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岁的“光明使者”张效房,三种身份,一生耕耘

98岁的“光明使者”张效房,三种身份,一生耕耘

人物:张效房

医者仁心,秉承治病救人之心,改进创新多种方法

98岁的“光明使者”张效房,三种身份,一生耕耘

部分荣誉证书

工业上制造的机器,80%都是铁和钢,张效房教授最初的思路是先确定好异物的位置,然后用磁铁把这些具有磁性的异物吸出来,但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却很难实施。

98岁的“光明使者”张效房,三种身份,一生耕耘

人物:张效房

1962年,张教授设计并应用了“磁棒接力摘出法”:用一根长约30mm的细铁棒自睫状体部进入玻璃体,然后用磁铁接触铁棒的外端,把异物直接吸出或吸于磁棒前端。这种方法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于《中华眼科杂志》上时,论文中提到的眼内异物报告已有50例。


98岁的“光明使者”张效房,三种身份,一生耕耘

中国最美医生

传道师者,打铁还需自身硬

作为一名教师,张教授从不拘泥于课本,而是不断地研究创新,不断地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用研究成果和总结的经验丰富教学内容。在给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授课时,教授就曾笑称:“我讲的内容和书上一字不差那有什么好?大家躺在宿舍床上看书不就行了嘛?”

为了不“啃老本”,纵使早已是学富才高,张教授仍然一直不断阅读充实自己。当谈到这些年所取得的成就时,这位在陪伴共事二十余年的马跃伟医生眼中“什么都知道”的老教授,却只是谦然一句:“关于医学我知道一些,也不全面了解,眼科的我知道一些。

98岁的“光明使者”张效房,三种身份,一生耕耘

张效房老师耐心讲解

在张教授看来,培养学生,不仅是教给他业务,老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影响。“

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不仅仅是防腐斗争需要这样,老师也得这样。作为一个医生、一个临床医学的教师,你对病人什么态度,对学生什么态度,遇到困难是退缩逃避,还是迎难而上、锲而不舍地钻研解决问题,这些对学生的印象都特别深刻。”张效房教授曾说,病人满意才是好医生。

他的学生雷方作为十八大代表在接受采访时也说道:“能让病人和家属不哭的医生,才是好医生。”

正是这样以己为样,诲人不倦的老师,使他的学生多年来难忘师恩。至今,在演讲报告时,雷方还屡屡提及恩师的教诲。而如今已成为国际葡萄膜炎权威专家、精通十二国语言的杨培增也至今仍念念不忘于恩师张效房教授身边受教的时光。

耄耋编者,修改文章是一剂良药

98岁的“光明使者”张效房,三种身份,一生耕耘

张效房的书架之一

一些“初出茅庐”的基层工作人员没有写作论文的经验,总结归纳稍显生涩乏力。于是,他便一字一句一标点地对他们的文稿进行修改,“改完一看,还蛮像回事,很有成就感。”张教授有些自豪地扬了扬下巴。

98岁的“光明使者”张效房,三种身份,一生耕耘

人物:张效房

这本倾注了张教授极大感情的杂志,已经可谓是他的精神寄托。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在家放假反倒觉得“闲得着急”,于他而言,改改文章,看看门诊,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现在哪天不改文章,就好像缺少点什么一样,有兴趣了。”张教授笑道。

一次雪天,张教授急急赶往一附院开会,一不留神滑倒了,前臂两根骨头骨折。手腕打着石膏,张教授疼得睡不着觉,为了分散注意力,他试着看电视,不停地与人说话,然而仍不能缓解疼痛。但是我一改文章就不疼了,因为我全神贯注,脑子全在文章里头,我觉得这个效果比吃药都好。”因此,教授将修改文章视为一剂良药。在做完前列腺摘除和肾脏摘除手术后,教授也是通过修改文章缓解疼痛。

曾有人向他讨教长寿的养生秘诀,他却笑呵呵地说:“没有秘诀。要是非要说一个,就一点:小事不计较,不生闷气,不顺心的事不往心里去。

十年前,张教授得过脑血栓,半边身子动不了,回忆起当年手术结束后的场景,教授一边抬手抬脚一边笑呵呵地描述道:“我发现哎我手能抬了,腿也能抬了,两个手互相握一下,啊力气一样大,就好了。”于是,他便又开始继续他的工作。

98岁的“光明使者”张效房,三种身份,一生耕耘

人物:张效房老师

张教授一生,勤勤恳恳,秉持治病救人之心,倾力奉献眼科事业,诚然可称“大医精诚,嘉言懿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