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朝所构建的文化,就像一个灵魂一样让中国走向世界

2018年4月4日,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舞台上,一位名叫雷海为的外卖小哥获得了这一季的总冠军,从第一季的武亦姝开始,《中国诗词大会》可以说是引爆了人们关于古典诗词的种种话题。然而,围绕着中国古典诗词展开一幅画卷,那么这个画卷中最美最吸引人的部分,一定是唐朝。诗到唐朝已经被写绝,于是,唐人又首创了词这种文体,让中国的诗词文化伴随着中国人的生活,历经了1400年。

大唐王朝所构建的文化,就像一个灵魂一样让中国走向世界今年是唐朝建立的1400周年。公元618年,即唐武德元年五月甲子日,隋朝大丞相,唐王李渊在长安接受了隋恭帝的禅让,登基称帝,以爵号为国号,宣告了大唐王朝的正式建立。

《史记》里说:“秦人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短短存在了39年的隋朝,在它的末期已然是天下大乱,烽烟滚滚了。曾经雄心勃勃的隋炀帝杨广躲在扬州,想要逃避中原的战乱。然而,随着农民起义此消彼长,各地手握兵权的将领也参与到了逐鹿的行列,其中就有杨广的表弟,唐国公、晋阳留守李渊。

李渊与杨广有着一个共同的外公,北周柱国大将军独孤信。只可惜,独孤信到死也没有见到过他这两个当皇帝的外孙。然而,他却被历史赋予了一个“天下第一老丈人”的名号。因为他的三个女儿,分别成为了三个王朝的皇后,尽管其中两个是追封,但这样的情形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了。而这一次的逐鹿天下,历史似乎和独孤信开了个玩笑,他的一个外孙丢掉了江山,另一个外孙则得到了江山。

李渊建立唐朝的功绩在历史上并不突出,因为他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似乎比他显得更加优秀。于是,李渊就像众多平庸的帝王一样,被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里。他只能看着他的儿子李世民去建功立业,去开创盛世。


大唐王朝所构建的文化,就像一个灵魂一样让中国走向世界​李世民所开创的贞观之治是被中国历史大书特书的盛世。论武功,他北灭突厥,西灭吐谷浑、高昌,使得唐朝的势力范围远到中亚;论文治,他重开科举,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在位的二十三年里,市井安居乐业,各族其乐融融,四海万国来朝。后世的史书对于唐太宗的评价可以说是到了极高的程度,甚至被看做是与秦皇汉武并列的千古一帝。

然而,李世民对中华文化的最大贡献却是他接受了西行归来的玄奘法师。按照唐朝的律法,私越国境是死罪。因此,玄奘法师西行归来一直滞留高昌不敢回归长安。作为皇帝的李世民不仅赦免了玄奘的罪,还派重臣去高昌迎接,又修建大慈恩寺供玄奘法师翻译经书。玄奘的西行所带来的文化价值远不止佛教的传播那么简单,可以说,这是一次打开东西文化交流大门的契机。也正是这样的一次契机,让人看到了一个大帝国开放的姿态,从而让来自中亚,西亚以及南亚的文化在大唐帝国内有了生长的土壤,并经由大唐传至日本。

随着玄奘法师的归来,又有着更多的僧侣沿着玄奘的足迹跋涉西域,远赴天竺。也有着更多的商队,船队从不同的方向聚集到唐朝的广州,泉州,扬州,洛阳,长安,益州等地,使得大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国度,而是一个开放、包容、进步和交流的国度。也因此,在大唐的诗歌里,有李太白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也有晁衡那“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的思乡,更有韦庄“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的送别。

大唐王朝所构建的文化,就像一个灵魂一样让中国走向世界​大唐王朝的开放之所以能一以贯之,更多得益于中国历史上那位女皇帝武则天。尽管在后世的史书中,武则天被描写得十分不堪,但也正是因为大唐具有的包容,才会在中国这个以儒家传统为代表的思想体系里,出现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称帝极大地提高了女性在唐朝社会中的地位,让女性有了登堂入室的机会。与此同时,女性在服饰上也一改此前的保守,露肩的穿着逐渐成为时尚。也正是在武则天时代,唐诗的中的近体诗,竟然在两个宫廷诗人中间被开创了出来,成为诗歌走向成熟的标志。而更多的人才也在这一时期涌现,开创了唐朝走向鼎盛的序幕。今天的中国,早已不再用男尊女卑的思想来禁锢女性,也不再用“牝鸡司晨”的口吻去评价武则天这位女皇帝。她所开创的时代,也是中国女性闪光的时代,更是中国女性走向世界的时代。

唐朝著名的诗人杜甫有诗这样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粟米流脂稻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诗中所写的正是由唐玄宗李隆基所开创的开元盛世。史书对于开元盛世的评价甚至超过了对贞观之治的评价,认为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巅峰。然而,就后来的情形来看,开元盛世却是一个被高估了的盛世。表面的繁荣之下,一个潜在的问题却被忽视了,那就是唐朝的经济基础,均田制被打破了。

均田制的被打破,直接意味着唐朝的兵制必须面临改革。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用的都是由西魏权臣宇文泰所开创的府兵制。随着帝国版图的不断扩张,府兵制几乎难以维系如此庞大帝国的驻守任务了。而均田制的被打破,又直接增加了府兵的生存压力,府兵甚至变成了失去土地的流民。为了维持帝国的统治,皇帝决定改府兵制为募兵制,朝廷设节度使管理募兵。

于是,在唐诗当中的一种诗体随之而生,这就是边塞诗。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都是他们在节度府或都护府做官时所作。 

大唐王朝所构建的文化,就像一个灵魂一样让中国走向世界​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相应的延续性,诗词是如此,制度也是如此。很多人把安史之乱的祸水泼在了杨贵妃的身上,这是相当不客观的,尽管杨贵妃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安史之乱之所以爆发的深层原因,也是唐朝后来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即是均田制之后的税制问题。许多在盛世之下被掩盖的积弊随着时间的推进而爆发,从而让帝国不再强大。而朝中大臣之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最终导致了一位手握20万兵马的边关大将反叛,这岂能是杨贵妃一人的事情?而从此后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长恨歌》来看,当时的唐人已经不把安史之乱的祸水引向杨贵妃了。

安史之乱一向被认为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从文化的角度而言,安史之乱也间接让中华文化产生了分水岭。安史之乱可谓是彻底搅乱了唐朝前期的政治格局,那种开放、包容、进步的价值观随着朝廷的虚弱而发生改变。于是,到了中唐时期,一场所谓的复古运动让中华文化的开放性被割裂,从而引发了一场佛儒之争,并最终以两次灭佛运动,导致佛教向儒家妥协,彻底本土化。

随着悟空法师的最后一次印度之行和阿拉伯在中亚的崛起,唐朝与世界的交流也宣告了一个段落。再随着黄巢在广州消灭了景教,基督教世界重返中国又是近千年以后了。此后的历代王朝之所以会自我感觉良好,皆源于唐朝为中华文化的建构所打下的基础。

在思想上,儒、释、道三家各放异彩,使得三教在此后完成了各自的融合。在文学上,由诗而词,由词而曲,由曲而戏,几乎囊括了此后的所有文学形态,并在后来的朝代中各领风骚。在艺术上,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茶艺、剑术、建筑等等,在唐朝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并且在此后也一脉相随。


大唐王朝所构建的文化,就像一个灵魂一样让中国走向世界​如今,1400年过去了。我们仍在感受着汉唐文化带来的冲击,我们也仍然活在唐朝所建构的文化里。它就像一个灵魂一样被注入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中,成为中华文明那开放与交流的内核,让中国走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