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范蠡救子”的故事看家是什麼

從“范蠡救子”的故事看家是什麼

01

自古紅顏多薄命。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結局都不算好。楊貴妃被逼得上吊,西施和貂蟬被用完美人計後不知去向,只有王昭君得到善終,可是遠嫁匈奴,一輩子受盡背井離鄉之苦,為政治和親犧牲了自己。

善良的百姓,希望她們有個美好的結局,流傳著很多善意的傳說。對於西施,廣為傳說的是,在共同幫助勾踐完成滅吳大業後,跟著范蠡泛舟江湖,絕塵而去。

范蠡何許人也?他是輔佐勾踐滅吳的左膀右臂,相當於張良、諸葛亮一類的人物,政治、軍事奇才。說起來,范蠡比張、葛二位厲害多了,因他還是個商業奇才,是中國人做生意的祖師爺。

從這點看,跟著范蠡的西施,應該幸福快樂。可是,在現存有限的史書裡,完全找不到西施和范蠡一起生活的蛛絲馬跡。更要命的是,正史赫然記載,曾經在戰場、官場、商場上通吃的范蠡,過上家庭生活後,卻最終敗在了家人的手裡,一籌莫展,一敗塗地!

從“范蠡救子”的故事看家是什麼

02

按《史記》的記述,范蠡助勾踐滅吳後,功成身退,浪跡江湖,經商為生。後來定居陶,就是現在的山東省荷澤市,不久成為首富,人稱“陶朱公”,用現在的話說,那是走上人生又一個顛峰。

範首富有三個兒子,老大,老二,老三。老大出生早,從小跟著他東奔西走,看樣子吃過不少苦頭。老三出生晚,在范蠡的首富時代長大。老二不知道情況如何,講到他時,已因殺人被關在楚國大牢,等待殺頭。

這時的範首富,沒有了政治身份,無法通過外交途徑去救這個悲催的老二。再說,那時的國際間有沒有犯罪引渡機制,還是個問題。殺人償命,本是天經地義。但眼看著兒子將死,做父親的不想想辦法,總不是做父親的樣子。何況,這還是曾叱吒風雲吳越間、當今首富的兒子呢?

範首富拿出黃金二千兩,準備去撈人。派誰去呢?老三。出乎意料的是,老大強烈反對!老大反對的關鍵,不是要不要救,而是由誰去救。他的意見,這麼大的事,當然該由我這個老大去!

中國很早就形成了嫡長制的社會,長子內可監家,外可使對。老大的想法完全合情合理:這等家庭大事,派老么而不是派老大去,等於告訴別人老大沒出息,不中用。既然這樣,真是有何面目苟活世上。老大性子剛烈,做出了自刎的姿勢。——後來的楚霸王,就是念及無臉面見江東父老自刎的。

孩子們的母親嚇壞了,——這個母親,很可惜,我們沒法證明她就是西施,——孩子的母親說,老二能不能救回來還一定,現在老大要自殺,先死一兒,那還不如讓老大去呢。老大在一旁助勢。老三不便表態。家庭衝突的結果,是范蠡的妥協。不過他對老大再三叮囑:到楚國後,找到我的朋友莊生,把二千兩黃金交給他,切記,別的什麼都不要帶,什麼事都不要做,什麼話也不要問。

老大很珍惜自己爭來的這次機會,自信滿滿地趕路。不過,他並沒有完全聽他父親的話。他自作主張,帶了不少私房錢。到楚國後,找到莊生,遞交了父親的書信,交割了撈人的黃金,正想問他打算怎麼施救,莊生卻讓他趕緊走,離開楚國,什麼話都不要說。跟他父親交待的一樣。

這個老大真是個剛烈執拗的性子,他沒有馬上離開楚國,而是在楚都附近找了個地方一邊偷偷住了下來,一邊用自己帶的錢打聽門路,最終打點到了楚王身邊的貴人,獲得一個可以隨時打探內幕消息的渠道。

作為范蠡的朋友,莊生應該是個很有本事的人。像後世的很多清官諫臣一樣,莊生日子過得清苦,但為官十分廉潔公正,受到楚王和王公大臣們的尊敬。

莊生怎麼施救呢?一國之君什麼都不怕,但有一怕:畏天。莊生對楚王說,最近我夜觀天象,不利於楚。楚王問怎麼辦?莊生說,要多行仁德,感應上天。楚王一想,便說那實行大赦吧。人命關天的事,莊生一兩句話就解決了。什麼叫耳旁風,什麼叫秘書是二號首長,自古皆然。

這個消息,很快就到了范蠡大兒子的耳朵裡。看來他那些私房錢沒白花。不過消息只說要大赦,卻沒說因為什麼大赦。老大不明就理,開始懊悔起那二千兩黃金來:早知道要大赦,何必在莊生身上花那些冤枉錢?

老大去找莊生。莊生見他去而復來,很是吃驚,不過很快猜到了他的來意,對他說,你送來的錢我分毫未取,都在屋裡,你拿回去吧。老大也不客氣,拿著錢高興地走了。人不死,財不失,不花父親一分錢就能把人救回來,這趟差辦得真是不賴。

事情壞就壞在這裡。不貪利的人,往往好名。名利名利,名還在利先。電視劇《走向共和》裡,晚清名臣翁同龢,就因為別人給他做了本書法集,違規給不法商人拔了筆60萬兩的款子,而李鴻章要為北洋水師買軍艦買炮彈,卻一分錢要不到。

莊生也有好聲名的病。他深感自己被擺了一道,簡直奇恥大辱,又找了個機會進宮,對楚王說如此如此。楚王大怒,下令把范蠡的老二連夜處斬,然後才正式宣佈大赦。可憐那還在為拿回二千兩黃金高興的老大,只好帶著老二的屍首回家了。

回到家裡,一家人傷心痛哭。唯獨范蠡很平靜,說:“我早知如此。老大從小跟我吃盡了苦頭,知道生財不易,對花錢看得很重。老三沒吃過這個苦,從小吃穿不愁,肥馬輕裘,哪裡知道生財的難處,所以他捨得花錢。我不派老大而想派老三去,就是因為他捨得棄財。老大不懂棄財,最終害了老二。我早就知道救不回來了。”

知子莫若父。范蠡對自己幾個兒子非常瞭解,分析透徹。這件事,看起來又一次成功證明了范蠡的正確,而事實上,卻徹頭徹尾地證明了范蠡的失敗。對救人的結果作出預測不是目的,救人本身才是。

成功預見到救人結果卻無力改變結果,這是范蠡的失敗所在,問題所在,悲劇所在。曾經在戰場、官場、商場上贏者通吃的范蠡,為什麼在這件小事上不靈了?一敗塗地?

從“范蠡救子”的故事看家是什麼

03

一個人的行為,無法超越他所處的環境。范蠡這次失敗的根源,在於他當時所處的環境,不是官場,不是戰場,也不是商場,而是另一個更加特殊、更加簡單又更加複雜的的意義場,那就是:家。家是什麼地方?

在我國第一部字典許慎的《說文解字》裡,“家”字解釋為居住的地方,但卻沒說是什麼居住的地方。從文字構成來看,“家”由“宀”(房屋)和“豕”(豬)組成。所以清朝文字學的大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考辨,“家”字本義是“豕”居住的地方,就像“牛”居住的地方稱為“牢”一樣,“豕”居住的地方就稱為“家”。

後來意義逐漸引申,便把人被拘囚的地方稱為“牢”,把人居住的地方稱為“家”。曹禺在把巴金的小說《家》改編為戲劇時,有一句著名的臺詞:家是寶蓋下面罩著一群豬。曹禺這樣說,不管他是調侃還是憤怒,其實也正符合文字學的解釋,一語雙關。然而非常不幸的是,通觀我們的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家”字用文字學的構成,展現出家庭生活的現實素描

在唐代,郭子儀的兒子娶了唐代宗的女兒,小夫妻吵架,公主告狀到唐代宗那裡,郭子儀大驚失色。唐代宗則沒當一回事,安慰郭子儀:不聾不啞,不做家翁。這就是這句千古名話的出處。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家事講不清道不明,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常常沒法清晰判別誰是誰非、誰對誰錯,所以不能管得太多、分得太清,有時候必須裝聾作啞、不去理會。

錢鍾書在《圍城》裡,通過描寫男女主人公的家事糾纏,對家庭生活的非理性有著非常傳神的描繪。方鴻漸的父親方遯翁,看著結成兒女親家的雙方矛盾不斷,想到歷史上秦國和晉國因為接壤,一面經常結親,一面老是打戰,忽然對兒女結親為什麼叫結成“秦晉之好”恍然大悟。巴金在《家》裡也描繪了生活在家庭倫理下的束縛與苦悶,曾引起一代代無數人的共鳴。所有這些,都表明了一件事:

家庭生活有非常明顯的非理性特點

從“范蠡救子”的故事看家是什麼

04

回到范蠡救子的故事上來,他之所以失敗,表面上看是因為改變了原初正確的決定。而他之所以改變正確決定,正是因為受到了家庭倫理的作用,受到了家庭生活非理性的影響。

家庭生活裡,一切問題的解決,最後都要歸結到家庭關係的和睦上來。

家人意見的背後,反映的是他們的心理訴求和情感尊重。正是在家庭生活的非理性之下,在家庭生活只講情感不講道理的情形下,在家庭一股無形的力量之下,范蠡妥協了。當看到老大帶著老二屍首回來的那一刻,不知范蠡心裡所感受到的,是對結局印證自己判斷的釋然,還是對家庭生活深深的無奈?

當然,家也是溫馨的港灣,是幸福的家園,你不會同意曹禺“家是房子下面罩著一群豬”的說法,但是你無法否認家庭裡常常發生的種種非理性生活。也許在中國人的家庭生活史上,范蠡第一次深深感受到了這樣一個事實: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