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的眼神鎖定你:打哈欠看出你人格特質

“我x,你是變態吧?”

“我跟你說,TA可真是個變態!”

這可能是所有人在日常交流中都會用到的表達,有時候是朋友死黨之間的玩笑打趣,有時候則是對領導上級的抱怨……

然而,多項心理學研究表明,精神變態或許真的可以從日常生活中辨別!

那麼本期的Weekly,就請大家擦亮小眼睛,跟著“老師”一起一探究竟。

我為人民讀論文,開始了~

心理學家的眼神鎖定你:打哈欠看出你人格特質

(是誰的小眼睛,還沒看老師?)

1.看別人打哈欠沒反應?

要提高警惕了!

打哈欠是會傳染的,想必這個知識點我們都不會陌生。看到別人打哈欠或看到打哈欠的圖片時,我們總會忍不住跟著哈欠連天。甚至有人說,“我連看到打哈欠這三個字都想打哈欠了!”

心理學家的眼神鎖定你:打哈欠看出你人格特質

(看到可愛的貓貓打哈欠,是不是也想跟著一起打了?)

然而,我們每個人對打哈欠傳染的敏感度是不同的。心理學家Steve M. Platek和他的同事們提出:

傳染性哈欠(contagious yawning)的發生是源自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 中我們所具備的推斷他人想法和與之共情的能力。所以,當我們在看到或聽到別人打哈欠時,我們的大腦會自動觸發一種原始的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與移情建模(empathic modeling)的神經機制反應,與此同時,我們的哈欠也隨之發生。”

那麼,問題來了:

當我們對他人的哈欠毫無反應,別人對我們的哈欠無動於衷時,這是不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沒錯!Platek的研究證實了這個猜想。

研究人員隨機徵集了65名實驗對象,讓他們觀看一些短視頻,視頻中有無反應,大笑和打哈欠三個情境他們悄咪咪地記錄下所有實驗對象觀看視頻時的反應,然後要求所有實驗對象完成分裂型人格問卷(Schizotyp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將問卷結果和觀看視頻的反應進行對比

Platek 發現:“當實驗對象的被感染打哈欠的程度越高,他們會展現越少的精神分裂特徵,同時能更好的推斷他人精神狀態併產生共情。” 他解釋說:"精神分裂患者們無法對別人的哈欠產生反應,恰恰也是因為他們極度缺少產生共情和識別自己與他人精神狀態的能力."

神不神奇?當然,沒有必要過早下絕對性的結論。如果有人對哈欠免疫,也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是潛在心理變態哦~

2. 吃了苦中苦,突然想打人?

吃苦味食物難道會讓人很想打人?說到這一點,可能會有很多人紛紛不滿:

“我姥姥超愛吃苦瓜,還一直逼我吃,說對身體好,這算什麼鬼?

“黑咖啡重度依賴者躺著也中槍?”

淡定淡定。

味覺是非常神奇的東西。每個人身心狀態不同時,味覺也大抵各不相同。

“內在的情緒狀態,比如抑鬱和焦慮,通常伴隨著味覺感知變化的症狀”(Miller&Naylor, 1989)。此外,“當人處於壓力的情況下,老鼠和人類對苦味的感知都會更加靈敏” (Dess, 1992)。

雖然聽起來有些荒誕,但心理學家Sagioglou和Greitemeyer真的做了一個關於苦味食物的實驗!Sagioglou和Greitemeyer對研究苦味是否會招致真實的人際交往中的惡意可謂是煞費苦心。

具體的實驗步驟大致是:研究人員給實驗對象品嚐龍膽根茶(據研究人員說,這是現知的自然界最苦的食物,竟然有點想嚐嚐),並設置了對照組-飲用水。

心理學家的眼神鎖定你:打哈欠看出你人格特質

(龍膽根)

研究人員用敵意量表的問卷(State Hostility Scale),侵略挑釁傾向問卷(Agressive Provocation Questionnaire)和食用龍膽根茶後的行為測試分別評估了實驗對象的敵意程度,攻擊傾向和攻擊行為。

簡單來說,就是讓你喝完世界上最苦的茶(孟婆湯可能都比它好喝),再罵你一句,看看你有沒有滋生什麼敵意情緒和攻擊傾向,最後找苦味兒和攻擊行為的關聯性。

心理學家的眼神鎖定你:打哈欠看出你人格特質

(科學家還真是閒的沒事兒幹,以前的壯士上前線都是喝碗酒,以後都要改喝龍膽根茶啦?)

數據分析後的結果非常明顯:相比對照組中食用水的結果,食用巨苦無比的龍膽根茶的實驗對象表現出明顯大幅度提升的敵意,攻擊傾向和攻擊行為。

Sagioglou和Greitemeyer同時也得出結論:“不僅是實驗中的苦味液體飲料,食物中的苦味同樣導致人們的強烈敵意和攻擊性,甚至是非酒精的苦啤酒。”

連喝啤酒也能讓人變得有攻擊性?突然有點明白為什麼有些人喝著啤酒看著球就打起來了……

3.TA為什麼這麼愛發自拍?可能因為是自戀型人格障礙。

可能每個人的朋友圈裡都會有那麼幾個特愛發自拍刷屏的人,有時刷不到他們的自拍,還不習慣了......

你們雖然可能被朋友們屏蔽了,卻被心理學家的眼神鎖定了!

他們同時還指出,越傾向於自戀和自我物化的人,越花時間修圖和發大量自拍。

而在心理學中,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早已是被研究得透透的了。

心理學家Kernburg是這樣解釋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成因:“自戀源自兒時父母的拒絕,以至於他們心底裡認為值得被信任和被愛的人只有ta們自己”

除此之外,自戀型人格還具有哪些典型特徵呢?

  • “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偏愛尋找極端崇拜他們的另一半,但他們卻從不認真投入一段感情,因為他們總在尋找下一個更崇拜他們的人”(Campbell&Foster, 2002).
  • “對於自戀型人格來說,他們對取得的成就理所當然,卻對失敗和指責充滿怨懟 。”(Rodewalt&Morf, 1998)

同時,自戀型人格障礙共情能力極度低下。

無法察覺和感知另一半的需求和感受,是他們在親密關係中屢屢受挫的原因。然而,這並非是由於他們的自私自利,而是內心深處的缺失以及虛弱的自尊,導致他們不得不通過自我膨脹來抵抗這種致命的缺失感。

偶爾發發自拍,與朋友交流,是有利於心理健康和身心愉悅的。然而對小部分自拍成癮的人來說,或許可以靜靜地思考思考,不可控的自拍和修圖,是不是可能也來自內心深處的不可言說的缺失呢?

(P.S. 一個小小的題外話,本週我們推送了一篇《有多少人喜歡楊超越,就有多少人討厭楊超越》的文章。文中說到,面對楊超越又哭又笑又愛賣苦情,有的人就是能包容能接受,而有的人只會覺得很煩人--其實這是不同的人之間共情的角度不同。閱讀請戳這裡~)

4. 當然!以上三點與心理變態之間的關係都不是絕對的。

介紹了這麼多奇怪的科學研究,除了在感嘆心理研究者真的非常“閒”之外,

當然還是要從專業的實驗迴歸到正常生活之中。

在另一個得出了同樣結論的研究打哈欠與精神變態特徵(psychopathic traits)之間關係的實驗中,心理學家Brian K. Rundle和同事們的總結陳詞是這樣說的:“就算是一個嚴謹的測試問卷分析結果也不完全就是可預測的,臨床評估才是更合理的檢測方法。”

也就是說,不管是極度愛自拍的自戀型人格者,嗜好苦味的人,抑或是對打哈欠無動於衷的人,都不是決定心理變態的充分條件。所以,不管怎樣,還是要樂觀積極地面對生活~

以上。

研究結論不代表本人觀點,歡迎吐槽和反駁~

參考文獻:

1. Carver, C. S., & Scheier, M. (2016). Perspectives on Personality – International Edition (7th ed.). Boston: Pearson.

2. Rundle, B. K., Vaughn, V. R., & Stanford, M. S. (2015). Contagious yawning and psychopath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86, 33-37. doi:http://dx.doi.org.pitt.idm.oclc.org/10.1016/j.paid.2015.05.025

3. Platek, S. M., Critton, S. R., Meyers, T. E., & Gallup, G. G., Jr. (2003). Contagious yawning: The role of self-awareness and mental state attribution.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17(2), 223-227. doi:http://dx.doi.org.pitt.idm.oclc.org/10.1016/S0926-6410(03)00109-5

4. Sagioglou, C., & Greitemeyer, T. (2014). Bitter taste causes hostil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0(12), 1589-1597. doi:http://dx.doi.org.pitt.idm.oclc.org/10.1177/0146167214552792


獲取最敏銳的人性心理洞察請關注「簡單心理」,全球心理諮詢資源庫,人人不可錯過的心理學知識。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