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估值大幅下调 投资者为何仍嫌贵?

为A股市场迎接新经济创新试点的开始,小米上市发行的任何举动都自带话题与热度。6月21日,小米集团在香港启动路演,创始人雷军与高管团队亮相。小米集团计划以每股17至22港元在香港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募股,预计最多筹资为479.51亿港元。按照当前路演的价格估算,小米的最终估值最高约700亿美元,与此前1000亿美元估值预期相比,下降幅度明显,但觉得估值偏贵者仍不在少数。

小米上市可谓一波三折。本计划CDR和港股一起发行,并成为首只CDR股票,但在万能众期待下,却在6月19日突然宣布喊停CDR,中国证监会也取消了过会进程。对此,小米与证监会等都进行了表态,小米方面表态为决定分步实施在香港和境内的上市计划;证监会态度则为“尊重小米集团的选择”;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则回应称,在港上市及同时发行CDR,是很复杂的事情,对小米而言或是挑战,估计小米是与内地监管部门讨论后觉得风险大而决定推迟。对此,昊泽资本合伙人赫信认为,小米暂缓CDR实属合宜之举,“小米作为新经济的代表,其估值模型和定价的不确定性,CDR估值中枢的确定、定价方式、三年锁定期内的波动性风险等关键性问题都有待厘清。”

21日下午的路演,吸引众多投资者参加。彭博社指出,最新披露的条款显示,假设超额配售权不被执行,价格范围估值为539亿美元至690亿美元,这较之间的千亿美元估值明显下调。有分析师认为,目前市场存在很多不明朗因素,加上其CDR延迟发行的负面消息,以较低定价作“保险”可以理解,但此举会影响投资者,特别是散户的信心。对此业界给出不同的解读,一是知情人士表示,雷军选择主动调低定价,是为了给小米上市后留足上涨空间,也让投资者都有钱赚,下调估值旨在希望吸引更多投资者;二是有观点认为,小米此次降低发行价区间,是挤出了之前估值方法的泡沫,因为市场认为部分独角兽公司的估值偏高,已上市的独角兽公司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投资者对未上市独角兽的评价更加理性;三是业内人士表示,小米肩负着多重身份试水的重任,其不仅将验证港交所同股不同权的市场认可度,也将测试CDR的吸引力。小米集团IPO将为中国其他科技公司开路,如果不顺利,则影响甚大。

但在会后多数投资者都表示,尽管小米估值已经比原来的市场传闻略低,但仍然偏贵,很多投资者对于是否会投资仍持观望态度。小米最初开出的估值被业界人士认为是“狮子开大口”,在今年年初一度有消息称小米估值或达1000亿美元,但在正式提交IPO申请之后,小米估值却被市场连续下调,表明投资者对于小米估值过高的疑虑逐渐加深,其最核心的问题主要在其定位。正如证监会在对小米那份达2万字的第一次反馈意见中,着重提出要求其说明“现阶段定位为互联网公司而非硬件公司是否准确。即使是互联网公司,小米也需要向证监会进一步说明,未来互联网变现的趋势、业务增长空间,以及是否具备未来持续增长的能力。”此前,各大机构对小米的估值从400亿美元到800亿不等,其相差达到一倍,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小米究竟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还是硬件公司的定位模糊。

按照小米招股书的说法,小米公司不只是一家手机制造高,而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这从雷军在不同场合的发言可以看出,他也在不断向机构、市场投资者们解释小米已经从手机硬件制造商发展为一家互联网科技企业。从资本市场的发展轨迹来看,硬件公司的估值想象空间与成长空间远小于互联网公司,而小米兼有硬件公司和互联网公司两种属性。但市场与机构对这一定位的理解与认可并不统一,这也成为影响其估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米估值大幅下调 投资者为何仍嫌贵?

雷军

小米估值大幅下调 投资者为何仍嫌贵?

小米

此外,独角兽科技企业以CDR或者IPO的方式回归A股,对其进行合理估值难度极大,再加上小米公司定位的不明确,让估值问题更加复杂化,“小米仍然是一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公司,其多样的业务并不能被投资者所完全了解。伴随着很高的不确定性。”尤其在当下宏观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下,市场投资者来说,需要更理性、冷静看待小米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