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的古代名人,后来怎样了?

毒品,并非近是现代才出现的东西。中国人接触毒品远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先秦时期被王侯将相视为仙丹一类的“不老药”就是当时毒品得以面世的身份。而魏晋时期,当时的名人嵇康、阮籍等竹林名士热衷服用的“寒食散”当中其实也含有罂粟提取物。

01

嵇康、阮籍服用慢性毒药

据说最初的五石散是给伤寒病人吃的,对伤寒病人有一些补益。

发明这个药方的张仲景用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黄、赤石脂五味石药成分合成一种中药散剂,也是一种剧毒药,因此需要一整套极其细微而繁琐的程序。服用这种药剂会让人情绪亢奋,身体燥热,并产生一种迷惑人心的短期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慢性中毒。

吸毒的古代名人,后来怎样了?

服用五石散后伴随毒性的发作,会产生巨大的内热,甚至需要用冷水浇身来散发药性,如果散发不当,则五毒攻心,后果不堪设想。即使不死,也将终生残疾。

传说魏人何晏耽声好色,服了五石散后,顿觉神明开朗,体力增强,长期服用,皮肤便会变得白嫩细致。

六朝美男子,肤质皆以白皙闻名,鉴于何晏当时的名气和地位,再加上五石散价格不菲,使得名士争相效仿。当贵族中人相继服用,五石散一时成为风气。

普通人吃下这些烈性的温阳燥烈之物,五内如焚,极为难受,必须快步小跑来帮助发散出汗,往往运动到“浃沦失度,挥汗如雨”,方才会稍稍感觉舒服些。此外服食五石散还有一个副作用,会导致皮肤极为干燥疼痛,肌肤变为敏感体制,无法穿新浆过的衣服,因为太糙硬硌得慌。

吸毒的古代名人,后来怎样了?

不过衣服若是时常不洗,软固然是软了,但是虱子也多。所以当时的名士也就和虱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经常一边吸毒,一边喝酒吹牛,还用手捉出衣服褶皱里的虱子下酒,俗称“扪虱而谈”。

大家熟知的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就是五石散的消费大户。有些名士还因服食过量而丢掉了小命,“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裴秀、“针灸鼻祖”皇甫谧就是因此逝世。

自魏晋至唐,历经五六百年而未中断。此后当人们知晓五石散对人体的危害后,便不再服用了。

五石散在历史舞台上谢幕后,人们所熟知的罂粟便施施然登场了。五石散、罂粟起初都是为了治病救人的,而发现他们的人可能也不曾想到会有如今这般境况。

02

唐高宗服用拜占庭进贡“万能药”

从史料来看,唐高宗李治应该是有记载的服食罂粟制品最早的一位皇帝。

《旧唐书·拂菻传》记载:“乾封二年,遣使献底也伽。”一位名叫夏德的德国学者解释,“底也伽”是一种众草合成之药,是上古及中古时期著名的含有罂粟成分的万能解毒药。

拂菻国,也称大秦,是隋唐时对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的称呼。“底也伽”就是该国进贡给中国皇帝的。《旧唐书》这短短10个字,被学术界视为中国人服食含罂粟制品的最早文字记载,并被当成鸦片传入中国之始的证据。那么,拂菻国为何要向大唐进贡“底也伽”?

当时不到30岁的李治,经常感到头晕目眩。李治很迷信,笃信长生之术。一次李治召炼丹道士一百多人进宫,两三年内“化黄金冶丹”,耗资千万。

吸毒的古代名人,后来怎样了?

李治只活了50多岁,看来服用“万能药”没能治好病。据新旧《唐书》记载,李治死前病情严重,一般药物不管用,御医用放血的疗法才能减轻一下痛苦。这与服食“底也伽”是否有关,史书上并未说,当时的医生也未必注意到,但可能性极大。

如果属实,李治当是受罂粟之害的第一位名人。

03

元朝时“士农工贾无不嗜者”

元朝开始。蒙古族人在征服印欧的同时,也把鸦片作为战利品,从西域带回了中国。据晚清曾留英的陈寿彭考证,元朝时“士农工贾无不嗜者”。

毒品泛滥,当从明代始。“鸦片”一词,最早便出现于明代的书中。早期,明代是将鸦片这种毒品当成“壮阳药”来服用的。

当时,鸦片很贵,“其价与黄金等”。所以,当时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主要消费者当然是社会名流、权贵。明朝皇宫吸食毒品,在郑和下西洋时代已出现。王玉海在《续绀珠集》中记载,郑和之徒自西洋携回“碗药”,当时太监(中贵)多嗜之。“碗药”,即鸦片。

明代,关于鸦片的毒性已被认识,明代文化名人谢肇淛在《滇略·产略》即记之“有大毒”,“往往呑之即毙”。

吸毒的古代名人,后来怎样了?

04

神宗或为“奸臣毒药所蛊”

谢肇淛是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进士,当时的皇帝是朱翊钧,朱翊钧即明神宗,因其陵墓定陵在1956年被考古发掘而广为知晓。

据史书记载,朱翊钧即是一位染毒成瘾的皇帝。他当皇帝长达48年,竟然有23年不视朝政,长年宅在深宫大院里,户部主事董汉儒称:“群臣罕能窥其面”。有人认为朱翊钧是“奸臣毒药所蛊”,清代的俞燮《癸巳类稿》则直接认定朱翊钧“中乌香之毒”。乌香,即时藩属国进贡的鸦片。

从《明神宗实录》中所记来看,朱翊钧经常颁谕旨,称“朕自夏感受湿毒,足心疼痛,且不时眩晕,步履艰难”,显然,这是长期吸食毒品造成的。在定陵发掘后,人类学家从朱翊钧的头盖骨中检出了毒品吗啡成分的残留,这证明他生前长期吸食毒品。

古往今来,沾染上毒品的结局从来是个悲剧。

吸毒的古代名人,后来怎样了?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来 源 | 浙江禁毒 制作校对 | 范芯妤

审 核 | 王 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