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病是什麼病?

花飄飛羽

導讀:“癔病”又叫歇斯底里,是神經官能症的一種常見病,是心理刺激或不良暗示引起的一類神經心理障礙,多數突然發病出現感覺運動障礙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或短暫的心理異常,那麼,癔病有哪些症狀呢?

1.神遊狀態

會突然離家出走,而且常常是很多天都不回來,當他們清醒過來之後,根本記不起來自己曾經神遊的經歷,這種情況多發生在青少年的身上。

2.暗示幻想

這一類患者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有非常強的暗示性,常常希望他人來做一些事。

3.分離性運動障礙

分離性運動障礙也是癔病的最常見症狀,患者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會出現一個或幾個肢體的全部或部分運動能力喪失。

4.分離性感覺障礙


大家醫聯醫生集團

癔病發作時的症狀無奇不有,表現多種多樣,如突然大哭大笑,喊叫,吵鬧,打滾,抽搐,感覺障礙,肢體麻木,感覺喪失,還可表現為肢體癱瘓、癔病性失明、失聰、失語等。

癔病還可以表現為流行性癔病即癔病集體發作。當易受暗示者看到別人癔病發病時,自己也會表現出同樣的症狀。曾發生過學校集體注射疫苗導致群體性癔病發作事件,注射疫苗後,學生在短時間內同時感到呼吸困難、肢體麻木,經專家鑑定,確診為癔病。

急診時見過癔病病人昏迷,但用刺激性氣味靠近(如用氨水靠近病人鼻前),病人會不自主地吸嗅。還有病人捂住背部來急診,說背部漏氣,當拿開捂住的手時,病人呼吸困難,喘不過氣來,再把手捂住,呼吸又順暢了,給他在背部貼一大塊膠布,病人則精神奕奕地離開。

有些病人發作時會跳大神,鬼上身,有些病人表現做作、誇張和“下意識詐病”,但病人並不是存心假裝和詐病,是癔病發作而已。


家庭醫生雜誌

癔病是由於情緒刺激、不良暗示等引起軀體和感覺機能障礙的一類疾病。一些研究學者曾發現,患該病的人性格上多存在情緒不穩定,以自我為中心,容易受暗示等特點,他們更容易受不良的情緒刺激及暗示。關於該病的表現可謂五花八門,主要分為軀體和感覺兩大類。

類似的案例還有失聰、四肢癱瘓、昏厥不醒,或者意識模糊離家外出遊蕩等,有些病人可以根據自己對醫學知識的瞭解模仿任何一種疾病。但無論什麼樣的軀體表現,醫學檢查都沒有什麼異樣,並且發病前多有情緒刺激、不良暗示等誘因。

除軀體症狀外,癔病還有感覺障礙的表現。主要表現為異常興奮狀,大哭大喊大鬧,或者呆痴狀,如洗衣服用醬油洗、穿針穿針尖等等。

本期答主:馮海燕 醫學碩士


生命召集令

關於癔症,詞典註釋為心意由病,以前有稱歇斯底里,或類心理疾患以及精神病反映。其表現為在一-定內外部誘因下,個體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維或行為,感知系統,運動系統等出現障礙,內臟器官和植物神經系統失調,性功能失調,以及精神異常。這類症狀無器質損害基礎,它可由暗示產生也可由暗示消失。我自己的探索歸納為:意即與個體平常狀態明顯變化的情緒崩潰以及特殊行為表現狀態。這裡指的是狀態。是綜合因素產生的結果。根據表現程度不同可以看出漸進曲線。

根據老萬個人研究,癔症概念源於中醫對於心理和精神病的早期理解。屬於中醫體系概念。後來西方理論進入與之融合,加上中醫的衰落與侷限,於是把癔症的位置給弄到到心理疾患的發作狀態,又歸納到神經症體系,還和精神病有聯繫。這裡體現出中醫的原始和粗放。也表明中西當今醫學的競爭和合作關係。依然與文化發展有關。

公元2500年前,中國大約是堯舜禹時代,之後出現《黃帝內經》,其中把人體正常精神活動歸之於心,說: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不僅主持人的精神活動,而且統管人的五臟六腑。有說: 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 《素問。陽明脈解》論陽明發狂的症狀: 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數日,俞垣.上屋,所上之處,皆非其素所為也,.....妄言罵詈,不避親疏而歌,...與《素問.厥論》所論: 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均是古人對感染中毒性精神病人的觀察記錄。而《靈樞.經脈》所說: 灑灑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人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窗而處。”這裡我們很明顯可以看見中醫以心為主。陽明的症狀在西醫理論即為現在的精神病。所謂棄衣而走就是現在的裸奔之意。登高而歌,數日不正常吃東西,經常爬.上屋頂。去的地方都不是平常會去的。無目的性叫罵,妄語。隨時不管公共場所噪聲規定而唱歌。輕微違犯現在的治安管理條理。但是沒見到傷害別人的行為。 《靈樞.經脈》裡的那個人,老萬判斷其肝和腎出了大問題,全身發黑, 為中毒性軀體疾病,怕人怕火, 封閉,意思是帶有嚴重社恐的綜合反應。總之稱心意病,與那些單純抑鬱反應比如林黛玉落淚或封閉跡象產生病態跡象統稱癔症。老萬解字分析, 也即意識意念出了問題。

原始人類生存需要,經常面臨食物缺乏導致的擔憂和恐懼。尤其是無能力參與狩獵的個體。拿現在的話叫做無法實現個體期待價值體現的群體。因此,恐懼感是一切疾患的根源之一。我們可以想象,原始人中的一部分弱小者在獨自面對生存的時候,內心的巨大恐懼。他隨時可能被野獸吃掉或飢餓或疾病而死亡。由此出現軀體和心靈的為適應環境或對抗的,非常態情緒反應。屬於過渡性自我調整失敗狀態。或者也可以認為是應激反應。人類與大自然鬥爭中無數次體現了恐懼感帶來的進步。科學發展也應該基於對現實的不滿意以及解構生存方式的意義。也沒有一個人從不為生存考慮。

癔症的當前位置,已經被心理醫學細化替代。比如抑鬱症,焦慮症, 恐懼症,強迫症,自閉症以及神經官能症,精神病等。對此其實各界專家們潛意識裡已經有自己的選擇。個人仍然認為適合人類健康發展的,都是值得發揚的。並不需要以中西為界。或把人類分為各種種群以產生掠奪和戰爭。[比如今天是9。11事件12年紀念日。]人類本來就應該是一個整 體。各種學術也是完善人類知識寶藏的一個方面。都有其作用。當今醫學的混亂情況,需要我們積極探索, 整合, 解構。人也一樣,當我們覺得生活混亂不堪的時候,快要崩潰的時候,請儘量儘快尋求心的指引,提升認知水平,拓展眼界,增大格局。你會沉浸在你的人生探索的過程裡, 你會越來越灑脫,和快樂!

2013。9。 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