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的宿命:賣給阿里還是騰訊?

創業者的宿命:賣給阿里還是騰訊?在2015年10月,筆者曾發表過《事態從BAT抄你怎麼辦變成——BAT不投你怎麼辦?》一文,而時隔2年後,態勢越來越嚴峻。可以說憑藉成為互聯網基礎設施的背景和掌控龐大的現金儲備,崛起的阿里和騰訊已經成為互聯網的雙極,互聯網公司已經變成AT的朋友們和其他人,並且這樣的態勢仍然會愈演愈烈。

賣給阿里還是騰訊?對一個想做大或者有機會做大的創業者來說,這已經成為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一、2010年是BAT和中國互聯網的分水嶺

時間倒回到7年前的2010年,這一年是中國互聯網的分水嶺,BAT在同一年先後發生的變化直接造就了BAT三國時代,以及當下中國互聯網AT雙雄的格局。

2010年9月,馬雲卻面臨阿里巴巴創立以來的最大危機,那就是與大股東雅虎矛盾激化。2005年馬雲的一紙救命投資合約成為5年後馬雲的“催命符”,馬雲極有可能被自己的合約掃地出門。長袖善舞的馬雲當然不同意,更何況彼時蒸蒸日上的阿里市值350億美元,幾乎是投資者雅虎180億美元的兩倍,小弟大哥身份的反轉也讓雙方局勢出現變化。

距離辭職還有5個月的掌舵人衛哲,炮轟雅虎是一個面臨破產的公司。次年5月,馬雲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在未知會雅虎的情形下以3.3億元的價格將支付寶所有權轉移到了個人控股的內資公司。批評樂視是龐氏騙局的曾李青在此時怒斥馬雲:“有人為一己私利,把全行業拖下水。”此後雅虎股權問題順利解決,阿里巴巴再不必受雅虎鉗制,發展步入快車道,6年後螞蟻金服估值達700億美元之巨,阿里巴巴市值突破3800億美元。

2010年11月3日傍晚6點,彼時的抄襲大王“騰訊”也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成為全民公敵。騰訊要求用戶QQ和360軟件二選一,3Q大戰發展到最激烈階段,QQ口碑壞到谷底。次年痛定思痛的馬化騰決定開放,在馬化騰承諾不可逆的開放政策下,騰訊以QQ開放為契機投資佈局產業生態,實現從全民公敵到寡頭一極轉變,市值突破3400億美元。

阿里也好不到哪去,電商基因的阿里需要不斷地獲取流量鞏固電商平臺的護城河。噹噹,唯品會,京東,聚美分別先後上市。特別是2014年5月,京東搶先在納斯達克上市,迫使阿里不得不提前啟動上市。阿里不斷地買買買,併購不斷,將自己造成了市值最高佈局最多元的中國互聯網企業。

正是2010年的變化造成了7年後BAT迥異的格局。

二、AT決定互聯網走向,並且愈演愈烈

APP的更迭越來越快,很容易出現初期巨頭看不懂,等到看懂時已經有了足夠的行業壁壘的新業態。歷史失敗的經驗告訴AT,單靠自己並不能隨心所欲的拓展邊界:阿里的社交,O2O只能是一場奢望,騰訊的電商,搜索也只是黃粱一夢。社交邊界外會發生什麼,AT完全不可預計也不瞭解,在極度的不安全感下,荷包滿滿的AT開始通過投資併購尋找同盟和利益共同體。

從2010年到現在,經過7年的發展,AT已經在互聯網生態佔得一席之地,並且有饕餮不斷吞食來壯大自己的勢頭。在易觀國際5月前50位月活的APP中,28個視頻應用是AT自有或投資的,月活前20個應用是AT自有或投資的。從2010年至今的AT投資數據來看,AT投資金額越來越高,投資數量越來越多。

創業者的宿命:賣給阿里還是騰訊?

阿里騰訊最近幾年的投資數量和金額變化

當騰訊、阿里市值分別達到3600億,3900億美元,雙雙擠進世界互聯網市值前十之後,這兩家巨頭的野心越來越大,不安全感也越來越強,買買買成為其應對未來的策略。

三、AT為什麼要瘋狂

在阿里騰訊雙雙即將邁入4000億美元市值行業時,他們卻不敢掉以輕心,10餘年的經歷及眾多的失敗讓AT認識到護城河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牢固。騰訊經歷過怒懟微博而不得,陌陌在眼皮底下發展3年就上市並且市值破31億美元。探探,釘釘試圖從細分市場突破,今日頭條也試圖建立自己的社交關係......此前騰訊的電商拍拍,團購高朋,搜索搜搜,SNS的朋友網均關停。

1、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讓AT的極度不安全感

2、夯實互聯網“水電煤”的地位,保持長期生命力

在資本和技術的助力下,企業的發展大大加快,以前5~10年的行業培育期縮短為1~2年。此前AT還能看到創新企業的緩慢生長,而現在當企業發展起來時AT根本來不及關注甚至來不及反應,從看不見到看不懂再到跟不上、投不了,可能只有短短一年或者數月,摩拜、映客、梨視頻都是這麼成長起來的。

對於AT來說,AT需要夯實自己的基礎設施地位,同時也要不斷拓展邊界成為新領域的基礎設施,才能在互聯網發展中一直處於中心而不會被邊緣化,對於AT來說,不能失去了行業前瞻的戰場。

3、杜絕新巨頭以及新對手的誕生

互聯網發展太快了,在技術和VC的推動下,新業態快到AT沒注意到時已經成長起來,進而快速形成行業壁壘,成為新業態裡的變量,陌陌,唯品會上市只用了3年,摩拜成立1年估值30億美元,映客成立6個月估值30億元,梨視頻上線兩週估值20億元,還未上市的滴滴已獲得14輪總計超過150億美元融資,今日頭條3年內估值增長22倍達到110億美元......

在新的業態中,滴滴,今日頭條,包括此前的美團儼然成為了一個個小霸。對於AT來說,最不願意見到的就是各個領域的小霸,在互聯網贏家通吃的背景下,小霸意味著變量和對AT顛覆的可能性。正如《大秦帝國》孫臏在向齊王解釋為什麼不及時救援韓國時表示:“齊國需要一個弱韓,而非小霸。”所以,AT需要在“新巨頭”成長起來前就及時打壓或投資,確保新的業態不會對自己進行顛覆,或者會成為自己生態的一員而不是轉投競爭對手的懷抱。

對於市值近4000億美元,淨現金近百億(阿里80億元,騰訊275億元)的AT來說,通過廣撒網的方式來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顯得很有必要。這也是以小博大的過程,畢竟AT的基礎設施對於發展期的創業公司以及創業公司上市背書來說都極為重要。

創業者的宿命:賣給阿里還是騰訊?

四、VC極力推動AT格局的行成

2017年截止7月25日,騰訊總投資43個達1172.44億元,阿里巴巴總投資23個達898.15億元,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從2005年成立之初至2016年11月,紅杉中國共完成投資514.3億元人民幣(而根據清科私募通的統計),相當於騰訊和阿里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投出了紅杉中國11年的投資總額。

對VC來說,募集的資金需要在3-5年內產生收益,投資的資金需要短時間退出,而此前退出的渠道要麼是IPO,要麼是併購或者接盤俠兩種退出模式。而即使以紅杉中國如此高效率的投資機構,在11年投出494個項目後,含IPO和併購在內共72家,退出率僅為16.6%,超過八成的項目砸手裡了。

但形式在2015年開始發生了變化,AT為了生態成為了VC第三種變現渠道,AT的現金儲備和對生態的飢渴讓VC退出更加高效和迅速。以2017年為例,在2017年騰訊投資的43個項目中,有21個是紅杉跟投,有10個是華人文化跟投,有10個是高瓴資本跟投,有9個是經緯中國跟投,有8個是高榕資本和創新工程跟投項目。在阿里巴巴的18個項目中有云峰基金、平安創新、淡馬錫、紅杉分別貢獻了5席跟投。

而對於好的項目AT的投資是無底線且會連續跟投,這也讓VC可以快速退出。同時由於AT的持續跟投,可以保證項目後續融資可能性大大提高,同時AT的生態對於創業項目上市有同樣重要的意義,可以用AT的背書提振股價。騰訊在2013年B輪投資滴滴1500萬美元后又跟投四次,阿里巴巴投資美團,ofo後又再度跟投。

所以,VC巴不得AT格局的形成並在推動AT格局的發展,VC SaaS數據顯示騰訊的投資項目被接盤率達到29%。AT已經影響VC由to IPO變成 to AT,新的退出路徑便利讓VC開始為AT定製或推薦項目,甚至出現類似ofo等共享模式等待AT入局收割,AT入局後整個發展和退出的通路就通了,納斯達克接不了的盤,AT來接。

五、繞不過的AT,創業者可以怎麼做?

對於互聯網項目來說,AT投資接盤成為全新的渠道,對於AT來說,相當比例的投資都是上億級別,所以想要獲得長足的發展,更要針對AT對於投資的影響進行佈局。

1、記住你的項目是賣給AT的,卡位很重要

對於希望吸引AT入局的創業者來說,佈局變得很重要,未來企業上市和AT投資是擺在創業者面前的兩條路(當然兩條路本身也會有交叉),除了項目本身的價值較高外,與AT形成互補或者能夠挑戰AT就顯得更為重要。互補AT或者為AT量身定製的模式也會不斷髮展。

隨著馬太效應的進一步加劇,AT對於投資的決定性或許會超過今天的紅杉,演變成AT看過而未投的項目一定存在問題,AT未進入的行業一定不是趨勢或風口,AT投資的項目或者下輪融資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紅杉的項目從來不缺接盤俠會變成AT的項目從來不缺接盤俠,所以和AT戰略捆綁就變得很重要。阿里要流量和媒體,創業者見縫插針就可以獲得青睞,騰訊要交易場景形成閉環,提供高頻的消費產品就很容易命中。當然最重要的是提前佈局,否則AT轉移注意力就悔之晚矣。在目前的投資中,騰訊為了互補生態的單獨投資項目達32.15%。

2、站隊很重要,提前站隊

目前,企業投資越來越重要,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投資的方式保持企業的生命力,拓展企業生態。企業投資不同於VC,企業投資背後意味著企業的生態鏈和站隊,而在AT時代,騰訊和阿里的生態圈是高度類似的。而AT為了維持自己的生態圈將開放的信息只對上下游生態圈開放,所以想要獲得AT的資源必然要會站隊,AT為了維持生態的良好運轉勢必加強生態的純正性,AT的站隊選擇自然而生。

所以,對創業者來說,在AT越來越寬廣的生態鏈下,站隊不可避免,提前站隊就變得很重要。提前站隊擁有更多選擇的決策權,同時也可以加深與AT的生態的有機配合。畢竟同樣入局AT最後的結果可能會非常不一樣,點評被併入美團,天天動聽被併入阿里星球......想要獲得更好的發展就必須要更早站隊同時根據AT的規劃調整產品佈局。

IT桔子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11月騰訊已投資348個企業,阿里巴巴已投資超過208家企業,被阿里和騰訊併購,被併購後的發展同樣至關最重要。如果不是想成為小霸,越早站隊越有可能獲得更好的發展,即使是在AT生態內轉圜同樣也能較好的發展。而即使夢想成為小霸,類似京東、滴滴、美團同樣也並不能逃離AT的體系。e家潔創始人云濤就旗幟鮮明得站隊騰訊:“一定得站隊,你不站隊意味著你被拋棄了。”

3、聯合VC做局,吸引AT

創業者的宿命:賣給阿里還是騰訊?

周鴻禕在2015年曾感慨說,“BAT太大之後,他們用了一種非常綜合的手段,看到哪個小傢伙有可能顛覆,有可能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進去,他就去買下或者投資。”這樣的態勢已經愈演愈烈!無論是創業者,還是VC,都繞不過AT,對於VC來說,無論是融資或併購退出,還是IPO,AT都是VC繞不過的第三種退出模式,同時這種模式會越來越佔據主導。對於創業者來說,賣給AT未來將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選擇阿里還是選擇騰訊?這是一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