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你收到一份觀課議課的實用指南,趕緊查收!

怎樣做好觀課議課的主持人

【原案例來自“陳大偉教授柿檳小學觀課議課實錄”( http://www.jysxw.cn/blog/u/shibinxiaoxue/archives/2006/286.html)後收錄入《觀課議課的理念與實踐》】

授課教師:李老師

主持議課教師:陳大偉教授


【片段一】

張老師:我想問陳教授,《火燒雲》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師在教學時肯定與精讀課文有區別,那麼您認為就本課李老師引導的度與量來說,是一節合格的課堂嗎?

陳教授(笑):那麼你認為呢?

說明:議課不是簡單的下結論,對一節研究課不要做“合格”還是“不合格”的簡單結論,但對問題不能意味迴避。怎麼辦?傾聽!聽一聽發言者到底想說什麼,讓他想一想自己的意圖到底是什麼。

張老師:我覺得引導得多了點。

陳教授:我們聽一聽上課教師的,李老師,你覺得呢?

說明:不能把授課教師置於被評價的定位,不能讓授課教師在議課中“失語”,主持人要善於引導觀課者傾聽授課教師的聲音。

李老師:我覺得該做這些引導,不然學生就無法體會其中的美。

陳教授:這裡有不同的觀點了。我個人的看法是彼此不同的理解和選擇,不能絕對地說“好”與“不好”,猶如有的人習慣吃煮雞蛋,有的人愛吃炒雞蛋。作為教師,只要你覺得有依據,有效果,有整體的平衡就可以了,沒有一定之規,也不需要刻意模仿別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色。,當然,也不能不重視別人的意見、把自己封閉起來,關閉了看另一方教學風景的“窗戶”。

說明:主持人要善於做“變壓器”,在彼此之間一團和氣,你好我好的時候,主持人要善於引起觀點和意見的對話與碰觸——“和而不同”;而在彼此之間可能因為觀點尖銳對立可能傷害感情的時候,主持人又要學會做“和事佬”,把意見和觀點的衝突控制在不傷害彼此感情的範圍內。在這裡,議課教師的問題顯得咄咄逼人,授課教師維護自己很容易固執己見,討論下去可能劍拔弩張難以形成共識,主持人採取了淡化處理的引導。


【片段二】

韓老師:我覺得教師應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及時準確的評價,如課堂中學生說到“一隻蛇”時,教師就沒有評價。

陳教授:既然你們都提到了“一隻蛇”,那我們現在就有必要問問李老師,看她當時為什麼沒處理?

李老師:當時我太慌了。

陳教授:我們想知道,你為什麼會慌?

李老師:因為課前出了一點小意外。

陳教授:通過李老師的回答,我們知道主要是出了一點意外。出現意外引起慌張,以至於忘掉一些事情,處理不好一些事情,這都是很難免的。我們想知道,如果課前沒有出現意外,不緊張,在平時你的課堂中出現過這樣的事嗎?你會怎麼處理?

李老師:平時也出現過,但很少。出現的話我會讓該學生將所說的再重複一遍,問其他學生“對於剛才這位同學的發言,你們聽出了什麼?”或者我直接給他指出來。

陳教授:剛才李老師說的很好。看來教師走進課堂還是不要慌張好。如果不慌張,當學生說錯時,我覺得教師就可以追問“真的是‘一隻蛇’嗎?你見過蛇‘跑著跑著’嗎?”這樣學生就會意識到問題,從而改正過來。

【說明:主持人的根本任務不是自己思想,而是促進參與者大家思想,促進參與者交流思想,分享彼此的思想,在分享中產生新的思想。我們認為,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一隻蛇”沒有及時糾正並不是什麼大問題——“誰沒有偶然的失誤呢?”當參與者都糾纏在這樣的問題的時候,就會讓授課教師感覺到議課者在小題大做,就可能產生反感和牴觸的情緒。在理解上課教師的行為和想法以後,這時,最好的辦法不是讓別人幫助他說該怎麼辦,而是把認識和改進這個問題的機會還給授課教師,這是一種與人為善的態度,也是讓參與者理解和尊重授課教師的方式。

另外,如果不能延伸到教師如何在上課中不緊張的相對普遍的有價值的問題,“一隻蛇”的問題根本就不用在教研活動中大張旗鼓地討論。誰都有慌張、忘掉處理的可能】

韓老師:課前李老師讓我們幫助她關注此課的寫作順序是放在課前處理還是放在課後處理好?我個人認為李老師放在課後處理這種方法還是很到位的。

陳教授:那讓我們問一問李老師原來怎麼設計的,這節課為什麼這樣處理?效果如何?

李老師:此課前面教過幾篇寫景文章,教學第一課《觀潮》時,寫作順序比較清楚,我就設計了先讀課文,瞭解課文的順序,再深入理解課文。但學習效果不是很好,並且阻礙了學生對下文的學習,也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第三課的時候,我調整了順序,先對課文有深入的瞭解之後,再談作者的寫作順序。學生比較輕鬆的就總結說了出來。這一節課,我把文章寫作順序的理解,放在理解課文內容之後進行,我覺得學生更清晰地理解了寫作思路。

【說明:觀課議課不是隻發現教學的問題,更要發現教學的成功與理想,對於效果比較理想的教學,議課就不能只是臨溪羨魚,要學會退而結網。要引導到相關策略以及教學思維方式的理解、解讀和建構中。】


【片段三】

翟老師:小學語文課標強調“語文課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針對這節課,我想問一下,是重人文性的教學,還是重工具性的教學?

陳教授:具體到這一篇文章,你認為寫景文章的人文性如何體現?

翟老師:(沉思……)

陳教授:我想,在提出問題之前,我們自己還可以先琢磨琢磨。現在,你可以問一問你身邊的老師,也可以問問作課的李老師。

李老師:我認為,這篇文章的人文性應該體現在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喜愛,喜歡生活。

翟老師:本課,教師引導學生想象火燒雲還會出現哪些顏色,學生說了很多,其中有綠色,藍色。對於這些顏色會不會出現,我沒有查資料。我想問,針對學生出現的這些隨意想象,我們教師該怎麼辦?

陳教授:你可以問一問李老師,讓她說一說。

李老師:我查閱了資料,火燒雲的時候會出現像學生說的那些顏色,只不過,是紅色,黃色,紫色出現的多,面積也大,而像綠色等就很少。所以我沒有否定他們的意見。

【說明:促進思想的方式不僅僅在於促進參與者之間的交流,也在於促進參與者在參與過程中承擔思想的責任,與自己對話,從而養成思考和自我提問、解決問題的習慣,培養反思性實踐的教師。面對翟老師的提問,主持人有一個反問“具體到這一篇文章,你認為寫景文章的人文性如何體現”和一個提醒“在提出問題之前,我們自己還可以先琢磨琢磨”。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問號和提醒所起的作用——在後面,翟老師在提出新的問題之前,就有了一個說明“對於這些顏色會不會出現,我沒有查資料”。這是在培養一種更加負責任的參與態度和參與方式。】

【片段四】

王老師:我有一個建議,李老師可以抓住“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一會兒……”這一排比句適時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

陳教授:你這個想法很好。如果我是作課老師,我會問:“要把你的建議用於實踐,你覺得從哪裡節省這個時間呢?在哪裡我浪費了時間?”

王老師:讓我想一想。

我覺得,在引導學生找出問題及小組合作的環節就可以節省出時間來。我可能這樣做……

【說明:在觀課議課中,我們主張,沒有人的意見可以不被質疑,建議者的意見也需要被質疑,這樣就可以促進參與者提出更加具有操作性和實效性建議和意見,使大家在建議時更加謹慎,更加深入思考和論證,這樣可以提高觀課議課的實效性,提升觀課議課建議的實踐價值。】

PS:

2006,觀課議課的相關主張剛在《人民教育》刊出,尚未引起太大的關注。在河南濟源數次觀課議課實踐時間從容、參與者相對規模較小且心態開放,形成了一些很好的案例。

現在,觀課議課引起了廣泛關注,在集中研修裡的觀課議課實踐時間顯得緊張,授課教師在眾目睽睽之下難以開放,議課團隊臨時組建缺乏瞭解……議課的精彩案例反而少了。

把這個案例再次呈現出來,期望在能學校、區域的小規模環境中,觀課議課能更加從容、更加有效。

再次感謝2006、2007、2008年一起做觀課議課的朋友們,感謝河南濟源柿檳小學的參與老師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