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皆知少年維特的煩惱,卻鮮有人知道,這是作者歌德的真實經歷

一直在思考到底什麼樣的小說形象才會引起人們的喜愛,才會足以深入人心?

一定是積極正面,又堅持努力的吧。不論是改邪歸正,還是一直勤勤懇懇,努力過,堅持過,不論結局怎樣,都應該會得到大家的讚賞吧。

但是今天介紹的這個小說的主人公,不夠積極正面,當然也不夠堅持,我不知道他是否得到大家的喜愛,但他忠於自己的內心,帶給人們的影響深遠至今,他引發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反思,全文充斥著的人文主義氣息一樣發人深省。

維特出生於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成為一個能詩善畫,熱愛自然,多情善感的青年。

大家皆知少年維特的煩惱,卻鮮有人知道,這是作者歌德的真實經歷

繁花盛開的春天,他來到一個僻靜山村。

青山幽谷、晨曦暮靄、村童幼女……這些個世外桃源的景物,讓他忘掉了一切煩惱,他的內心平靜,就像得到了救贖一般。

但這種平靜並沒有維持多久。

一次舞會,維特邂逅了當地一位法官的女兒,他迷上了這個年輕活潑的女孩——綠蒂

他一見傾心後,經常到綠蒂家,兩人分外投機。維特更是感覺,和綠蒂在一起,勝似天堂。

大家皆知少年維特的煩惱,卻鮮有人知道,這是作者歌德的真實經歷

可惜的是,綠蒂婚約在身,她忠實於訂婚的盟誓,她的愛情不能屬於維特。

綠蒂的未婚夫阿爾伯特回到山村,他一樣深愛著綠蒂,並深知維特和綠蒂的情感,但他選擇善待維特。

當三人之間的友情愈發濃厚,情感的糾葛也愈加錯綜複雜。

此時,對綠蒂的愛慕和愛而不得、與阿爾伯特的友情,夾雜在這兩者解不開的結,使得維特夜不能寐。

那綠色的山麓、悠然的溪水、飄浮的雲再也不能使他平靜了。

他常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不自在,夜晚,他常常夢到綠蒂坐在身旁,早上醒來,床上卻只有他一個人,他只有嘆息命運的不濟。

維特失望,戀愛的苦藥,讓歡樂也變成了煩惱。

他只得告別綠蒂,告別這難忘的山村。

大家皆知少年維特的煩惱,卻鮮有人知道,這是作者歌德的真實經歷

維特回到城市,進了一個公使館當了秘書。

雖然他儘可能使自己適應這份工作,但是官僚習氣十足的上司對他的工作吹毛求疵,處處刁難他,他的同事們也戒備提防,唯恐別人超過自己,這一切都使他產生許多苦惱。

官場中的腐朽虛偽、傾軋、嫉妒,使得維特多次碰壁,嘲笑的面孔,譏諷的話語,讓他一氣之下終於辭了公職。

大家皆知少年維特的煩惱,卻鮮有人知道,這是作者歌德的真實經歷

他一直懷念著綠蒂,在心的牽引下他回到原先的山村。

山村的景物雖然依舊,但人事全非。

心愛的綠蒂早已成了阿爾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個個慘遭不幸。

他去拜訪曾為他們作過畫的兩個孩子,但孩子的母親告訴他,她的小兒子已經死了;他去訪問向他講述過內心秘密的農夫,恰好在路上遇見他,農夫說自己被解僱了,原因是他大膽地向女主人表示了愛情,她的弟弟怕他搶走了姐姐的財產而解僱了他。

與此同時,維特不下千百次地想擁抱綠蒂,哪怕把她壓在心上一次,內心的空隙也就填滿了,可是見到她卻不敢伸手。

冬天來了,天氣越來越冷了,花草都枯了,一片荒涼。

大家皆知少年維特的煩惱,卻鮮有人知道,這是作者歌德的真實經歷

後來得知那位被解僱的農夫殺了人,維特很是同情,想要救他,竭盡全力為他辯護,結果遭到法官的反對。

救人不成,使他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他也深感自己窮途末路,痛苦煩惱到極點,任憑感情驅使自己朝著可悲的結局一步步走去。

聖誕節前的一天,他來到心上人綠蒂的身邊,作最後的訣別。

此時即將熄滅的愛情之火瞬間又放射出光芒,他對綠蒂朗誦奧西恩的悲歌,同時緊緊擁抱著她。

兩天後,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讀的遺書,午夜時分,他一邊默唸著“綠蒂!綠蒂!別了啊,別了!”,一邊拿起阿爾貝特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結束了自己的煩惱

大家皆知少年維特的煩惱,卻鮮有人知道,這是作者歌德的真實經歷

以上就是《少年維特的煩惱》

作者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英文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大家皆知少年維特的煩惱,卻鮮有人知道,這是作者歌德的真實經歷

1774年發表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使作者歌德名聲大噪。

歌德是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更是

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

大家皆知少年維特的煩惱,卻鮮有人知道,這是作者歌德的真實經歷

除去他年輕時發表的《少年維特的煩惱》,隨後的1831年完成了《浮士德》,也為世人所推崇。

小說用主人公的口吻,寫下了一篇篇書信,向大家闡述了他的悲傷與喜樂,書信體的描述,給了讀者一份更加真實的體驗。

其實,小說的情節在極大程度上是自傳性的。

這是歌德自己的故事。

當年歌德的確遇到過一叫綠蒂的女孩,那時他青年時應聘到魏瑪共和國擔任公職。

他和綠蒂的相遇與情感和小說中描述的一般無二。

現實裡綠蒂始終沒有給歌德他想要的愛,更多的只是友誼。

因此,在痛苦不堪的情況下,歌德還是主動離開了。

之後,歌德先後遇到年輕的夏洛特·布夫、一位樞密顧問的女兒馬克西米利安娜·馮·拉·羅歇。

歌德把兩個女子給他留下的印象融合到了綠蒂的形象中。

據歌德本人說,他在四周的時間內寫出了這部書信體小說,以抵消愛情的痛苦並使自己從自殺的念頭中擺脫出來。

小說中的一部分情節,特別是結尾的部分,是不同於歌德的經歷。

第二部分裡,維特自盡了,但是歌德卻依舊沉浸在痛苦與寫作中。

小說中自殺的情節,是受到了一位年輕的同事耶路撒冷的激發而產生的。

耶路撒冷確實因為巨大的愛情上的不幸而自殺,他在韋茨拉爾的墓地成了不幸的年輕戀人的朝拜聖地。

卡爾·威廉·耶路撒冷是歌德的泛泛之交,他於1772年10月自殺。

此事是綠蒂的丈夫凱斯特納告訴歌德的。具有悲劇性的是,耶路撒冷用來自殺的手槍是凱斯特納借給他的。

這使歌德把他自己在1772年夏天的經歷和耶路撒冷的命運混合起來,而在小說的第二部分,耶路撒冷的命運越來越多地成為敘述的主要對象。

歌德將耶路撒冷的許多性格特點和其他特徵轉移到維特的形象上。

為了更近地瞭解耶路撒冷自殺的情況,歌德於1772年11月初再次短暫地來到韋茨拉爾。他以與熟悉耶路撒冷的人的談話,以及他自己對耶路撒冷的記憶構成了小說的基礎。

他甚至原文引用了凱斯特納對耶路撒冷之死的報告的一些段落。

《少年維特的煩惱》最早由郭沫若先生於1922年翻譯,並在中國出版。

當時正值“五四運動”之後,參與反封建鬥爭的中國青年在《維特》一書中發現與中國現實有很多雷同之處,產生了共鳴,使得這本書在國內廣泛流傳。

由此可見,維特其實並不是一個為愛情犧牲的軟弱的人。

實際上,維特是一個性格率真、感情細膩豐富、才思敏捷、愛憎分明的青年形象。

他熱愛優美壯麗的大自然,崇尚純真的人性,同時才華橫溢,追求個性解放和情感的自由。

只是維特作為一個“第三者”的形象卻與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

他厭惡虛榮無聊的小市民、矯揉造作的貴族和保守迂腐的官場。

儘管面對無處不在的排斥、指責和打擊,以致時時在感情的痛苦和心靈的矛盾中掙扎,他仍義無反顧地反抗世俗和傳統,追求純真的愛情。

維特勇敢地喊出了那個時代的青年要求擺脫封建束縛,建立平等的人際關係,實現人生價值的心聲,它所具有的時代性進步意義是我們不可估量的。

故事在200多年裡不斷警醒著世人,人們不斷反思著社會生活狀態對時代青年的影響。相信這本具有時代進步意義的書一樣會影響著孩子們的思想以及對這個社會的理解的。

親子伴讀

父母應該怎樣引導孩子閱讀《少年維特的煩惱》?

大家皆知少年維特的煩惱,卻鮮有人知道,這是作者歌德的真實經歷

1、查找資料瞭解歌德平生經歷,瞭解維特生活時代的背景,以及在中國廣泛傳播時的背景,聯繫書中的文字,討論交流相關問題。

2、建議家長首先完整閱讀,標註出比較複雜的部分,等待孩子閱讀時,如不理解,可以從旁引導。

3、引導孩子正確的認識社會,遇到問題不逃避,讓孩子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意識。

圖片來自網絡 電影/《少年歌德的煩惱》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