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大眾抱團取暖,誰能暖到誰?

5月25日,江淮大眾首款量產車型SOL(思皓)E20X在安徽工廠舉行下線儀式,預計新車將於今年下半年上市。該儀式在2018世界製造業大會期間舉行,而江淮汽車則是本次大會的指定用車,藉著這個機會SOL這款純電動車型也在大會期間向公眾作了展示。

江淮、大眾抱團取暖,誰能暖到誰?

2017年6月,在中德兩國總理的見證下,大眾和江淮汽車成立江淮大眾合資公司,打破了外資車企在中國本土的合資企業只能有兩家的政策紅線。本以為接下來新企業要有一番大動作,然而在這一消息發佈之後,江淮大眾就一直歸於平靜沒有任何大的動作,就在動力君覺得它就要這麼淡化出大家視線時,江淮大眾的首款純電SUV SOL宣佈正式下線。

專有銷售渠道

銷售渠道方面,江淮大眾不會佔用大眾的銷售渠道,也不會用江淮的,有其自己單獨的銷售渠道。除了常規的線上與線下零售方式外,共享與租賃形式也將同步推行。

江淮、大眾抱團取暖,誰能暖到誰?

值得一提的是,江淮大眾與天貓建立戰略合作,圍繞SOL品牌共同探索全面數字化的銷售和營銷模式,以滿足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打造無縫連貫的客戶體驗。不論是在實體店、網站、app應用端還是社交媒體,都將為用戶提供便利並可兼顧個性偏好,為中國消費者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全方位服務。

江淮與大眾的合作是偶然嗎?

其實大眾會和江淮合作,不過兩點原因。一個是在我國“雙積分政策”的壓力下,只有燃油車的大眾不得不想辦法應對這一政策,而不想打破原有平衡又能解決問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和已有新能源汽車的企業合作。另一個,就是不想放棄中國新能源市場這塊蛋糕,等別人把市場份額都搶完了再來就晚了。

江淮、大眾抱團取暖,誰能暖到誰?

所以早在4月“眾享智行”媒體發佈會上大眾集團高層已表示,未來大眾將在全球範圍內針對新型出行和電動汽車領域投資340億歐元,用於推動自動駕駛、數字化和電動出行業務向前發展。

並且大眾集團重申了在華推行的ROADMAP E戰略,除了未來將在推廣電動汽車產業方面投資100億歐元外,到2020年,大眾將在華推出15款新能源車型,而到2025年,大眾在華推出的新能源車型將增加至40款,而SOL算是大眾在中國新能源市場探索的開端。

江淮、大眾抱團取暖,誰能暖到誰?

而江淮會近幾年在中國乘用車市場的表現不盡人意,如果和大眾合作既有助於提高自己的品牌影響力,又能從中學到技術,何樂而不為呢?

SOL能在中國新能源市場存活嗎?

對於這個問題,大眾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成員、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教授表示:“未來汽車不僅是電動化的,它還將是互通互聯的,可以實現智能語音對話,並提供便捷的數字服務。SOL(思皓)E20X 所具備的一切特質都與中國客戶的需求高度契合。

江淮、大眾抱團取暖,誰能暖到誰?

首先,它是純電動、專為正在迅速成長、並且充滿挑戰的電動汽車市場而打造;其次,它是一款 SUV——當前中國客戶十分喜愛的車型;最後,它不僅搭載了我們與合作伙伴出門問問共同開發的、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語音對話系統,還有智能充電、帶支付功能的智能停車、聯網的智能導航系統,以及高水平的車載娛樂、汽車監控、通訊服務等一系列移動出行服務功能。”

江淮、大眾各司其職

SOL(思皓)E20X 集成了大眾汽車集團在華三十多年的成功經驗、江淮汽車先進的新能源技術以及西雅特歐洲團隊的設計精髓。旗下的車型基於江淮汽車新能源技術框架打造,並且擁有大眾汽車集團的品質保障,每一輛江淮大眾的汽車產品都將經過大眾汽車集團質量標準的嚴格檢驗。

(1)大眾:質量把關“一把手”

作為一個在中國發展了數十年的老牌車企,大眾的主要任務就是發揮自己所長,搞定生產方面的事情。首先,大眾集團幫助江淮升級了合肥工廠生產線,包括總裝、塗裝工藝均按照大眾集團標準進行升級,其中對塗裝精修線進行改造升級,投入150萬,改善燈光照明問題,對標大眾汽車集團,為車身漆面精修提供好的條件。

江淮、大眾抱團取暖,誰能暖到誰?

其次,針對總裝生產線,將按照大眾汽車集團質量把控方式,增加內飾線監控站的個數,在原有基礎上增加至91個監控站,對整車鏈接部位擰緊採用電動工具擰緊,自動制定擰緊策略,同時對擰緊數據實時在線監控和檢測。總裝Audit區域進行升級改造,按照大眾汽車集團標準更換檢驗燈帶,為整車ADUIT評審提供符合要求的場地和條件。

(2)江淮:擁有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技術

SOL(思皓)E20X搭載了江淮汽車自主研發、行業最先進的液冷電池安全管控技術,綜合工況續航里程超過300公里,還進一步強化了人工智能技術的語音系統等配置,將為移動出行提供更多的便利。

江淮、大眾抱團取暖,誰能暖到誰?

據瞭解,目前SOL(思皓)E20X於江淮第一工廠的生產線生產。這家工廠可以同時生產轎車、SUV和MPV在內的7款車型,是一條自動化程度非常高的柔性生產線。江淮大眾新工廠的投產已在計劃中,新工廠預計產能達到10萬輛。

W車評

大眾的這種應對“雙積分政策”的方式在國內已經有很多例子了,比如廣汽集團內部就做過多次類似的戰略調整。只不過大眾的品牌影響力實在太大,所以很多人都在關注此次兩個品牌的合作。技術有了、戰略部署有了,但是大眾能不能就此達到自己想要的,還要看產品量產後的價格和銷量如何?而江淮這次成功“抱大腿”,又能否改變其現在所處的境遇,也需要後期市場的檢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