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關於教研的喚醒力,專家們有話說!

教研,有一種力量叫喚醒

刊於200年22期《人民教育》

必看!關於教研的喚醒力,專家們有話說!

[前奏] 2005年8月,在一次現場議課活動中,山東沂源實驗中學的任念國老師“認識”了四川成都教育學院的陳大偉老師。此後,任念國開始關注陳大偉的博客,兩人因為共同關心“如何吃透教材”的話題而“碰面”,對話中,任老師拿出了剛剛上過的《安塞腰鼓》,於是,一次獨特的“教研”活動開始了。

兩個人至今未正式謀面,但這並沒有影響他們之間真誠的溝通和交流。對話採用直面問題的策略,話題有主題但無界限。討論中所涉及的問題及觀點於語文教學有一定的借鑑價值。但更有價值的也許是這種研討方式帶來的啟示。

必看!關於教研的喚醒力,專家們有話說!

基於聚焦研究、案例研究、對話研究的觀課議課特點,現在重新提供以下這種“觀課議課記錄表”,供朋友們參看、比較和使用。 下面就新表的編制理念和使用做一說明。

必看!關於教研的喚醒力,專家們有話說!

記 錄

必看!關於教研的喚醒力,專家們有話說!

網絡議課:《安塞腰鼓》

第一部分 教學流程簡記

任念國

學 習 目 標

1.識記本文出現的重點字詞,瞭解安塞腰鼓。

2.學習本文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腰鼓表演的技藝,品味文章的語言。

3.學會欣賞舞蹈表演的藝術,感受舞蹈的美,體會安塞人的內在品質。

教 學 過 程

課 堂 導 入

師:源於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有很多,哪位同學能夠說出自己知道的幾種?

生:畫畫、雕塑、武術……

師:我們身邊的能列舉幾個嗎?

生:鬧元宵、踩高蹺、舞獅、秧歌……

師:對,其實,還有一種威風鑼鼓表演,氣勢宏大、場面壯觀。今天我們學一篇同樣為鼓的表演——“安塞腰鼓”的文章,看看安塞人能舞出點什麼?

理 解 題 目

教師引導學生就文章題目提出問題,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整體感知。

必看!關於教研的喚醒力,專家們有話說!

整 體 把 握 課 文

1.解決文章中的生字詞。(啟發學生體會這樣分類的目的。)

教師把詞分為四類:注音、解釋、書寫、累積。指出整理、累積詞語的方法,什麼樣的詞語需要整理和累積?(不認識的、重要的、有價值的。)如何累積?(分類、書寫記憶、運用記憶。)

2.文章寫了什麼?(要求:默讀課文,回答下列各個問題。)

(1)文章開始部分,寫一群后生神情沉穩而安靜地站著;緊接著寫他們開始捶、發狠、忘情、沒命地捶;這樣的動作行為一直持續寫到了文章的什麼段落?文章最後說: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由此可見,文章寫了一次黃土高原人表演安塞腰鼓的文藝活動。由此,你認為整篇文章的層次可以如何劃分?歸納一下各部分的大意。(教師預設:第一,表演前;第二,表演中;第三,表演後。)

(2)在文章中間的部分,同學們是否發現有一些句子反覆出現,在整體理解課文方面能給你什麼提示?根據這些提示,試著把這一部分劃分一下小的文章層次,總結一下層意。(教師預設:第一,寫安塞腰鼓的舞姿以及給人的聯想。第二,寫安塞腰鼓巨大的聲響給人的感受。第三,寫安塞腰鼓給人心靈的搏擊。第四,從力量、聲響、光彩的變換,藝術的享受寫安塞腰鼓的舞姿給人蓬勃的想象力。)對你欣賞舞蹈藝術有什麼啟示嗎?由此初步思考,作者寫安塞腰鼓,要表現什麼?從哪些語句、段落可以看得出來?試著讀一下。

必看!關於教研的喚醒力,專家們有話說!

重 點 研 讀

師:你認為文章哪一句話、哪一段、哪幾段寫得比較好?好在什麼地方?說一說理由,讀一讀,體會一下;或者有什麼疑問、需要討論的問題,咱們一起討論一下。

1.文章寫表演前的情況,有什麼好處?

師提示:沒有一個靜止的開始,後面的忘情的動,好像就沒有參照系一樣。這裡的“靜”,是為後面的“動”蓄勢。

分析:人物——茂騰騰的後生;背景——一片高粱地,噝溜溜的南風;性格——樸實;神情——沉穩而安靜;腰鼓——呆呆的,似乎從來不曾響過。

2.作者寫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麼特點?是怎樣寫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先用排比寫: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然後用比喻寫後生的舞姿像強震擊起的石頭;然後用排比和比喻的方法寫鼓點像驟雨;流蘇像旋風;腳步像亂蛙;瞳仁像火花;風姿像鬥虎。

這樣寫的好處:比喻使描寫的對象更加生動具體,排比增強了文章的語言氣勢,很好地寫出了安塞腰鼓壯闊、豪放、火烈的特點。

3.“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衝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怎麼理解?

寫出了陝北高原人的性格特點:粗獷、豪放、開放。表現:在這樣一片貧瘠的土地上“那消化著紅豆角老南瓜的軀體”要“掙脫、衝破、撞開”“束縛、羈絆、閉塞”,由“晦暗”追求“明晰”、光明、富裕生活的一種信心和勇氣。

4.如何寫安塞腰鼓的響聲的?

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辭方法,寫出了安塞腰鼓沉重的響聲以及聲勢的不同凡響。

第一句寫響聲撞擊在山崖上,山崖發出回聲;第二句寫響聲撞擊在心裡,觀眾的心裡產生共鳴;第三句寫響聲引起的豪壯的抒情、嚴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土浪、陣痛的發生和排解。

5.是從哪幾個方面寫安塞腰鼓給人豐富的想象力的?(力量、聲響、光影的變換。)

6.為什麼說:“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致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了。”“簡直像來到另一個星球。”?

這是人對鬧聲的一種感覺,當鬧聲突然停止的時候,人會感覺特別的寂靜。這裡是用靜來反襯剛才的鬧。

7.如何理解“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

雞啼是天亮的象徵,是希望的象徵。有這種安塞腰鼓所噴發出來的力量,有這些安塞人的精神,他們一定會創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這也正是希望之所在。

必看!關於教研的喚醒力,專家們有話說!

小 結

1.文章寫了一次安塞腰鼓的表演活動,作者想通過敘寫,表達作者對於生命中奔騰的力量的讚美;表達作者對黃土高原人特有的內在的精神品質進行讚美的思想情感。

2.在文章的寫法上,你有什麼啟發?(按照時間劃分來寫活動的方法;語言大多使用修辭方法,以增強語言表現力;善於抓住生活中美的東西;寫表演活動可以從舞姿、聲響、給人的想象、給人心靈的衝擊等方面著手。)

3.安塞人內在的東西給你什麼啟示?(人應該有追求,應該這樣痛快地生活和追求著。)

4.閱讀這樣的文章應該注意的問題:學會調動自己的感覺經驗,體會問題背後所蘊含的東西,從而達到理解語言文字的目的。

布 置 作 業(選其一)

1. 觀看“千手觀音”,寫一段自己的感受與同學交流。

注意運用劉成章寫安塞腰鼓的手法,學習他的語言。(提供網址)

2.你知道我們家鄉獨有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嗎?

試著蒐集、整理、交流一下,學習本課的寫法,寫一寫正月十五鬧元宵時秧歌隊伍表演的情形。

必看!關於教研的喚醒力,專家們有話說!

教 學 設 計 說 明

1.學生對於黃土高原的民風民俗不是很瞭解,我試圖通過剖析語言文字背後所蘊含的東西來幫助學生理解和體會,這樣,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經驗成為一個關鍵所在。如何理解文字背後所蘊含的東西也就成了一個重點。而反覆閱讀則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2.更加深層的考慮是理解黃土高原、理解黃土高原人、理解黃土高原人的文化藝術、理解黃土高原人的精神,亦即理解《安塞腰鼓》這篇文章深層的主題,才是本文的重心所在。

3.教學生學會觀看、欣賞文化藝術作品,確實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通過學習讓學生學會作者描寫的方法,學會欣賞舞蹈。

4.向自己家鄉的民風民俗遷移,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民族文化藝術的思想情感。

必看!關於教研的喚醒力,專家們有話說!

課 後 反 思

1.這一節課,自己設計的內容過於繁重,想法太多,反而一個也沒有實現好。

2.沂蒙山區的孩子,包括我在內,從來沒有接觸過諸如“安塞腰鼓”這類的表演活動,因此,如果在課文結束的時候有一次視頻的播放,可能會更加形象,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體會。

3.文章的關鍵沒有抓住。不管文章如何鋪排,教師都應抓住關鍵點,學生可以暫時被語言文字的鋪排所吸引甚至迷惑,而教師卻絕對不可以。

4.文章處理的思路問題。文章內涵或者主題的把握理解是建立在學生對文章內容、語言文字的理解之上的,而要完成這一點,需要教師設計的問題與學生的理解思路、習慣、水平相吻合。但自己並沒有把學生情況作為依據(借班上公開課),而是按照自己的習慣和思路來設計,導致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有些脫節。

必看!關於教研的喚醒力,專家們有話說!

第二部分 網絡議課實錄

陳大偉,任念國

問題一:教學設計到教學實踐:

加法還是減法?

陳大偉(以下簡稱陳):讀完你的教學後記,我能清楚地感受到你對教學的理性追求。做事之前要清楚自己想幹什麼,這雖說是老生常談,但在實踐中我們卻常常迷惑和忘記。你對“學生的理解基礎”、“達成理解可能的方式”、“理解什麼東西”、“學會描寫的方法,學會欣賞舞蹈”等方面的認識和分析給人很多啟發。這種啟發是對認識教材和分析教材的思路的啟發,對我的幫助很大。你在反思中提到“一節課,自己設計太過於繁重。想法太多,反而一個也沒有實現好。”我很同意這樣的看法和觀點。課堂教學不能“貪大求全”,什麼東西都想做,結果什麼事情都沒有做好。

任念國(以下簡稱任):非常同意你的觀點。追求大而全向來是教師經常犯的一種錯誤。但是自己感覺:老師備課時還必須要大而全,只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選擇最佳的、適時的切入點,以點代面,重點突破,從而更加深入地全面把握。

陳:我同意備課要深、透、全,但關鍵是在課堂教學的具體實踐中要學會捨得,並充分認識到一節課不可能吃成胖子,教學中不是為了展示自己對教材理解多麼深刻!“想法太多,反而一個也沒有實現好。”或許,現在教師要做的,不是怎麼去擴充,而是應該想想怎麼做減法。

陳:很多老師在做公開課時帶著沉重的包袱,想著得獎,想著聽課者的好評,卻失去了自我和真實。實際上,一節課就是一節課,三維目標需要在經常的教學活動中追求,不是一節課就能實現的。評課時,我們也不能求全責備,不能要求一節課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所有東西都必須出現。

任:這一點我是深有感觸。如果不能把壓力很好地轉化為動力,戰時的狀態不能很好地調整的話,這確實是一個授課教師——一個用粉筆作戰的戰士要打敗仗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陳:這是很難避免的壓力。我認為,有更高層次和境界的教師在此時是心中只有學生,只根據學生的需要和現狀進行教學。

必看!關於教研的喚醒力,專家們有話說!

問題二:單篇教學與主題單元如何有機聯繫

陳:我把你的《安塞腰鼓》教學簡記讀了兩遍,我認為你的把握是對的:以時間為線索,分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後進行,而在表演中,又從聲響、動作、想象等方面展開。

以時間為線索是一方面,同時考慮到這是一個藝術欣賞的單元,還可以從舞臺藝術的角度具體展開,比如:

表演前:

(人物)一群茂騰騰的後生。

(場景)他們的身後是一片高粱地。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粱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裳。

(動作神態)他們的神情沉穩而安靜。緊貼在他們身體一側的腰鼓,呆呆的,似乎從來不曾響過。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粱。

我覺得這是一個電影場景的寫法,也是戲劇開幕前的場景,可以讓學生充分想象,並在想象中期待那驚心動魄的一捶。

表演中:

鼓點像驟雨(聲);流蘇像旋風(物);腳步像亂蛙(人);瞳仁像火花(眼);風姿像鬥虎(人的整體感覺)。

任:您的建議讓我很受啟發。從主題單元的角度來考慮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和策略。因為自己對舞臺藝術瞭解不多,所以沒有去涉獵。陳老師所建議的設計,是一個很好的思路,對於學生來說,文化藝術——舞臺藝術的涉獵和儲備,可能對他一生都有好處。這個思路我會汲取的,謝謝!

陳:在我的聽課實踐中,我注意到很多老師很難把握一節課的要點,他們僅僅是就事論事,缺乏整體感和前後關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且也很難找到展開教學的思路。所以我與中小學教師交流時常常談到:“我們要學會欣賞整個畫面,而不是僅僅陷入某一個局部。”我注意到你在此處特別強調“謝謝”,我很高興,哪怕就這一個問題我們達成了共識,都是我們討論的收穫和進步。

必看!關於教研的喚醒力,專家們有話說!

問題三:如何認識和處理文章的特色

陳:我以為這是一位舞蹈藝術行家的傑作。學習排比,是這節課的一個要點。通過這裡的學習,讓學生意識到,排比不是重複,而是從不同角度展開(或者不斷深入地迫近,此處是從不同角度展開)。學生要學習觀察舞蹈藝術,需要從聲、形、動態、眼神、整體感覺等方面入手。

任:關於排比,你的觀點讓我很受啟發。學生的理解不夠深刻,可能就是緣於教師的考慮膚淺。自己平時的分析也只是站在考試的角度,讓學生體會一下:排比的使用有什麼具體意義,增強了什麼樣的語言氣勢(有什麼表達效果而已)。至於如何——從哪些方面來增強語言氣勢、如何在實際運用中學會寫排比,還真的沒有深入探索過。我想這也許是自己今後應該注意和努力的方向。

陳:另外,我在此受到的一點啟示是,比喻首先應該建立在聯想和想象的基礎上,學習比喻是學習聯想和想象。對於這個看法,是否有道理?不知道你怎麼看?

任:對於比喻的產生,首先是建立在聯想和想象的基礎之上的說法,我認為還是很有道理的。比喻的本意是用另外一個大家或者聽話人比較熟知的東西,來陳述自己要說而對方不太容易理解的內容,所以,先有聯想,然後才能產生自己認為很貼切的比喻;至於想象,如果在此時有用武之地的話,換成比較好了!

陳:在這裡,比較是一種方式,我是從心理活動的角度來考慮的,你說“比喻的本意是用另外一個大家或者聽話人比較熟知的東西,來陳說自己要說而對方不太容易理解的內容”,對我認識比喻有好處。但我在想,有沒有把比較熟知的東西想象成更美妙的大家不太熟悉的東西(這之中的心理活動可能是想象)?你能不能想到一個例子?

任:非要找一個例子的話,找張曉風的《行道樹》好了。

陳:另外,你很注意抓住詞、突破詞、強調詞,我覺得這是很好的。但“短句”也是這節課的一個重點,短句怎樣利用,在運用中體會短句的作用,我覺得還需要討論或者引起重視。

任:對!自己對於詞語、短句、鋪排句子組合的整體設計上,確實缺乏一個整體的通盤的考慮,致使在語言的學習上缺乏整體性。

陳:在此,我更想向你請教:長句、短句表達的差異是什麼,在此課中怎樣處理更好。

任:可以從幾個方面來體會:1.短句、長句、段落的交錯使用、融合,與安塞腰鼓鼓點的急促與舒緩,沉重與輕盈,整齊劃一的隊伍行動與個體的舒展表現相結合的現場描摹是一致的。2.甚至可以用長句、短句、段落的重複交錯使用來完成對課文的整體梳理和把握。3.可以放在文章的整體把握階段,加深對文章內容的整體、深入理解和體會,以求得對這種舞臺藝術的深入體會和領悟。4.在對這種表達方式的仿寫和運用中加以體會。

陳:真好。我還體會,鼓點急促是用短句來突出、來表現的。我在想:關於詞的教學是集中好,還是具體到句段賞析時再分散處理好?

任:我的體會是分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體會要好一些,讓詞語成為有家的詞語、成為句子中、語言中活生生的詞語。實際上,我在詞語的設計上是想教給學生一種梳理的方法。但最後,還是少了這一環節。

必看!關於教研的喚醒力,專家們有話說!

問題四:生活是源還是文學是源

陳:如你所說,對“安塞腰鼓”你不熟悉,學生也不熟悉。因此你在教後反思中所設想的“一次視頻的播放”的意義和價值似乎不能低估。如何用更好呢?我想把它作為引起和展開教學的核心。我設想:是否可以先播放一段視頻,這樣安排教學流程:

(1)引導:“看了這一段,你最強烈的感受是什麼?用幾個詞刻畫一下”

(2)啟發:“我們來看一看某某作家的感受,他是怎樣刻畫這種感受的?”

(3)體味:反覆詠讀、品味字、詞、句,體味短句、排比、比喻的用處。

(4)運用:“現在我們再看一遍視頻,想一想,你對這段舞蹈有了哪些更深刻的印象。”

(5)表達:“想一想,面對這段舞蹈,你會寫些什麼?你將怎樣寫?”

這樣的線索會不會簡單一些,會不會節約出一些時間來?

我沒有語文教學經驗,所以僅僅是一種設想,要請你思考和批評。

任:關於語言文字的理解,是先由具體的現實錄像般的視覺感受給大家一個印象,還是在學生自己感悟語言文字產生印象之後,再給學生一個具體的例子予以現身說法?我還是希望:先讓學生感悟語言文字本身,將視頻放在最後。原因很簡單: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讓學生先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是很重要的,一是任何事情必須先有自己的判斷,二是避免被先入為主的感性材料所左右,泯滅創造的機會和可能,這更符合語言文字理解的習慣吧!

陳:你的意見很有道理。我也說說我這樣考慮的理由,它實際上涉及“生活是源還是文學是源”的問題。我的考慮是:“安塞腰鼓”舞蹈藝術是源,這篇作品是流,先有“安塞腰鼓”這種藝術形式或者藝術活動,然後才有這篇文章,我想的就是先回歸本源,而不是首先用文本約束。

這樣的教學進程就是:直觀地迴歸藝術本身,自己先感受、體悟;然後用“文章”做參照,體會文章的特色與創造;再回到藝術,提升自己對藝術的感悟和表達。這樣,學生將有更大的創造空間,“一千個哈姆雷特”更容易出現。我個人感受,音樂藝術、形象藝術留給人的創造空間比文學藝術留給人的創造空間更大,所以《易·繫辭上》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當然,這種討論和實踐都可以繼續深入。

必看!關於教研的喚醒力,專家們有話說!

必看!關於教研的喚醒力,專家們有話說!

評 論

必看!關於教研的喚醒力,專家們有話說!

創造讓教師專業主體意識覺醒的文化

餘慧娟

近些年來,由於課程改革的緣故,教研方式有了很大的改革。例如校本教研、聯片教研、網絡教研等。前一段時間,由本刊編髮的話題“從聽課評課到觀課議課”也在讀者中引起很大反響。原因是其中所提倡的教師與學者、與教研人員、與教育權威在業務研討方面“平等對話”的觀念深入人心。說到底,是在喚起教研文化的變革。

但是這種渴望很難實現。如果說在教師專業成長道路上,“專業引領”是一個很大的欠缺,那麼教研文化的積習則是永遠的敵人。君不見,在許多地方,即使建立起了周密的教研網絡,這個號稱具有實現“民主、平等”對話優勢的平臺,並沒有成為引發這種革命的種子。相反,倒成了教研員坐在辦公室裡對大家“廣播”的工具。學校教研網即使大力發展了自由討論或評課功能,也由於管理的需要使用實名制,從而使得網絡最有意義的功能——破除傳統區域教研文化束縛,保護個人專業發言權——喪失怠盡。

必看!關於教研的喚醒力,專家們有話說!

教研文化的變革的確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一方面需要居於優勢地位的人具有“平等”意識,具有對教師作為專業主體的尊重。陳大偉就在嘗試這樣一種角色。他試圖將他所創立的“觀課議課”觀念及文化普及中國大地,他到處去講學,親自觀課,組織教師議課(而不是評課),注意保護教師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甚至自己去上課。

陳老師的想法是好的。他所到之處,受到了教師們的歡迎,的確也為當地帶來了新鮮的教研氣息。可是這種影響仍然是不徹底的。

必看!關於教研的喚醒力,專家們有話說!

當我讀到陳老師一篇又一篇精彩的議課案例,我曾笑著對陳老師說:“可惜‘陳大偉們’太少了!”這話除了字面意思,還包含另一層意思:有質量的議課依賴於這樣一個有專業水平又有現代教研文化意識的“核心人物”,換句話說,缺少這樣的“核心人物”,“議課”也只能歸於平庸。更為重要的是,“核心人物”在文化層面是一個“外來者”,或者說是“局外人”,正因為如此,教師們才會獲得文化的新鮮感,以及最重要的自我安全感。

必看!關於教研的喚醒力,專家們有話說!

教師是深耕於教育這片土壤中的農夫,是對這片土地最有發言權的主角。一旦失卻其專業主體意識,將會是一個多麼貧于思考的盲目群體。

可是在《網絡議課:》裡,我不僅讀到了教師一貫持有的“謙虛”,還讀到了一種強烈的表達願望和專業見解,讀到了一種可貴的“堅持”,讀到了一份難得的專業自信。

任念國老師對這個過程的描述是:“真正意義上的對接。”

什麼是教師眼裡“真正意義上的對接”?我理解,應該是如此徹底而真誠地交換意見,是如此具有實質意義地平等討論問題。沒有這個過程,教師很難有深刻的觀念轉變,很難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專業見解,很難增強自己的思考能力,也就很難有真正的專業成長。教研人員也不可能從教研活動中獲得什麼樂趣。

必看!關於教研的喚醒力,專家們有話說!

其實,陳老師只不過沿襲了他一貫的議課風格。而任老師卻在不知不覺中舒展了他思想的觸角。

任老師也許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專業主體意識是如何被喚醒,又是為何能如此自由地伸展真實的想法。可是,我相信,若是在一個人數眾多的地方教研場景裡,若是陳老師會對他的課構成功利性的評價,任老師也許不會那麼“無所顧忌”地爭“真理”。這正是“網絡+議課”所創造的文化的力量。

必看!關於教研的喚醒力,專家們有話說!

教研文化的變革,除了單方面的平等意識,還必須實實在在地創造這樣一個喚醒教師專業主體意識的子文化,一個讓教師們真正感到安全的心理環境。否則,口頭的“平等”,口號式的呼籲,表面上的“發言權”,都於“教師失語症”無任何益處。教研活動的有效性也就很難提上日程。

總之,“網絡議課”提供了一種新的教研思路。這一思路里最有價值的就是文化意義。它使得教研活動得以在很大程度上超越傳統模式的束縛,獲得構建符合教師專業成長內在需要的文化的現實道路。

倘若更多類似(不侷限於網絡)的教研文化氛圍得以萌生,這將不只是教師的福祉,更會是教育乃至民族的福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