文人发配者们做。


他们会让这些有文化的人帮他们管理当地的事务,然后帮他们教他们的子女认字、读书。

流放宁古塔罪名的恐怖之处

在现代,黑龙江地区冬天因为白雪、冰块的美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去参观游览,所以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发配宁古塔的恐怖地之处。

首先当时的发配者们是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因为要受罪的原因,他们只能靠步行的方式通过千里迢迢的赶路前往宁古塔。

而且当时东北大部分是森林地区,他们在穿越这些森林的时候一路上有可能会碰到当时数量很多的东北虎或者野狼,发生这些情况的话,他们的生命安危就会遭受到巨大的威肋。

除了野兽的威胁之外,很多人可能都熬不过这千里迢迢的步行,他们一路上供养极为稀少,一旦遭遇到生病的情况,那他们就很有可能会命丧在这半路之中。

所以在那个年代,发配是要比死亡还要可怕的,因为古人有着很浓的家乡情怀,一想到要去环境这么恶劣的地方、走那么远的路程,死后还不能安葬在家乡,很多人都是会感到头皮发麻的。

不过他们可不敢自杀,因为一旦自杀的话就会祸及到家人,所以他们宁愿死在半路也不愿在家中自杀。

流放之法应当可以在今时使用

其实我们仔细想一下,古代的流放是很值得我们现在借鉴的,虽然我们现在的犯人会有各种各样的体力劳动,但是相比于他们犯下的大恶来说却是远远不足的。

就单单说现在的人贩子吧,他们绝对是最不可饶恕的犯罪者之一,仅仅只是关押和劳动我觉得是无法惩罚他们罪恶的。

我觉得古代的发配可以执行在这些人贩子的身上,我们可以将他们押赴往西藏高原的边境哨所上,不给他们提供暖气,让他们一年四季都处在严寒和高原稀薄的空气之中,为士兵们做体力铺助工作,我觉得这个才是最能惩罚他们的方法。

所以说宁古塔是没有塔的,而对当时的犯人来说,宁古塔是他们宁愿承受死亡惩罚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因为这一路山高水远只能步行、条件恶劣万分又远离家乡,因此他们是宁愿死亡都不愿意去的,不过他们可不敢就这么一了百了,因为他们还有着家人的牵挂,为了家人不受到牵连,他们就必须得按照规则行事。


孤客生

首先要科普的一点是,宁古塔这个地方可没有塔,只是个地名而已。清朝时期有不少人犯了罪都是要流放去宁古塔的,这些人中有不少的官吏,同时平头老百姓也有不少,根据史料记载,清朝时期大规模的流放宁古塔的犯人有十批之多。一直到乾隆时期,这种现象变的比较少了,犯人全都发配去新疆了。

宁古塔是清朝的一个行政区域,是满族人老祖宗生活的地方,这个地方非常的偏远,环境非常恶劣,根据记载来看,此地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适合人类生活。历史上曾有人说过,“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看到这里想必很多人也猜测到了为什么清朝的人宁死都不肯来这里了,到了这个地方可谓是九死一生,先不说条件恶劣,如此偏远的地方,想要顺利到达都是非常难的,一路上什么突发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况且流放之人,之前最起码都是不缺吃,不缺穿的,突然到了这样的地方怎么可能受的了。

在宁古塔,九月份便开始下雪,犯人们一年四季都是单衣,棉衣那是痴心妄想,在这种恶劣的情况下,即使勉强能够活着,身体也够呛了,大多数流放之人挺不过一个冬天的。所有官员都知道宁古塔的情况,自然是不愿意流放去那里,只要去了那,自己的仕途肯定是完蛋了。

基本上在那里的人,能不能熬过冬天全部都看运气,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遇到边境有人入侵,这些犯人们还要充当敢死队,和对方作战。清朝之人几乎都听过宁古塔的大名,民间管此处叫做,人间炼狱,他们宁死不去也很正常。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宁古塔没有塔,宁古塔是满语,宁古的意思是”六”,塔的意思是个。宁古塔的意思是:”六个”。传说,曾有兄弟六人在此居住,宁古塔因此而得名。


宁古塔在今天的黑龙江省宁安县,在清代却是让人听了会吓得睡不着觉的地方。它就像是一个魔咒,多少人宁愿死,也不到宁古塔。

死虽然可怕,但一刀下去,一了百了,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宁古塔,却是个让人生不如死,想死又死不了的神奇地方。

喜欢看清代影视剧或《清史》的人,常会看到这样一句话,发放到宁古塔。宁古塔,在清代是流放犯人的地方,被流放的犯人,多因政治案件或文字狱。这里,是流放者的地狱。

清朝时,东北虽然是满族的兴旺

之地,但除了沈阳等少数城市,铁岭除外,其它地方实在荒凉的很,。据《 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宁古塔当时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这里环境恶劣,气候 异常,寸草不生,五谷更无法生出,人迹罕至,但是经常可以看到老虎,狗熊等珍稀动物的身影。

从北京到宁古塔,从地图上量一下,就知道是不远的距离,东北天气,你懂得。你是被流放,不是去渡假和户外运动,你的交通工具,不是汽车,而是两支脚,路上很艰辛,可想而知。,

有些人甚至还没有走到宁古塔,就成了老虎和狼的攻击,或成了老虎,豺狼腹中美味。据说,当地人恶昏了,也会成为食人族。

九死一生到了宁古塔,是否可以念一声阿弥陀佛了?别急,”流放宁古塔”后面还有

一句话:”给披甲人奴”。被流放的人是以奴隶身份到这里的,马上就会分。主人一一被甲人,也就是兵。

女人被槽蹋,男的被杀可做没有任何自由的苦力,有的被换马,有的女人被卖到妓院,人间的悲剧,每天都在这里重复上演。

据统计:清代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总数在150万人以上。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很少有贫民百姓,绝大部数是江南文人,名士官员。

可想而之,他们当中有多少贾宝玉,唐伯虎式的公子,才子,有多少林黛玉,薛宝钗式的娇小姐,因 言语!、获罪,或受株连而到了这鸟都不愿飞过去的苦寒之地,他们吟诗作别,享受安逸惯了,怎么过得上这种生不如死,还要饱受精神上的屈辱的生活。

因此,很多人即使九死一生到了宁古塔,也因为受不了这种与之前生活天壤之别的折磨,早早地死去。因此宁古没有塔,这就是清朝人死都不愿意在那里的原因。


不忘青春5

宁古塔没有塔。

宁古塔是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约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靠日本海,旧属吉林管辖。满语中“六”音“宁古”,“个”音“塔”,所以宁古塔的意思就是“六个”。

从顺治年间开始,宁古塔就是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清朝喜欢把戴罪之人流放到宁古塔,大概有几个原因:一是当时的宁古塔本身属于苦寒之地,人烟稀少,生存环境恶劣;二来宁古塔远离北京,流放路途已经达到了清代对流放距离的最高标准,被称为烟瘴的四千里;另外东北是满清的龙兴之地,也是稳固的大后方,被集中押解到这种地方的重犯折腾不出别的事儿,朝廷放心。

流放到宁古塔的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押解途中有多可怕?


“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也许这个表述夸张了,但在整个流放途中,犯人必须戴着枷锁,抵达宁古塔后才能打开,可想而知有多惨。如果遇上下雨,木质的枷锁会变得更加沉重,寸步难行。

路途遥远,少不了遇上高山密林、悬崖陡坡之类的,行动不便的犯人稍不留神可能就出事。还有一种是举家都被流放的,那他们的女眷就更凄凉了,靠着三寸金莲长途跋涉已经够惨,更可怕的是随时可能会被押送人欺负,生不如死。

抵达宁古塔需要历时四五个月,不少人根本受不住,在路上就被折磨死了。


二,到了宁古塔怎么生存?


宁古塔常年冰封,著名诗人吴兆骞写道,“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对于被流放的官员而言,这里远离京城,曾经的财产、功名、荣誉、学识,乃至整个身家性命都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被发配到宁古塔的犯人,要么成为最低贱的奴隶,好点的也就是去当差。如果是官员或者有名的读书人,会被安排到驿站、矿山或衙门等地方服杂役,这种已经算美差了。想要从宁古塔回到原居地,是遥遥无期难于上青天。

都说长痛不如短痛,也许就是很多人宁肯在出发前自杀,也不愿意踏上流放之路的原因。


生猛历史

余秋雨大师的一篇散文《流放者的土地》可以找到答案。

宁古塔真的有塔吗?

答案:现在应该有塔。不过书上说:“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而这六个人可能还与后来的清室攀得上远亲。”

为什么清朝的人宁愿死也不愿到那里?

答案:书上说:“流放确实成了一种极为仁厚的惩罚,但实际上对承受者来说,杀起来再慢也总不会拖延太久,而流放却是一种长时间的可怖折磨。死了倒也罢了,问题是人还活着,种种不幸都要用心灵去一点点消受,这就比死都烦难了。就以当时流放东北的江南人和中原人来说,首先让人受不了的事实是流放的株连规模。有时不仅全家流放,而且祸及九族,所有远远近近的亲戚,甚至包括邻里,全都成了流放者,往往是几十人、百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别以为这样热热闹闹一起远行并不差,须知这些几天前还是锦衣玉食的家庭都已被查抄,家产财物荡然无存,而且到流放地之后做什么也早已定下,如“赏给出力兵丁为奴”,“给披甲人为奴”等等,从孩子开始都已经是奴隶。一路上怕他们逃走,便枷锁千里。我现在随手翻开桌上的史料就见到这样一条记载:明宣德八年,一次有一百七十名犯人流放到东北,但死在路上就有三分之二,到东北只剩下五十人。由此,一路上的自然艰苦和人为虐待便可想见。好不容易到了流放地,这些奴隶分配给了主人,主人见美貌的女性就随意糟蹋,怕丈夫碍手碍脚先把丈夫杀了;人员那么多用不了,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最好的待遇算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照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基坑监测

清宫剧里面常常会出现宁古塔这个词汇,然而“宁古塔”往往还会跟随着这这么一句话: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

流放宁古塔,在清朝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刑法。《甄嬛传》中甄嬛她爹甄远道被人陷害,结局就是连同家人流放宁古塔。



一、宁古塔的由来

宁古塔,并没有什么塔,是满洲话ningguta音译过来的。在满语中,宁古就是“六”,塔就是“个”,所谓宁古塔,就是“六个”的意思。

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居此地,等到清朝建立之后,爱新觉罗们便认为此地是自己的龙兴之地。因此为了纪念先祖,故称其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




二、披甲人

在说到流放宁古塔之前,还得说到另外一个名词:披甲人。

清朝实施八旗制度,旗里面又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

阿哈即奴隶,地位最低;披甲人是降兵,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地位最高。

披甲人作为投降女真的士兵,地位是远远低于女真人。而且,女真人为了防止这些士兵日后叛变,选择让这些士兵驻守在苦难之地宁古塔,还会有女真人监视他们。

宁古塔地处黑龙江地区,气候非常寒冷,长时间生活在那里,是非常艰苦的一件事情。因此,披甲人的身心都会受到摧残。

清朝的统治者很精明,他们为了安抚这些披甲人,也会适当的给他们一些“福利”。



三、流放宁古塔的可怕之处

流放宁古塔是清朝时期一种非常残忍的刑罚,可谓是生不如死啊(当然,自杀或者逃跑是不行的,毕竟还有其他家人在)。

第一点:远离故土

中国人向来讲究安土重迁,不愿离开故土。流放宁古塔,则要到数千里之外的地方去,而且大部分情况下是永远也没有再回来了。这本身就是很残酷的

第二点:流放宁古塔的过程本来就是非常艰险的

古代可不像现在交通那么发达,道路那么平坦。从关内带着枷锁千里迢迢的前往宁古塔,本身就是一种折磨。



东北气候寒冷,犯人们吃穿都成问题,身体不好的,很容易就给冻死或者饿死了,甚至被出没于东北的野兽给吃掉。再加上流放途中押送的官兵时不时的来两鞭子,更加不好受

第三点:给披甲人为奴

这就是前面所说的给披甲人的福利了。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就会发配给披甲人作为奴隶。

披甲人长期处在苦寒之地,别指望他们的心理能非常健康。他们对待这些流放过来的犯人,也是相当粗暴的。

男的要去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还不一定吃得饱,穿的暖,住得好。女的就更惨了,她们面临的更加可怕,她们还得满足披甲人的生理需求。



所以说,流放宁古塔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刑罚,甚至比死刑还严重。它会让犯人远里故土,受尽折磨,直至死去。


小镇月明

首先就是说宁古塔没有塔,和老婆饼里面没有老婆是一个意思。宁古塔是在黑龙江牡丹江市一代,而宁古的满文意思就是六个,而宁古塔的来源就是说有六个兄弟在这里居住,所以就成了宁古塔。而但凡熟悉清史的人都能看到流放宁古塔这一句话,而在漫长的岁月中,不知有多少人流放到了宁古塔。

而在古代有着无数的刑罚,而唯独清廷特别愿意将犯人流放到宁古塔。别的朝代一般都是流放到广东、四川等地,宋朝的苏东坡就流放到了广东,但是苏东坡流放广东之后就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名句。

而清朝的时候,广东和四川也已经开发的蛮好,不再是那种不毛之地。于是清廷就另觅流放之地,而正好此时的宁古塔还是不毛之地,所以清廷就让人流放到宁古塔。

起初的清廷是将他们流放到宁古塔,既能让他们饱受流放之苦,而且还能建设东北,毕竟东北是满清的兴起之地。对祖地的建设还是不能疏忽的,于是清朝就在犯人的裁决书上,写着流放宁古塔,永生不得入关。

而古代的人一般流放也都是走路过去,然后从关内一直走到宁古塔。首先就是气候你受不了,东北的气候真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你一个流放的人也没什么特别的待遇,而在路上也就是野兽攻击的对象,而且你就算走到了宁古塔,那也没什么好下场。

走到宁古塔的人下场也都是给披甲人做奴,而这里的披甲人也就是满清的八旗子弟,而到了这里男的就会以奴隶身份被八旗的人瓜分,然后就是做苦力。而女人的话稍微有点姿色,那就被卖到青楼,或者被糟蹋。而因为消息不通,所以这里的消息也很难传到中原,而中原的人也慢慢的把宁古塔想象成人间地狱。

而有请一代流放到宁古塔的人总数超过了150万人,而这些人也大多数都是江南士子,又或者是达官显贵。而这些人本来就没经历过北方的严寒,他们本来都是在江南醉生梦死的,结果突然让他们去哪荒凉的东北,所以有很多人宁可死也不愿意去哪宁古塔苟活。


书香茗

宁古塔其实不算很偏僻的地方,也就现在吉林到黑龙江地界,还不到哈尔滨,或者说哈尔滨也是在当时的发配流放范围之内。确实气候算恶劣,但是并非到不可居住的程度。中原人不愿意去其实只能说某些文人很作,养尊处优贪生怕死。

我记得第一次去云南的时候,被云南人称呼为蛮人,因为我是福建人。在历史上,我们福建,包括广东广西等地区在中原人眼里就是一个化外之地,也是只有犯过罪,逃难的人会来这里。而古诗里多次提及被发配到岭南的都会哀父叫母的,其实就是作,养尊处优惯了,没有丫鬟使唤就觉得苦!试问一下,现在有多少人愿意被发配到广东福建等地的?

在清朝时期,这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的意思就是,到宁古塔给当兵的人做农奴。宁古塔地区其实还不算朝廷最恶劣的地区!在当时,清军的最北驻军在暧晖城。这个地方可比宁古塔更往北上几千里地。宁古塔只能算是一个屯田的基地,清朝的大量军需在宁古塔生产,然后运到前线去支援驻防军守边。有点类似于建设兵团。因此,其实也就那样,主要还是人的心态问题。想当大爷,没门,当老百姓,富足。


优己

宁古塔没有塔,是座城,清朝的一个区域。

乾隆初年《大清律例》规定:“强盗免死减者,行劫数家止首一家者,伙盗供出首盗即时拿获者,偷盗坟墓二次者......具佥发宁古塔等处。”除了“发配边疆”,在清朝历史剧中,常会听到皇帝动怒时的一句经典台词:“将某某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

而这宁古塔的名号也就由此为大家所熟知。那么宁古塔是什么?是一座塔吗?

宁古塔是一座城,也是清代的一个行政区域,是当年的省会大城市,甚至是当年渤海国的首都上京龙泉府。相传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居此地,宁古塔满语意思是“每六个”,故称其地为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

以中原王朝的眼光看,这里属于偏远边疆地区,这里一定是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简直不是人活的地方。诚然,如东北其他地区一样,这里气候寒冷,如《宁古塔纪略》里记录“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尽冻,十月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坚冰,虽向日照灼不消。”

方拱乾曾恨恨的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这也就是清朝人不愿来此的原因。

一、清代的人觉得去宁古塔生活太遥远太艰苦了。清初期的宁古塔去京师以北极远,土地荒凉,行人视为畏途,还天寒地冻、野兽横行、人迹罕至、道路崎险。而那些被发配的人一般从小就过惯了锦衣玉食的好日子,突然身无分文成为了别人的家奴,身份的落差也让人难以接受。有的文献中传说流人未到目的地就可能在路上被“虎狼所食”,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

二、尤其官员,贬为流人身份,被发配宁古塔,往往就代表着自己仕途永远的终结,甚至殃及子孙后代都得呆在这儿。到了这里,财产、功名、荣誉、学识都化为乌有,甚至整个身家性命都会堕入漆黑的深渊,几乎不大可能再从当地走得出来。

流放宁古塔的罪犯以获罪文人、犯罪官吏等为主,普通百姓也很多,但是在历史上基本留不下名,从顺治开始到乾隆年间封禁满洲故地,大规模的流放就有数十次,直到乾隆之后才开始慢慢减少,逐渐改发配新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