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安祿山這位野心家的存在,那唐朝還會發生安史之亂嗎

安史之亂,無疑是唐朝的一場浩劫,是盛唐氣象的一道傷疤。

01楔子

我們在看待一千多年前的這場動亂時,往往會把責任歸咎於安祿山的野心,認為他是個不折不扣的陰謀家,天生反骨,辜負玄宗的信任,叛國奪權。或者指責唐玄宗年老昏聵,不識奸臣;指責楊貴妃紅顏禍水,媚上誤國;指責李林甫、楊國忠,佞臣當道,毀綱亂紀。

安祿山本人的經歷非常有傳奇色彩,幾次差點喪命,機緣巧合才活下來。發跡之前,他因偷盜牛羊被捕,本該被亂棍打死,幽州主將張守珪看他白白胖胖,又語言豪放,便釋放了他,使其從軍,安祿山從此發跡。

開元年間,安祿山與契丹作戰失敗,宰相張九齡準備按軍法,將他斬首,但唐玄宗為示皇恩,放了安祿山。天寶年間,安祿山在一次戰役中,被敵人夾攻,自己也被射中了一箭,折斷了頭上的玉簪,但最後還是趁夜色突圍。

如果沒有安祿山這位野心家的存在,那唐朝還會發生安史之亂嗎

安史之亂_圖

因此,很多人就此感慨,如果安祿山在這幾次風波中,早早地死去,那麼,安史之亂就不會發生,盛唐的氣韻也不會就此打斷。

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安史之亂的爆發,真的只是安祿山一人的翻雲覆雨嗎?認真分析當時的局勢,我們會發現,安史之亂,就算沒有安祿山的出現,也會照樣發生。

而且,安史之亂的影響,並沒有隨著最後一位叛軍首領,史朝義的自殺而結束,而是一直延續到唐中後期。

02初唐的格局

安史之亂,是唐代繼承魏晉南北朝以來,社會經濟發展和軍事制度變遷,共同作用的產物,不以個別歷史人物的事蹟為轉移。

簡單地概括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就是土地兼併加劇,均田制崩潰,府兵制瓦解,由募兵制形成將帥專兵,最後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地方藩鎮與朝廷爭權。

唐朝版圖_圖

我們先從均田制說起。唐朝統一後,承北朝和隋朝的舊制,實行均田制。據史書記載:

丁男、中男給一頃,篤疾、廢疾給四十畝,寡妻妾三十畝。若為戶者加二十畝。所授之田,十分之二為世業,八為口分。

——《舊唐書》卷四十八《食貨上》

總結一下,就是唐朝統一後,掌握了大量無主荒地,便按照一定的數額,分配給成年男性、殘疾人口、寡婦等各類人群,以此來恢復經濟,穩定民生。同時也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實行租庸調製,徵收賦稅。

再來說一下唐朝前期,與均田制相配的軍事制度。唐前期主要的軍事力量,是來自於軍府的府兵,和作戰臨時徵發的兵募,二者皆來自於均田制下的普通百姓。

如果沒有安祿山這位野心家的存在,那唐朝還會發生安史之亂嗎

唐朝軍隊_圖

府兵歸各軍府管理,和普通均田民一樣授田,二十從軍,六十免役,平時務農,農閒軍訓,戰時從軍,免去其他賦稅,出征自帶武器、甲冑、衣糧。兵募是爆發大規模戰爭時,臨時徵發均田民服兵役,大部分戰後即解甲歸田。

03制度的崩潰

唐初靠著均田制恢復經濟,以府兵和兵募開疆擴土,達到貞觀之治。然而,從初唐到玄宗時期,在很多方面都發生了大大小小的變化,到天寶年間,各種矛盾已經堆積如山。

首先是均田制的崩潰。自魏晉以來,土地兼併就是嚴重的社會現象。北朝、隋朝與唐初,由於久經戰亂,人口流離,政府掌握了大量荒地,可以進行授田。

但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小農經濟,本身就極其脆弱,賦役一旦加重,很快就會破產。而且唐朝對土地買賣的規定比較寬鬆,更是加劇了土地兼併。破產農民紛紛易地逃亡,變賣土地,去做官僚貴族、富商莊園裡的佃客。而王公貴族、豪富對土地的興趣濃厚,以各種手段巧取豪奪,使得土地兼併普遍化。

均田制崩潰不僅影響普通均田民,還影響同樣受田的府兵和兵募。他們的土地也被兼併,無法承擔兵役,逃亡現象嚴重。但是,唐朝邊地戰事頻繁,不僅需要大量士兵,還需要統一指揮的集團軍。

如果沒有安祿山這位野心家的存在,那唐朝還會發生安史之亂嗎

地方藩鎮割據形勢_圖

在這種情況下,募兵制和藩鎮應運而生。為了適應邊防局勢,朝廷在邊境要地設立大軍區,將原來臨時設立的某某道行軍大總管,變為常任軍事長官。士兵來自於招募的健兒,即政府招募百姓充當職業士兵,不再務農,以朝廷軍費維持生活,長期服役。

後來大軍區演變為藩鎮,諸多名目不一的軍事長官,一律統稱節度使,不僅管軍事,還兼管民事、財政,士兵不知朝廷,只知節度,從而形成了將帥專兵的局面。

04戰爭的必然爆發

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實力雄厚,而且其多次來往於長安,深知北門軍的軟弱,因此,他敢於悍然發動兵變,劍指長安。

戰事也如他所料,唐軍不堪一擊,他輕易地奪取了長安、洛陽。最後,唐朝依靠西北藩鎮節度使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的軍隊,才暫時結束戰事。

安祿山的兵變,不是他個人能力與野心所決定,而是當時的格局和他所處的地位所決定。在安祿山之前和之後,邊境均出現了身兼多鎮節度使,實力超過中央的將領,他們在藩鎮擁有絕對的權力,足以和中央朝廷抗衡。就算安祿山早逝,也會有其他的節度使造反,與唐王朝奪權。

如果沒有安祿山這位野心家的存在,那唐朝還會發生安史之亂嗎

唐玄宗入蜀避安史之亂_圖

公元763年,叛軍首領史朝義自殺。安史之亂看似已經平息,但從爆發的根源來看,唐王朝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藩鎮實力過大。

甚至,唐朝根本就不曾消滅安史叛軍。動亂後期,一批安史宿將投降唐王朝,被冊封為節度使,繼續帶領原來的軍隊,佔有原來的地盤,如河朔三鎮的李寶臣、李懷仙、田承嗣。他們名義上歸順唐朝,但在自己的藩鎮裡,和之前的地位並沒有發生變化,儼如一個個獨立小王國。

安史之亂像是扯破了唐朝的一塊遮羞布,往後,各地藩鎮割據,成為了常態。節度使自領軍隊,任免官吏,戶口不上報,賦稅不上交,不聽命於朝廷,天下盡裂於方鎮。更有甚者,效仿安祿山興兵造反,如四鎮之亂、涇原兵變。

如果沒有安祿山這位野心家的存在,那唐朝還會發生安史之亂嗎

李純(778年―820年),即唐憲宗_圖

一直到唐憲宗時,實行兩稅法和轉運江淮賦稅,致使國家富強,才有實力對藩鎮用兵,幾次征戰,使得各地藩鎮暫時服從朝廷。憲宗死後,朝廷內部鬥爭加劇,各地藩鎮又一次興起。唐朝滅亡後,坐擁半壁江山的朱溫也無力消滅各地節度使,從而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綜上所述,如果安祿山早逝,安史之亂還會爆發,這是歷史因素和環境因素所決定的,不是個人的行為,而是一種時代現象。只要外重內輕的格局不解決,地方實力大於中央,藩鎮的叛亂就必然發生。這可以說是唐朝不可避免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