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大佬“吳小暉”落網,不是空穴來風

神秘大佬“吳小暉”落網,不是空穴來風

吳小暉被落馬的保監會主席項俊波供出之後,打破了五一勞動節的平靜。

在安邦、萬科、寶能之爭沸沸揚揚之時,我們沉下心來,細細看下2015年初南方週末報道的《安邦真相》一文,也許,更能理解這背後的因緣吧。而其中,有幾個繞不開的名字(排名按姓氏拼音):

陳小魯,陳毅之子;吳小暉,卓苒丈夫(財新消息稱“夫妻關係已確認中止”);朱雲來,朱鎔基之子,前中金公司總裁;卓苒,鄧小平外孫女。

說明:南方週末已與2015年2月1日進行了道歉,本文僅為回顧摘抄。

以下為南方週末發表的《安邦真相》全文:

僅僅十餘年,安邦憑藉強大的政商資源,從一家單純的保險公司強勢擴張成萬億規模的金融巨鱷。錯綜複雜的股權結構,如同一張“超級迷魂陣”,即使再分散,“大格局”從未改變。

沿長安街,從天安門往東大概7公里,建國門外大街6號,兩棟漆黑閃亮的聯體建築厚重大氣,這就是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邦集團)的總部所在地。

一年前,傳媒還以“黑馬”來形容成立於2004年的安邦;但此後一年,其在國內外資本市場上縱橫捭闔,掀起一次次的收購駭浪,不斷刷新各大媒體的頭條。

在安邦集團內部,“翻天覆地”的變化亦在發生:2014年1月、9月,連續兩度增資擴股,註冊資本由120億元增至300億元、再增至619億元,躍居國內保險公司之首。股東則由8家增至17家,再增至39家,股權由相對集中變得看上去“格外分散”。

至於安邦集團的總資產,也不再是其官方網站上宣傳的7000億元規模——據安邦保險內部人士透露,至2014年年底,已達到約1萬億元,保險業資產僅佔其中的三分之一左右。

2015年1月26日,保監會批覆,同意安邦保險旗下子公司安邦人壽出資5億元人民幣設立安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出資額佔比100%。

除手握保險業全牌照之外,在國內,安邦還持有銀行、金融租賃等數張金融牌照,收購世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基本完成,只待監管層批准;在國外,已全資收購比利時保險公司、銀行各一家,跨國性綜合金融集團的願景基本實現。

保險公司起家的“黑馬安邦”,在過去十年間藉助於強大政商網絡,強勢擴張,走出一條和同行截然不同的發展之路,最終成為今日的“巨鱷安邦”。

“含著金湯匙出生”

上汽是發起股東和第一大股東,董事會成員裡顯赫雲集。

2004年9月13日,星期一,在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靈橋路255號中寧大廈18樓的會議室裡,兩位名聲顯赫的人士——時年58歲的陳毅元帥之子陳小魯、時年53歲的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汽)總經理胡茂元,在此相聚。

寧波是安邦的創立之地。他們作為發起股東代表,參加了在此舉行的創立大會。彼時的安邦,稱為“安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5億元。上汽等7家法人單位是發起股東。

這7個股東,上汽是上海市國資委所轄企業。另外6家,均為民營企業。其中,旅行者主業為汽車銷售,聯通租賃是汽車租賃公司,它們的主要客戶就是上汽。上海標基、浙江標基、浙江中路、嘉興公路,這4家公司的主業則是基礎設施建設。

工商登記材料顯示,陳小魯至少實際掌控著上海標基、浙江標基、嘉興公路3家公司,並曾持有浙江中路的部分股權。

當時的董事會,共有7位董事,來自上汽的兩位,胡茂元,以及上汽副總會計師兼財務部經理劉榕;餘下則是陳小魯、吳光輝、陳萍、姚大鋒、趙虹五人。胡茂元出任安邦的董事長,陳萍為副董事長。

發起股東里有生產汽車的,有做汽車銷售、租賃的,安邦保險自然一開始就順理成章主攻“車險”業務。時任安邦董事長鬍茂元,在開業致詞中表示,“安邦將以車險業務為核心業務,從行業和受眾兩條主線出發,以最快速度拓展汽車保險市場。”

2005年,安邦與上汽子公司——上海通用汽車,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並得以在上汽的諸多4S店,代理銷售車險。

正式開業第一年,安邦的保費收入就突破了10億元,分支機構達到22家,“基本上完成了業務網絡在全國範圍內的鋪設”。

更加不同尋常的是,成立一個多月後,安邦保險即在寧波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增選朱雲來、龍永圖、劉曉光、董一冰4人進入董事會。

一時間,安邦可謂“群星閃耀”。

朱雲來為國務院原總理朱鎔基之子,早年赴美留學,後進入投行工作,在2004年時,就職於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龍永圖原外經貿部副部長、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首席談判代表,彼時剛剛卸任官職。劉曉光,時任北京首都創業集團總經理。

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進入安邦,與陳小魯有關。2014年初,陳小魯在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表示,當時是他從中牽線,邀得朱雲來、龍永圖等進入安邦董事會。

不過,朱雲來的董事身份,可能是個“烏龍”。

2014年10月,財新傳媒刊載文章稱,“朱雲來並非安邦董事”。該文引述“知情人士”消息說:朱雲來早期曾受邀出任安邦的董事,但不久後就告知安邦,不打算出任董事,也從未簽署任何相關法律文件。但安邦一直沒有更新董事名單,後又稱工商登記出錯,沒有及時更新。

“過客”與實際控制人

上汽、中石化的佔股不斷被稀釋,而上海標基、聯通租賃的股份均不斷上升,並列第一大股東。

2005年的6月18日,安邦保險進行了第一次增資擴股,註冊資本增加到16.9億元。在當時的中資財產保險公司裡,這家成立不到一年的初來者註冊資本排名已高居第三位。

增資何來?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下稱中石化),成為新晉股東,其出資3.38億元,佔增資後的20%。

陳同海父親陳偉達是擔任過中顧委委員,曾在寧波、杭州等地長期任職。

陳同海也曾在寧波工作多年,任過中石化鎮海石油化工總廠黨委副書記、書記、寧波市長等職務。2003年至2007年,出任中石化董事長。2007年7月被調查,兩年後被判處死緩。

中石化“入局”不到一年,即2006年5月15日,安邦再一次增資擴股,將註冊資本擴充至37.9億元。上汽跟進增資,維持20%的持股比例,依然是名義上的第一大股東。而中石化沒有跟進,降為第五大股東。

同年,安邦註冊機構由寧波市工商局,變更到國家工商總局。儘管公司註冊在寧波,但安邦從開始就不滿足於偏安一隅,無論是開業慶典,還是第一家分支機構,都選在北京。

從此,安邦保險的總部,搬到了北京市東三環中路7號財富中心A座45層。

這處地方,是由“北京國通高盛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國通高盛),在2005年8月買下,然後以每月35萬元的租金租給安邦保險的。

這或許與此時並未在安邦高管名單中出現,但被外界懷疑為安邦實際控制者的吳小暉有關。溫州商人吳小暉曾經公開的身份之一是國通高盛的董事長。時至今日,吳小暉的妹妹吳曉霞,在國通高盛佔股99.9%。

一年後,2007年5月25日,安邦第三次增資擴股,註冊資本增加至46億元。

僅僅11天之後,安邦保險第四次增資擴股,註冊資本增加至51億元。

這兩次增資,上汽和中石化都沒有參與。上汽的股權被稀釋至16.478%,降為第三大股東。中石化則被稀釋到了6.627%,基本“無足輕重”。此時,上海標基、聯通租賃,所佔股份均上升為19.765%,並列第一大股東。

儘管上汽、中石化的佔股不斷被稀釋,但很長時間內安邦在對外宣傳時,依然把上汽和中石化“頂在最外面”。

2007年,安邦保險的原保費收入,達到57.52億元,同比增加65.29%。自開業以來,累計保費收入,至此超過100億元。

但第二年,安邦的保費收入卻突然下降,未能跑贏行業當年的平均水準——2008年安邦財險保費收入48.18億元,同比下降16.24%,而同期財產險行業的保費收入增加了17.24%。

或有巧合的是,陷入低迷之時,監管層的政策利好也“適時而來”。

2008年12月24日,中國保監會批准安邦保險,在其37家分公司1300餘家機構開展電話銷售業務。在當時全國幾十家財產保險公司裡,安邦是第一家獲批“同時在全國所有省份開展電話營銷”的企業。包括平安保險、太平洋保險這些保險業的“老大哥”,乃至央企“人保股份”在內的保險公司,都還只能在部分省市進行電話營銷。

2009年,安邦保險的保費收入,又恢復了兩位數的增長。

這一年,安邦又一次變更了註冊地,由國家工商總局變更到北京市工商局,理由是,“為了加快公司發展,提高公司競爭力。”

“質的飛躍”

三位新董事,均為原中國保監會官員。

2010年左右,安邦開始了一連串的併購。

2009年12月31日,經保監會批覆同意,安邦保險與中乒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乒投資),聯合收購了瑞福德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瑞福德健康)100%的股權,並將之更名為“和諧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和諧健康)。安邦持股99%,中乒投資持股1%。

成立於2006年的瑞福德健康,註冊資本3億元,開業以來,業績波動幅度極大。2007年至2010年,其原保費收入分別是0.53億元、0.16億元、2.43億元和0.27億元。

2010年6月,籌備多年的安邦人壽宣告成立,起始註冊資本37.9億元。

至此,在實行嚴格的行政審批及分險種牌照管理的保險界,安邦已擁有了財產險、人壽險和健康險三張牌照。

幾乎同期,安邦以4.92億元的掛牌底價,從成都市政府手中收購了後者原準備作為新行政中心的2棟辦公樓。隨後,和諧健康的註冊地及總部,搬遷到了成都。

接下來的2011年,則是安邦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

這年年初,安邦搬入了氣勢不凡的新總部大廈,即今天的安邦大廈(又名安邦國際金融中心)。大廈位於寸土寸金的長安街邊,為兩棟聯體高樓,東樓辦公,西樓迄今閒置。

2011年5月20日,安邦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安邦資管)成立,負責安邦的投資事宜,內部地位很高。

有趣的是,就在此前不久,2011年4月7日,保監會發布“關於調整《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管理暫行規定》有關規定的通知”(保監發〔2011〕19號)。這個規定涉及六項調整,多數是提高原有的標準,只有一項是降低,即“設立方需經營保險業務8年以上”,變為“5年以上”。

規定甫一出臺,保監會即在十天後,批覆同意籌建安邦資管公司,這也是新規定下第一家批覆成立的資管公司。而如果按照舊有條款,成立於2004年9月的安邦,需要等到2012年9月,才有資格設立資管公司。

安邦資管成立10天之後,安邦保險在2011年5月30日,進行了第五次增資擴股,註冊資本增加至120億元,在國內財產險公司裡已居第二位。上汽、中石化依然沒有參與增資。

這一股權結構維持了好幾年。工商資料顯示,在此結構下,陳小魯掌控著上海標基、浙江標基、嘉興公路等3家公司。這3家公司,又合計持有安邦保險集團51.36%的股權。陳小魯是安邦的“實際控制人”。

安邦的併購動作,也越來越頻繁。

數月之間,安邦與其他公司聯合,在引人矚目的北京土地市場上,接連拿下北京CBD核心區Z9、Z10兩個相鄰地塊。

同年11月11日,安邦保險更是以56億元,收購了總資產超過1600億元的成都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成都農商行)35%的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這筆蛇吞象的交易,堪稱超級划算。安邦除了從成都農商行的銀行牌照和優良盈利水平中獲益匪淺,更是迅速做大了自身資產。

“這是一個質的飛躍。總資產的增加,不僅意味著安邦整體實力的增加;而且,根據保監會的規定,安邦被允許花出更多的錢,去進行更多的投資。”該人士解釋。

這是因為,中國保監會在2010出臺並實施《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後於2014年4月進行修改)。該辦法對保險資金投資方向及額度,做出了非常明確而嚴格的限定。其中最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上季末總資產”。

十幾天之後,安邦保險更名為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即安邦集團。

兩年後,2013年11月19日,安邦集團進行重大人事調整。上汽的胡茂元,不再擔任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長。吳小暉則走上前臺,一肩挑起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總經理三個職務。

此前的副董事長“吳光輝”,從董事會里“消失”了。退出董事會的還有解正林、劉榕、龍永圖3人。

而孫沛城、王新棣與朱藝成為新的董事,其中前兩位為獨立董事。

三位新董事,均為原中國保監會官員。

孫沛城,歷任央行河北省分行處長、保監會河北監管局局長、保監會政策研究室巡視員。2011年11月至2014年1月,任中國保險學會會長。

王新棣,曾任保監會財務會計部(償付能力監管部)主任,2013年左右退休。

朱藝,曾任央行北京分行非銀處副處長、華泰財產保險公司車險部副總經理、保監會北京監管局副局長、保監會財產保險監管部副主任(正局級,主持工作)。

在此期間,隨著安邦財險、安邦養老保險相繼成立,安邦集團至此成為擁有全牌照經營的綜合性保險集團。

大變與不變

股權結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董事會和監事會12位高管中,絕大部分依然還是安邦在初創時期的原班人馬。

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安邦經歷了自成立以來“最高調”的一年。

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安邦不僅大比例增持招商銀行、金融街等上市公司股票,還與生命人壽公開爭奪金地集團的控股權;更是連續增持,成為民生銀行第一大股東。

在國外,兩個多月的時間裡,收購美國紐約的華爾道夫酒店;收購比利時保險公司FIDEA100%股權;收購比利時金融德爾塔·勞埃德銀行100%股權……安邦成為了“有錢,任性”的代名詞。

在安邦內部,“驚人的變化”也在發生。

2014年1月27日,安邦集團召開臨時股東大會,註冊資本金增加至300億元。新增的180億元,“全部應以人民幣現金認購”,由17家新加入的股東承擔。

此時安邦的股東25家,股權已經高度分散。

不料,不到8個月,也就是2014年9月16日,安邦集團又召開臨時股東大會,註冊資本擴充到619億元,居中國內地保險公司第一位——第二名,則是1949年10月就成立的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其註冊資本為424億元。

新增的319億元註冊資本,依然“全部以人民幣現金認購”,由北京陽光四季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等14家新加入的股東承擔。安邦的股東數,至此多達39個,全部為法人股東。

這個股東大會,上汽和中石化,“繼續缺席”。

為什麼要將註冊資本增加至619億元?

其二,619億元的註冊資本,還有“核威懾”作用,“即威懾潛在競爭對手,你不是與我一個級別的,不要來與我搶生意”。2014年,在金地集團的第一大股東爭奪戰上,安邦敗給了生命人壽,“輸得難看”。

9天之後,2014年9月25日,安邦集團又一次調整董事會。胡茂元退出董事會;“烏龍董事”朱雲來,也正式消失。兩位保監會的前官員,孫沛城、王新棣,在當了不到11個月的獨立董事後,亦雙雙退出。

新的獨董,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高級講師顧清揚。

至此,安邦的董事會里,已經沒有來自上汽、中石化的代表了。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股權結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董事會和監事會12位高管中,絕大部分依然還是安邦在初創時期的原班人馬。

“超級迷魂陣”

新晉的31家股東,499億元新增資本從何而來?這張“超級迷魂陣”般的股東陣容裡,充滿了互相咬合、疑竇重重的交易。

讓人吃驚的是,一年裡兩次增資,註冊資本暴增499億,這些錢從何而來?

但這499億元真的是來自“新股東們”的口袋麼?

安邦集團原有的8大股東,除上汽和中石化外,其餘6家股東,也基本進行了複雜多變的股權變更。有的公司名稱甚至完全變更,如浙江標基投資有限公司,經過多次更名後,在2014年改為美君投資集團。

同時,在除上汽和中石化外的37家股東的內部,2014年頻頻出現股權變更、高管易人。這些變化迄今仍未停止——比如2014年12月31日,北京平準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北京平準)的股東之一,北京君助傳媒廣告有限公司的原股東,自然人林香美,將手中股權轉讓給自然人梅山酒。

儘管如此,但“雪泥鴻爪”依舊散落於安邦這張“超級迷魂陣”般的股東陣容裡。

比如,吳曉霞、吳曉薏、吳家齊等吳氏名字,在法定代表人或高管中反覆出現。而有一些公司的住所,則又“恰好”與安邦分支機構的場所重合,比如安邦在西南地區的總部辦公樓——成都高新區天府大道北段966號2棟,就至少“聚集”了6家股東或股東的股東。

這些公司,與安邦集團之間,充滿了互相咬合、疑竇重重的交易。

以2014年1月,出資14.95億元,獲得安邦集團股權2.4152%的上海文俊為例。該公司成立於2010年10月,註冊資本9億元。2014年11月,上海文俊的100%股權,被一家叫成都海鷗的公司買下。

但可疑的是,成都海鷗在買下上海文俊前兩個月才成立,註冊資本100萬元,股東為兩個自然人傅海鷗、林倩倩。公司住所,“恰好”就是安邦集團西南總部的地址。

也就是說,一家剛成立的、由兩個普通自然人控制的、註冊資本僅100萬的公司,極其精準地買下了不僅註冊資本9億元,而且手中還擁有價值達十餘億元安邦股權的上海文俊。

更巧合的是,就在成都海鷗成立當月,它的“上家”——上海文俊的原股東上海臣功公司,出資23.10億元,獲得安邦集團股份的3.7318%,也成為安邦的新晉股東之一。

在這些錯綜複雜的股權之間,隱藏著種種不為外界所知的謎團。

比如,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新股東,是安邦集團的新晉股東之一北京平準公司。

成立於2005年8月2日、註冊資本8億元的北京平準,在2014年1月出資14.88億元,佔安邦集團股份2.4039%。

北京平準的發起股東是平安信託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平安信託)和標準基礎設施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標投集團)。

2014年5月7日,標投集團將股權轉讓給北京君助公司。不過,時至今日,平安信託依然是北京平準的股東。

平安信託是否間接參與了對安邦集團的出資?要知道,平安信託是保險業巨頭平安保險集團旗下公司,這是否意味著平安保險與安邦保險在“悄悄牽手”?

這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股權更迭,其真正架構,恐怕只有安邦的真正控制人可以回答。

【二】安邦“關鍵人”

安邦萬億資產,究竟歸屬於誰?

“討人喜歡”的吳小暉

安邦現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總經理、首席執行官吳小暉,其公開信息非常有限。但在他的家鄉,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吳氏兄弟姐妹的故事,早已成為“傳奇”。

吳小暉的老家,在平陽縣蕭江鎮周宅村。吳生於1966年10月,長相頗為英俊,1米73左右的個頭在南方人中算高的,“加上能說會道,所以容易討人喜歡”。

來到溫州,吳小暉“一度落魄”,曾在一家酒樓做採購,沒過幾個月就離開了。不久,他的新消息傳出——吳小暉交往了一位盧姓女士,她的父親是曾任杭州市市長、浙江省副省長的盧文舸。吳後來成為盧家的女婿。

在此前後,吳小暉掌控的兩家從事汽車銷售、租賃的公司——聯通租賃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聯通租賃)、旅行者汽車集團(下稱旅行者)分別於1996年、1998年成立。他成為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汽)最大的銷售商之一。

實際上,2004年,安邦也註冊併成立於寧波。吳小暉的個人生活,在此前後發生了改變。

吳小暉離開盧家,與一位原國家領導人的外孫女在一起了。

2014年1月左右,安邦的董事陳小魯在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說,吳小暉“祖籍溫州,其父從商,吳小暉早年任官,跟隨溫州市長、革命烈士劉英的遺腹子劉錫榮,後來下海,在父親支持下,‘於浙江賣汽車,是上汽集團最大的承包商’,因而認識上汽前總裁胡茂元”。陳小魯在受訪時也確認了這層關係,“他(吳小暉)在公司做得很大,才認識她”。

不過,在安邦保險,從2004年在寧波成立開始直到2013年,其董事會成員的正式名單裡,卻沒有出現過吳小暉的名字。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2007年5月安邦保險的“董事簽字頁”文件裡,赫然有了吳小暉的個人簽名。

“2005年安邦的‘懷柔會議’,他給各部門及分支機構,提出保費達到100億元的目標;5萬元以上的賠案,需要他簽字確認後才能理賠。一開始,吳小暉就在安邦全面負責。”一位與安邦有多年往來的人士說。

可資印證的是,在2005年至2013年,吳小暉於公開活動及媒體報道里,使用了包括安邦保險副董事長、常務副董事長、首席執行官、總裁等等頭銜。儘管直到2013年9月,中國保監會才第一次核准他的保險公司高管任職資格。

在2013年之前,出現在工商登記資料和呈報保監會的材料裡,擔任過多年安邦副董事長的吳光輝,或許就是吳小暉。吳光輝還曾擔任“安邦系”裡多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等職務。

幾位安邦集團的員工則表示,“沒有聽說過吳光輝這個人。”

吳氏兄弟姐妹

因此,坊間找不到對他個人採訪的新聞報道。甚至,對於新聞報道,吳小暉還採取了一些“特別”的應對辦法。

2014年1月,財新傳媒刊出《黑馬安邦》的報道之後,安邦員工被派上街,大量收購這期雜誌,“多的一個部門,要收五六百本”。

一個例子是,在2011年,安邦搬遷到如今新的總部大廈時,曾籌劃入駐慶典。結果慶典前,突然宣佈取消活動。但安邦不願向負責策劃並執行該項目的活動公司支付已花掉的費用。雙方對簿公堂,一審,安邦敗訴;二審,安邦繼續敗訴。其實被判賠付的,只有六萬元。

上述安邦保險集團的人士,還介紹說,“吳小暉的風格,這兩年也改變了不少。以前公司開會,可以連開兩三天,搞得暈頭轉向。如今基本上一個小時內,就能結束。”

吳家除了吳小暉,還有弟弟吳家曦、吳家齊,妹妹吳曉霞、吳曉薏,“共五個兄弟姐妹”。

生於1970年的吳家曦,從浙江大學畢業後從政,曾任寧波市駐杭州辦事處副主任、江東區副區長等職。

如前文所言,寧波是吳小暉經商發家之地,也是安邦保險最初成立時的註冊地。

吳家曦後來調至杭州,33歲即成為副廳級的浙江省經貿委副主任、省鄉鎮企業局(中小企業局)局長。

二弟吳家齊,生於1977年,北京大學本科畢業後留學美國。回國後,任聯通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裁、聯通租賃總經理、北京陽光四季房地產開發公司(下稱陽光四季)總經理等職。2012年,出任北京溫州商會會長。

聯通租賃和陽光四季,均是安邦保險集團的股東。此外,在其他股東或關聯公司裡,吳家齊的名字,也不時出現。

妹妹吳曉霞與吳曉薏,也在“安邦系”中任職。

在“安邦系”的重要成員以及安邦現任股東之一的北京國通高盛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國通高盛),吳曉霞出資2.97億元,佔股99.9%。

吳曉薏則在數家“安邦系”及安邦股東公司的上級股東里,擔任監事職務。

在老家平陽,吳小暉還有一位舅舅,林安東。林安東一直擔任安邦另一家發起股東——旅行者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曾經的“大股東”

一位卓姓女子,多年來與“安邦系”關係密切。

從2001年開始,卓開始擔任旅行者公司的執行總裁。

旅行者公司還是浙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東,卓也曾在2006年4月至2010年8月,出任該行董事。

卓還擔任過北京集德創新廣告有限公司(下稱集德廣告)董事長。

成立於2002年9月的集德廣告,最初註冊資本100萬元,其中卓10萬元,北京標準成功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北京標準成功)90萬元。2012年5月25日,北京標準成功增資至140萬元,但2014年7月8日將股份轉讓給自然人溫彬彬。同年12月9日,卓也將股份轉讓出去。

卓也曾是成立於2006年的北京集德創新互動傳媒廣告有限公司(下稱集德傳媒)的股東,與之合資的,是安邦保險集團現任股東之一華金能源有限公司。

2011年12月30日,卓退出集德傳媒。2014年9月,華金能源也退出了這家公司。

此外,成立於2008年10月的北京卓卓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卓卓科技),註冊資本1000萬元。卓佔股2%,安邦保險集團的現任股東之一北京國通高盛投資有限公司,佔股98%。

卓還曾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投資,是成立於2000年,註冊資本2億元的“標準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標投集團”)。

標投集團起初的股東為兩個自然人:卓1.2億元,佔股60%;陳小魯0.8億元,佔股40%。

標投集團的人員招聘介紹中說,公司旗下擁有數十家分子公司,投資領域涉及基礎設施、礦業、房地產開發、高速公路、大宗商品、金融投資等行業,業務範圍遍及全國,是一家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以金融投資為導向,實力雄厚的大型實業投資集團。

標投集團一直是安邦保險發起股東“上海標準基礎設施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上海標基)的唯一股東,直到2014年才發生改變。

2010年11月25日,標投集團股權變更,卓退出。陳小魯出資1.8億元,佔股90%;陳德肋出資0.2億元,佔股10%。

陳德肋亦曾擔任中乒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嘉興公路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嘉興公路)法定代表人。這兩家公司,同樣是安邦保險集團的現任股東。

標投集團的現任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總經理是陳小魯,陳德肋是董事。監事則為吳小暉的妹妹吳曉薏。

或隱或現陳小魯

董事陳小魯,是安邦的另一個重要人物。

陳小魯是陳毅元帥之子,粟裕大將之婿。1946年,他生於山東。

中學時,陳小魯就讀於北京市第八中學。“文革”開始後,倡議並組建了首都紅衛兵西城區糾察隊(“西糾”),成為“文革”中第一個跨校際的紅衛兵組織。後來,2013年8月,陳小魯反思過往,向“曾經傷害過的老校領導、老師和同學”鄭重道歉。此事轟動一時,也為他贏得廣泛的讚譽。

陳小魯的青年生涯,烙有深刻的軍隊印記。1969年,陳小魯入伍,曾任39軍244團政治處主任。1976年,調入總參二部,後就讀於解放軍南京外國語學院(今解放軍國際關係學院)。畢業後,歷任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國防副武官、北京國際戰略問題研究學會副秘書長、中共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室局長等職。1992年,陳小魯以上校軍銜轉業。

轉業後,陳小魯投身商界。他曾任海南亞龍灣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標準國際(天津開發區)投資管理公司(下稱標準國際)總經理、北京標國投資顧問有限公司(下稱標國顧問)董事,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獨立董事、江西長運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等等。

標準國際,是其中值得一提的一家公司。該公司成立於1993年6月,現註冊資本1800萬元。其中,陳小魯出資910萬元,控股50.56%;羅原445萬元,柯霖445萬元。

他們的名字,也一起出現在另一家叫標國顧問的公司中。該公司由一家外資股東和標準國際合資成立於1994年11月,註冊資本900萬元,各佔股50%。董事長羅原,董事陳小魯、梁家熹、梁嘉鏘、遊國雄,副總經理柯霖。

梁家熹、梁嘉鏘等來自新加坡的匯亞基金集團(Transpac Capital),這是亞洲最大及最早的私人投資資金管理公司之一。

安邦自2004年成立以來,陳小魯一直擔任公司的董事,甚至一度被認為是安邦“真正的老闆”。

在2014年1月之前,也就是安邦保險集團註冊資本120億元的時候,陳小魯通過實際控制的三家公司——上海標基、嘉興公路、標基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現更名為美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控制著安邦保險集團51.36%的股權。

不過,2014年1月、9月,安邦保險集團進行了兩次增資擴股,總計引入了31位新股東,註冊資本擴充到了619億元。原有的8大股東,除上汽、中石化外,基本也都進行了複雜多變的股權變更。

而陳小魯旗下的四家公司,股東也都發生了變化,新的股東公司,基本上都成立於安邦保險集團兩次增資期間。辦公地址以及公司高管,也多與安邦有各種各樣的“巧合”。

比如,上海標基新的股東四川瀚天投資公司住所在成都市高新區天府大道北段966號天府國際金融中心2棟9層1號——正是安邦西南總部的所在。陳小魯旗下另一家公司嘉興公路公司在2014年7月1日發生股權變更,其唯一的股東上海鼎力成立於兩個月前,監事正是吳小暉的妹妹吳曉薏。

自此,在股權關係上,陳小魯表面上已經不掌握安邦集團的股權了。只不過,在2014年9月25日,安邦保險集團最新的董事會成員變更後,他依然擔任著董事職務。

【三】“股神”安邦如何玩轉“錢經”

李微敖

“安邦的主業不是保險,而是投資”。安邦買什麼,其他投資者就跟著買什麼。

安邦大比例參股乃至控股銀行,是為藉助銀行渠道,銷售更多保險理財產品,保證資金源源不斷。

“四大金主”

“我們投資的重點是金融類資產和地產。金融資產,如銀行、證券、信託公司,最好要有控股權,至少是大股權或重要股權,曾經有地方銀行想轉讓百分之幾的股權,我們沒興趣,因為沒意義。地產項目裡,看好商業地產、寫字樓等,要求是整片整棟的,地段也要好。我們要買的項目,最好能20億元一單起步。”

似乎是為這句話做“註腳”,香港聯合交易所近日披露,在2015年1月20日,安邦保險再度以均價每股9.367元買進2.52億股民生銀行A股,斥資約23.6億元。其累計持股量已上升至52.47億股,持股比例也由18.35%進一步增加至19.28%。

這使得安邦的持股比例遠遠超過第二大股東新希望投資有限公司不到5%的股權。

不僅是民生銀行,2014年以來,安邦在中國股市上,堪稱大包大攬。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它還是其他8家上市公司的十大股東。第四季度以來,安邦至少又在招商銀行、金地集團、金融街等股權上,進一步大規模增持。

安邦旗下的這些上市公司,主要分為兩類:銀行和房地產企業。倘若安邦沒有將這些股票售出,以2015年1月26日收盤價大致估算,這些股票的市值,總計高達約1300億元。

在國外,從2014年10月至12月,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安邦先後收購美國紐約華爾道夫酒店、比利時保險公司FIDEA、比利時德爾塔·勞埃德銀行股權。

如此“兇猛”,安邦的錢,從哪裡來?又為什麼要這樣做?

“安邦系”上上下下涉及的企業,以百家計,非核心人士很難估算其總體規模和經營情況。其中,安邦保險集團直接所轄(控股或相對控股)的企業,共10家。

最大的利潤源

安邦財險又是三家保險公司的重中之重。

安邦財險的年報顯示,2013年,其營業收入154.32億元,同比大增199.11%;淨利潤34.40億元,激增214.73%。其淨利額,在中國所有財產保險公司中居於第一位。

2013年,安邦財險收入主要來自三大塊:保險業務收入48.85億元,投資收益45.25億元,公允價值變動收益61.67億元。

最大的增長點,來自“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多達61.67億元,同比暴增778.49%。

具體來看,在61.67億元裡,交易性金融資產虧損22.64億元;但投資性房地產收益,這一年中高達84.32億元——2012年,沒有這項收入。

這意味著,藉助於對其擁有的“房地產”估值的調整,至少在年報表現上,安邦財險2013年坐上了全國產險公司的“頭把交椅”。

2015年1月26日,中國保監會披露了2014年各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情況。安邦財險原保費收入是51.35億元,同比下降了21.00%,在43家中資保險公司裡,下滑一位排到第15位。同期,全國財產保險的總收入,則是增加了15.29%。

“理財險”數據之謎

2014年,安邦人壽發展極為迅猛,根據保監會2015年1月26日公佈的數據,安邦人壽的原保費收入高達528.88億元,同比2013年,劇增超過3700%。

這個數字,與保險業大佬中國人壽和平安人壽數千億的規模相比,依然差距巨大。但分地區來看,在北京,安邦人壽保費收入排名第二;在上海,安邦人壽更是高居第一位。

如此成績,令人稱奇。

包括安邦保險集團內部人士在內的數位受訪者,認為主要是因為安邦人壽依託銀行等渠道,大力銷售高收益理財產品的結果。

但這與保監會公佈的數據並不相符。因為保險理財產品的收入,往往計入一項名為“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2014年,安邦人壽的這項數據為90.16億元,同比增長僅為9.86%。

一位來自安邦保險集團的人士也稱,“什麼樣的收入屬於‘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保監會的概念也比較模糊,導致統計口徑不一。”

安邦旗下三家保險公司的這兩項數據相加,共為746.96億元。

缺口何在?上述人士介紹,有一部分重要的理財產品收入,沒有被保監會所統計或披露。那就是安邦財險每年賣出的“理財險”,“這是安邦最重要的資金來源之一”。

這是因為:2008年股市暴跌,眾多投資者轉向風險較低的保障型理財產品等因素,保險公司“理財險”大賣,至少有十幾家財產險公司推出這類產品,當年11月20日,保監會出臺文件,強力整頓。

安邦上述人士稱,當時安邦花費了相當大的努力,才保住了銷售理財險的“牌照”。目前在市場上,能夠銷售“理財險”的財產險公司,僅有幾家。

但2013年4月至今,保監會只公佈各壽險公司的理財險銷售數據,沒有公佈財產險公司的這方面情況。

該官員還表示,這兩年,安邦在國內外市場連續大手筆投資,“據我們瞭解,他們的資金,主要來自保險理財產品的銷售,其次是股東的自籌”。

生命線

為什麼安邦財險的理財產品,可以如此大賣?

一位安邦保險集團的人士也承認,“理財險這塊,利率最高的是安邦和生命人壽了。同時,我們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來拓展理財險的銷售業務,力度是別人沒法比的。最後,就是膽子大,只要有錢來,我們就敢收、敢要——其他保險公司可能不敢,因為這些錢是需要‘剛性兌付’的,週期不長,利率更高。”

上述人士稱,迄今為止,開出高利率的安邦,從未出現過兌付違約的情況。

此中原因,“一是,資金在不斷滾動,比如今年收到的理財險,還去年的賬;二來,通過銀行裡的‘協議存款’、‘委託貸款’,獲得略高於‘理財險’利率的收入;第三,就是在股市上,2014年安邦的盈利相當可觀,浮盈15%-20%。我們把握這次牛市非常準,甚至一定意義上,成了市場的風向標。安邦買什麼,其他投資者就跟進買什麼。”

這種模式也引來同行的議論,多位保險業內人士評論安邦,“他們的主業不是保險,而是投資,其資產規模遠遠大於保費收入,這種運行模式在全國數百家保險公司中十分特殊。”

從投資看,安邦成為前十大股東的9家上市公司,主要又分為兩類,銀行和房地產企業,這佔了7家。

同時,房地產類公司,還是安邦所急需的合做夥伴。“安邦這些年的另外一項重要投資,就是囤積了大量的土地,沒有能力開發這麼多。”

至於對銀行股份的增持,對安邦的意義更為重大。

“大比例參股乃至控股銀行,可以影響銀行的戰略、策略,讓他們幫助安邦銷售出更多的保險,更多的理財產品,保證我們的資金源源不斷,且規模不會變小——這至關重要,這是安邦的生命線。”

不過,儘管安邦順利成為招行和民生的大股東,但要順利入主董事會,尚需要銀監會批覆。

銀監會對於商業銀行的發起人股東條件有詳細規定,其中十二條第八款:“權益性投資餘額原則上不超過本企業淨資產的50%(合併會計報表口徑),國務院規定的投資公司和控股公司除外。”

安邦究竟有多少淨資產,能否達到這一規定,外界不得而知。如若夠不著股東門檻,其對這些銀行的大比例持股就只能算是純粹的財務投資。

【四】“蛇吞象”的交易安邦控股“第一農商行”始末

李微敖

安邦斥資56億元成功控盤超千億資產,這筆“相當划算”的交易如何達成?

2011年,尚不起眼的安邦保險成功摘得成都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成都農商行)控股權,僅僅4年時間,這筆56億元的投資即可收回成本。收購完成以來,這家註冊資本排名全國第一的農商行,一直是安邦如今萬億資產版圖中,最最重要的一塊。

這塊巨大的財富蛋糕,安邦保險如何獲得?

優勢獨特的千億銀行

成都農商行,由原來的成都市農村信用社,於2009年12月更名後成立,2010年1月正式掛牌。

成立之初,成都農商行註冊資本58.98億元。其中,屬於成都市國有資本系統的公司:成都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成投集團)為第一大股東,佔股9.83%;成都市現代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佔股7.53%;成都市興光華城市建設有限公司,佔股5.09%;成都欣天頤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佔股4.61%;成都市協成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佔股3.93%。

這五家相加,佔股30.99%。這就意味著,彼時,成都市政府對成都農商行相對控股。

截至2010年年底,其資產總額已達1603億元,較兩年前增長41.6%;各項存款餘額1315億元,較兩年前增長74.2%;各項貸款餘額826億元,較兩年前增長64.2%。

該人士還介紹,除此之外,成都農商行還有一項非常明顯的優勢,“是成都地區營業網點最多、覆蓋面積最廣的銀行”。

然而,也就是在2010年12月,成都農商行召開臨時股東大會,通過了一個增資擴股議案:將總股本58.98億股、註冊資本58.98億元,擴充至100億股、100億元。100億元的註冊資本,在全國所有的農商行裡,排名第一。

新增的41.02億股,以每股定價1.6元募集,因此總計募集65.632億元。其餘24.612元溢價,列入資本公積。

怎樣確定每股1.6元的增發價格?

其一,這是“基於資產評估結果”,成都農商行“根據第一屆董事會第十一次會議決議,聘請中介機構以2009年12月31日為基準日對本行進行了清產核資和資產評估,評估結果為1.399元/股”。

其二,“遵循市場原則”,“綜合考量目前的市場環境、本行資產質量、經營狀況、未來成長性等因素,作為定價參考”。

其三,“考慮戰略合作價值”。新引入的“戰略投資者”,能“在跨區域發展、人才培訓、風險管控、科技建設、後臺集中管理及業務領域方面給予支持和合作”。

其四,“維護現有股東權益”。即在1.399元/股的基準價上,加上2010年的可供分配利潤,歸屬於增資擴股前的股東。

因此,確定了1.6元/股的價格。

此中所謂新引入的“戰略投資者”,即是安邦。

安邦當時出資56億元,擁有成都農商行35億股股份,佔35%股權,已處於相對控股地位。

而原有的股東,或多或少也參與了增資,但持股比例已被稀釋。屬於成都市國有資本系統的成投集團等五家股權相加,已由原來的30.99%,下降為21.99%。前十大股東中,除安邦外,其餘9家加起來也只有33.09%。

同時,來自安邦的陳萍、趙虹、李軍、張曄、姚大鋒、李劍飛,在後來進入董事會擔任董事,並推舉王明德擔任獨立董事。因此,在14人董事會里,安邦至少佔得“半壁江山”,並囊括董事長、副董事長、行長的職務。

實際上,在入股之時,作為“戰略投資者”的安邦,註冊資本只有51億元,總資產256.74億元,全年營業收入73.83億元,淨利潤5.08億元。即使在保險行業裡,也是“不起眼的小角色”。由它來併購成都農商行的千億元資產,這是一出不折不扣的“蛇吞象”交易。

2011年3月和11月,銀監會四川監管局和中國銀監會,分別批覆同意了這一增資擴股方案。同年11月11日,增資、驗資工作,全面完成,公司章程亦修訂完畢。

至此,安邦保險對成都農商行的“蛇吞象”,塵埃落定。

巧合的是,就在上述工作完成的前一天,也就是2011年11月10日,成都市主要領導更迭,時任市委書記李春城離任。

值得指出的是,在正式收購成都農商行之前,安邦還與成都市官方完成了一項重要交易,那就是買下了成都“天府大道北段966號園區1、2號樓”。

那片園區辦公樓是原來成都市的“新行政中心”,佔地255畝左右,建築面積約37萬平方米,共有六棟形似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鳥巢”狀的辦公樓(即1-6號樓),呈蓮花瓣狀放射排列,中間則是一棟類似國家大劇院“巨蛋”的橢圓形辦公樓。整體建築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2008年3月,成都市政府部門陸續搬入辦公。2008年5月,汶川地震。當年7月,成都市政府宣佈搬出這片富麗堂皇的大樓,將該行政中心“處置變現”。同年11月,民生銀行以3.6億元的價格,買下其中的6號樓。

2010年7月,成都市政府在“成都農村產權交易所網站”上掛出公告,轉讓1、2號樓,掛牌價4.92億元。同時,對受讓方條件,做出特別具體的種種規定。

2010年9月1日,交易達成。受讓方就是安邦,成交價格,就是4.92億元。

有人歡喜也有人愁。

在此樁交易發生期間主政成都的幾位主要官員,都在此後落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