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單打獨鬥為抱團發展;為土貨鑄造“翅膀”,飛向海外——王曉路,叫響武隆苕粉

在武隆大山裡長大的農村孩子,王曉路小時最大的夢想便是走出大山享受城市的熱鬧與繁華;多年以後,他在城市裡打拼贏得了事業和家庭,實現兒時夢想卻有了回鄉的夢想——一個關於吃貨的夢想、關於武隆苕粉的夢想。

取得QS

武隆苕粉擺脫黑歷史

1998年,王曉路從涪陵財貿校畢業後,先後在涪陵建陶、涪陵榨菜集團上班,從一個銷售員快速成長為大區銷售經理。其間,他親自見證了涪陵榨菜從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發展為一家上市公司的傳奇。

這段經歷讓王曉路留意到了武隆苕粉,或許它與涪陵榨菜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來自農民綿延數百年的傳統;都在沒怎麼宣傳時,遊客便喜愛;都借用烏江這股“風”,有著純天然的綠色……“‘武隆苕粉’會不會有一天也有‘涪陵榨菜’的命運?”他想要去為之努力。

與此同時,武隆苕粉市場的現狀——農戶們單打獨鬥、質量良莠不齊。如何保質量、做好定位、提升品牌形象,王曉路在慢慢琢磨。

2014年,王曉路辭掉工作回到武隆,與朋友合夥成立“仙女湖”公司,苕粉是其主打產品之一。公司先後在桐梓鎮香樹村、後坪鄉白石村、高坪村、土坎鎮松樹村發展農戶種植“紅寶石紅薯”,並對苕粉進行初加工,公司實行統購統銷,既解決了農民的銷售問題,又解決了農村空閒時間勞動力的問題。

他知曉,要將產品做大,擺上超市,沒有苕粉生產許可證(QS)是不行的。所以他聯動當地一些小企業,規範苕粉的生產管理,忙碌奔波於“通行證”的獲得,擺託“黑戶口”的黑歷史。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帶動下,在2016年—2017年,全區5家企業取得了苕粉生產許可證,280餘戶農戶專業從事苕粉的加工,涉及苕粉加工從業人員近1000人。

解決明礬問題

純天然更健康

在製作苕粉的傳統工藝中,為增加苕粉的筋道,會添加少量明礬(長期食用,不利於身體健康)。可若要做大做強苕粉產業,明礬就得退出製作流程。

經過3個月的潛心研究,從比例搭配、溫度、水分等各方面反覆測試,王曉路終於探索出了一種改良工藝,不用添加明礬,只通過勾芡和添加少量食鹽的方式來製作苕粉。這樣製作出來的苕粉,不但筋道不減,反而口感更好更健康,保持了苕粉的原滋原味。

另外,除採用傳統的三沉三澱十六道工藝外,王曉路公司採用的無油工藝也屬首創,他們採取快速冷卻的方式,讓苕粉在噴水急冷的狀態下,實現不沾盤,這樣製作出來的苕粉不易變質,還保持著苕粉的清香味。

解決了明礬添加問題後,王曉路終於放心了。“苕粉實現無礬加工後,真正成為生態又健康的食品,更加受消費者親睞了。由於產量還有限,現在常常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王曉路說。

不僅如此,2017年6月,首批50件共計1400斤武隆苕粉出口美國,開啟了武隆苕粉漂洋過海的新徵程。如今,因與外商合作,武隆苕粉還銷往了澳大利亞和香港等市場。

制規範重文化

品牌形象大提升

苕粉質量有保證了,如何樹立武隆苕粉的良好形象?在武隆苕粉品牌保護的道路上,王曉路一刻沒停留。

為了讓大家有章可循,王曉路還專門聘請三峽農科院和重慶食品工業研究所專家,制定武隆苕粉行業標準,從定位、質量、價格等方面進行規範,促進苕粉產業的健康發展。

2017年,王曉路發起成立武隆苕粉協會,並出任會長,多次召集苕粉加工企業和部分農戶開會,要求大家做誠信企業,做良心產品,決不允許做出有損武隆苕粉形象和利益的事情,並簽訂承諾書。

“現在我們製作苕粉都得按照王總的要求來,不能砸了武隆苕粉的牌子,否則就是自己砸了自己的飯碗。”土坎鎮松樹村長期從事苕粉加工的李大姐說。

大夥齊心協力保質量,2018年,武隆苕粉榮獲重慶苕粉行業唯一“重慶十大年貨”稱號。

為了形成武隆苕粉獨有的地域文化,王曉路還蒐集了大量有關武隆苕粉的信息。今年4月底,一間佔地約120平方米的武隆苕粉博物館落成,製作工具、產品介紹、產品展示……,讓更多遊客、消費者瞭解武隆苕粉的悠久歷史。

“我一定會堅持把這個產業做下去”,王曉路說。下一步,他期待能儘快引進自動化生產設備,實現批量生產,讓更多的人吃到武隆苕粉,讓武隆苕粉品牌叫得更響,走得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