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貴:新時代普通高中發展呼籲課程體系、育人模式、內部治理的全方位變革

李希贵:新时代普通高中发展呼吁课程体系、育人模式、内部治理的全方位变革

2018年的高考順利結束,命題專家對高考試題的解析也暗含著未來高中教育改革的方向——“高考堅持知識、能力和素養的有機統一”“彰顯素質教育鮮明導向”

李希贵:新时代普通高中发展呼吁课程体系、育人模式、内部治理的全方位变革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實現就近入學之後,將直接影響普通高中的入學改革。近年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通過各種方式不斷增加普通高中招生名額分配的比例。這個比例增加到一定程度,必然帶來入學政策的調整,高中校園生態將發生變化,其主要特徵就是同在一所學校、同處一間教室的學生學業成績的差距懸殊。

技術的迅猛發展同樣前所未有。信息技術、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發展日新月異,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驚喜,同時也給未來社會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如果說過去的教育基本可以瞄準未來,學校裡所學的知識大致可用於明天的工作、生活,那麼如今我們已經難以確切判斷今天課堂裡的所學與未來的關聯。

有人預言,今後20年的時間將有60%的崗位消失,這一切都對今天的教育帶來了嚴峻挑戰,作為承上啟下的普通高中教育,轉型發展的壓力當然非同一般。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的天性越來越受到保護和尊重。美好人性的覺醒,人們對幸福人生的追求,同時也是對教育的挑戰。學校教育對此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

尤其是普通高中階段,正是一個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們能否引導學生在構建自我的過程中既彰顯個性,又敬畏規則;既看重自我實現,更願意服務社會;既根植中華,又放眼世界……這些都挑戰著我們的智慧。

李希贵:新时代普通高中发展呼吁课程体系、育人模式、内部治理的全方位变革

01

構建多樣、豐富、可選擇的課程體系是普通高中重要使命

教育是幫助孩子社會化的過程,而課程正是社會生活經典的濃縮,讓一個孩子經過十幾年的基礎教育,通過修習豐富的課程正確地認識社會,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同時,教育也必須擔當起個體啟蒙的責任,通過課程的選習,幫助他們喚醒自我、發現自我,並最終成為更好的自我。

這樣說來,傳統的中學錄取方式給學生貼上的分數標籤,很容易誤導我們也包括給家長和孩子自身。如何從單純的分數圈子裡走出來,還原學生真實的自我,僅僅靠觀念,甚至多元評價的尺子,遠遠不夠,開發適應並滿足不同學生髮展需求的課程,就成為我們的使命。

我們國家用十多年的時間推進課程改革,實現了基礎教育課程轉型,且讓一線的校長、教師認可其價值追求,實屬不易。選修課程的提出,從根本上尊重了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在一所學校裡,如何給每一門選修課程定位,如何為有著各種可能性的孩子最大限度提供不一樣的課程體驗,把課程作為對每一個不同生命成長的養料,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多一把尺子,確能多一批好學生;然而,只有多一些可選擇的課程,才能培育更多的好學生。

一位剛剛參加完學生音樂會的數學老師說,沒想到那個數學永遠都不及格的學生,竟然是大提琴的首席,他在樂池裡完全是一副卓爾不凡的模樣;一位英語老師告訴我,當她把美術老師推薦的一位學生的油畫作品掛在自己教室時,她立即發現自己過去對這位學生的認識是非常片面的,自那以後,她完全改變了對這位學生的評價,師生關係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應該承認,目前的中小學課程體系很容易按一個標準把學生劃分為好學生和差學生,對不一樣學生的各種可能性缺乏關照。當學生成績差距越來越大,學生走進同一所學校、坐在同一間教室,如果我們不能提供豐富、多樣、可選擇的課程,就很難帶來教師思想的轉變,抱怨生源差、找不到適切的教學方式就可能成為常態。

李希贵:新时代普通高中发展呼吁课程体系、育人模式、内部治理的全方位变革

02

從教走向學,讓核心素養落地是普通高中的時代命題

可是,正如大家所強調的,素養是教不出來的,靠我講你聽、耳提面命獲得的只能是知識,大不了形成一些技能而已。如果我們把課程目標鎖定在核心素養,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教學方式,從教學走向學習。

首先,要把傳統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師生共同的學習目標。過去的教學目標往往寫在備課本上,甚至只在老師心裡,個別老師把它寫在黑板上,但學生也並不瞭然。只有轉換為學生明白的道理、方便理解的方式、可操作可評估的標準,進而成為得到學生自我確認、有意願去挑戰的目標,才可能讓學生這個學習的主體真正自主學習,因為他清楚自己要到哪裡去,走的每一步是否是對的,以及需要做哪些調整。

在此基礎上,我們要把所有有利於這個教學內容的學習資源全部交給學生。過去,我們總是把一些學生不易獲取的“撒手鐧”揣到自己的口袋裡,不到關鍵時刻不出手,一旦出手,立馬招來學生的讚佩,讓他們知道老師的“厲害”,讓他們得出一個結論“離開老師不行”,摒棄這樣的路徑依賴並非易事。

我們還要幫助學生高效學習,給學生提供學習工具、腳手架,那就更是一件全新的工作了。在特定的學習單元裡,我們既不可一味讓學生大海里撈針,也不宜讓學生一步登天,教師的教學新智慧就要體現在如何給學生提供資源線索、如何合理劃定修習範圍,如何為不同學習方式、節奏和進度的學生搭建不同的攀登階梯。

把教學變成學習給教師帶來最大的挑戰是,每個學生的學習變得不同了,從學習內容到學習路徑、學習進度,百花齊放到“不可收拾”。這也恰恰是教師的最大財富。因為,在這樣的各不相同的學習過程中,每位學生都充分暴露,我們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很自然地瞭解了學生,因材施教自在其中,學生的個性成長迅猛異常。

更讓我們欣慰的是,一旦把學習變成學生自己的事,他們之間的溝通、合作、爭論、妥協、創新就不可避免,跨學科綜合學習也層出不窮,從做題到做事,從解題到解決問題,成為每一天課堂學習的常態,核心素養的落地水到渠成。

李希贵:新时代普通高中发展呼吁课程体系、育人模式、内部治理的全方位变革

03

改造學校組織結構成為普通高中教學改革的重要內涵

傳統學校的科層組織結構,已經與這個時代,尤其與學校教育的新生態難以融合。當我們面對著本來不同,通過教育希望他們變得更為不同的學生,即使我們有三頭六臂,也無法應對;當課程的豐富多樣不斷繁衍,當然就需要來自不同領域師生的智慧生成;當時代發展瞬息萬變,就必然需要“聽到炮聲的人指揮打仗”。因而,改造學校的組織結構就成為普通高中教學改革之必需。

構建一個為師生賦能的組織結構,應該成為普通高中學校治理的一個方向。顧名思義,賦能即賦予能量。讓每一位師生擁有自己本該擁有的能量,成為自己和他人的發光體,並非易事。

首先就是如何賦予組織活力,大量的研究和經驗都告訴我們,只有最大限度地讓組織內部每一個崗位和每一個團隊的責任、權力、利益相互匹配,才能讓大家方便做事、願意做事,才能夠做成事,也只有如此,才能讓大家感受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可能性,自我的存在感、價值感。

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已經習慣於與下屬簽訂各式責任狀,責任狀上密密麻麻布滿了責任,但卻看不到我們賦予他們落實這些責任的權力和利益。其實,大家並不喜歡這樣的責任狀。對一個年級教研組長來說,必須對本年級本學科的教學質量負責,可是需要擁有怎樣的權力才能幫助年級教研組長有效落實責任?一般來說,年級教研組長應該擁有本學科教師組閣的建議權,對本學科每一位教師任課的分配權,以及本學科本年級教研經費的支配權,有了類似這樣的權力,年級教研組長才能無須坐等領導的指揮,自己就可以主動開展工作。

有人說,所謂活力就是每一個崗位、每一個團隊都願意主動展開工作,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僅僅有主動性仍然不夠,一個健康的組織結構,還必須能夠引導方向,明確地告訴大家勁用在什麼地方。賦能的組織結構,必須把構建客戶關係作為必須,讓每一個崗位都找到客戶併成為客戶,視客戶的需求為自己的職責。在大部分傳統組織裡,每個崗位都有很詳盡的崗位職責,但這樣的職責卻不能走腦入心,不是裝訂成冊,就是高高掛起,許多時候連自身也記不起有多少職責。

而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客戶,也就明確了設置這一崗位的理由,每一個崗位在與自己的客戶互動中,不斷明確甚至豐富自己的職責,而且這樣的職責不再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勢的變化,尤其是隨著客戶需求的變化而變化,而對每一個崗位履行職責的評價,則取決於客戶滿意度。

以化學實驗員為例,他的核心客戶就是全體化學教師和學生中的化學科代表,如果他能不斷了解研究這些師生的需求,讓學生方便實驗教學,以贏得學生的滿意,我們就完全可以說,這位化學實驗員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職責。

我們之所以希望構建這樣的組織結構,就是為順應教育改革的大勢和迴歸教育的核心——喚醒、發現每一位不同潛質的學生,幫助每一位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當然,我們更希望通過對教師的賦能,將這樣的賦能方式傳遞到學生,讓教師具有領導學生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成為主動積極的學習者。

李希贵:新时代普通高中发展呼吁课程体系、育人模式、内部治理的全方位变革
李希贵:新时代普通高中发展呼吁课程体系、育人模式、内部治理的全方位变革

優質 均衡 特色

海淀教育永恆的追求

李希贵:新时代普通高中发展呼吁课程体系、育人模式、内部治理的全方位变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