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有亲成就《治家格言》——朱柏庐一家三代的故事

父子有亲成就《治家格言》——朱柏庐一家三代的故事


父子有亲成就《治家格言》——朱柏庐一家三代的故事

朱柏庐,本名朱用纯,公元一六二七年生于昆山。这一年,明熹宗驾崩,崇祯皇帝登基,明朝已是西风残照。

小柏庐是在父亲朱集璜的言传身教下成长起来的。朱集璜的学问、德行备受尊重,有数百人慕名前来学习,被当地人尊称为「节孝先生」。所谓「节」,就是指集璜先生的所作所为都能遵从道义;所谓「孝」,是指先生的为人至孝。

节孝先生的孝道,是他的父亲朱家佐先生成就的。朱家佐字筑严,一生以力行、实干著称。先生的生母去世得早,他便对继母夏太夫人非常孝顺。就在先生即将去世的时候,他对儿子朱集璜说:「好好奉养祖母,好好送她终老!」

节孝先生尊崇父命,恭敬奉事祖母,二十年如一日,让老人家安享晚年。先生的孝行与学问,得到了乡民的尊重与爱戴。他虽然没有什么官职,却依然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民请命、为民造福。晚明时期,许多地方天灾与瘟疫一并爆发,节孝先生便和学生们一起研究水利、经济和税收方面的专业知识,尽其所能地为家乡勘探地形、兴修水利、疏通运河、改善民生。随着王朝走入末世,社会治安也越来越差,节孝先生又协助官府维护秩序、护佑乡民,将儒家「经世致用」实实在在地做了出来。

朱柏庐的母亲是一名非常吃苦耐劳的传统女性。她一生起早贪黑,任劳任怨照顾全家。当节孝先生在外奔走、为民请命的时候,母亲就在家中织布、劳作,一方面勤俭持家、贴补家用,另一方面也不断督促孩子们读书。柏庐先生在他的《治家格言》中开篇便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务必内外整洁。」写得就是母亲勤勉的一生。

小柏庐大约四五岁时,父亲在常州一位姓徐人家的私塾教学,小柏卢也跟着学习,读朱熹的《小学》,成爲父亲的学生。《小学》全书共六卷,目的就是教孩子们懂得做人、明了是非善恶的标准、能够趋吉避凶。朱熹夫子曾经说过:「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书,那个是做人的样子。」所以,在这部书问世之后的一千年间,一直都是启蒙必修课。

父子有亲成就《治家格言》——朱柏庐一家三代的故事

朱柏庐本名用纯,父亲期待他能够纯净纯善、诚敬立身。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他十六岁成为秀才,父亲看他才气英发,觉得很是欣慰。接着,从北京那边传来清军入关的消息,次年,清兵打到了昆山。节孝先生与学生们一起组织乡民、抵抗外族入侵。然而,明朝大势已去,一六四五年七月六日,昆山兵败,节孝先生投河殉国,门人孙道民等不屈而死者五十多人。这一年,朱用纯只有十八岁。

国破家亡、丧乱及身,可谓「覆巢之下,几无完卵」!父亲殉难之后,朱用纯向往父亲的气节,效法三国时期的孝子王裒(音póu),便自号「柏庐」,提醒自己持守节义、圆满孝道。

王裒生活在三国时期,曹魏灭亡之际,父亲被害去世,他为父亲守墓,常在墓前的柏树前哀伤哭泣,并且终生隐居,不为新建立的晋朝服务。足见志不可夺,志不能夺。

从此,乡亲们就尊称他为「柏庐先生」,这是尊重一位布衣平民的志向。孔子说过: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柏庐先生用一生将孔子的教诲做了出来。

朱柏庐是长子,父亲走后,生活的重担全部落他身上。两个弟弟还年幼,四弟还没有出生,加上局势动荡,一家人颠沛流离,辗转谋生,此中种种困顿、苦难,非常人所能够想象。可是,先生在照顾家人的同时,也想方设法支持族人共度难关。在这人生最为困苦的时候,先生依然努力做到持家如法,言辞端正;面对兄弟叔侄,也一定要分多润寡。

待到局势稳定,一家人终于回到了家乡。柏庐先生开始像父亲一样到富人家开设的家塾教书谋生。他不敢忘记当年父亲的教诲,更将父亲的威仪有则、师道尊严,都一一继承下来。虽然前来学习的学生大多数只想求取功名,但是,他还是不断强调「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以帮助学生立志。他和父亲一样,先教授朱熹的《小学》,扎好做人的根本。

这段时间,他一边谋生,一边向夏永言先生学习,提升学问。虽然意在做一名隐士、教书育人,但是读书人的平生大志不可一日或忘:这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说:

荧荧残灺(音「谢」)。

喔喔鸡鸣。

朗吟不辍,

促席相随。

非一朝之荣名是勉,

乃千秋志节为期。

父子有亲成就《治家格言》——朱柏庐一家三代的故事

柏卢先生在三十一岁时,看到读书人放不下争名夺利的心,社会还延续着晚明时期讲究享乐的风气,觉得十分痛心。读书人如果念的是圣贤书、谈的是道德学问,想的和做的却是及时行乐、功名利禄,传统文化就会在知行不一中断掉。公元一六八五年,柏卢先生谈到:只有以修身为本,才能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若不能靠着圣贤经传去做,则「难免以学术杀天下」。这正是他检讨明朝亡国的肺腑之言。

面对新时代,先生深感诚敬立身、知行合一是救世良药,又惭愧自己虽然从小读书;但是,人到中年还是做不到纯净纯善,遂开始撰写《毋欺录》,意思是力行古人的教诲,从「不自欺」开始。

《毋欺录》不仅记录了先生本人的心路历程,更可以看到他端正世道人心、推行伦理教化的种种实践。无论严寒酷暑,他都会讲论终日,没有丝毫疲倦。先生处事待人,非常礼让、宽和,但是对待自己,却十分严格、自律。在学问方面,他全心教育年轻人,而不是追求个人在学术方面的发展。他将教学资料用工笔楷书抄录成册,以帮助后人学习、参考。人们都说他的家塾宛若当年「玉峰夫子之门」。

昆山人所说的「玉峰夫子」是指柏卢先生的高祖父朱希周。明孝宗时,年仅二十三岁的朱希周一举夺魁,成为状元。柏卢先生所承继的,不仅是高祖的博学,更是朱家数代以来所养成的朴实、力行的家风。他说,为了挽回世道人心,靠的不是高深的学问,而是要以普通百姓为对象去立言设教。毕竟,妙理贵恭行。先生在三十五岁时说:

「下学而上达,上达即在下学中……学之必不可不进于上达,而教之必不可不主于下学也:盖圣人只是下学中人也。」

这段话大致是说,好好在日常生活中力行,逐渐达致圣贤境界。读书求学,一定要做圣贤;教学力行,一定不离日常生活。圣人只是能够将大道理圆融无碍地用在生活上而已啊!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柏卢先生将朱子的《小学》,进一步写成人人都可以遵行的《治家格言》。他认为,学习如理如法地生活,在起心动念处修习诚、敬,就能变化气质,成为圣贤、君子。如此立身,就能过得安康、乐在其中;如此持家,也一定能让家庭和睦、幸福美满。这样的家庭多了,太平盛世就实现了。


父子有亲成就《治家格言》——朱柏庐一家三代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