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这个差点就是头名状元的学霸,竟然是这两个教育方法!

苏轼,北宋文豪。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本文共2304字,大约需要五分钟,耐心看下去吧,你会知道另一个苏轼滴)

有人曾说: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他的《寒食帖》,他的东坡肉,他的苏堤……

可以说,苏轼的诗词和精神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

苏轼,这个差点就是头名状元的学霸,竟然是这两个教育方法!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出千年英雄(1001年-2000年),全球共有12位,涉及政治、军事、文化、宗教诸领域,苏轼因其非凡的才华和潇洒飘逸的人格魅力名满天下,苏轼唯一入选千年人物的中国人。

教育出优秀的孩子,是父母最大心愿,也是父母不断探索的课题。那么,苏轼这个中国千年来最厉害的学霸,其父母是如何教育出来的呢?

常言道“父严母慈” ,这是家庭最好的教育成员配置。幸运的是,苏轼既有一位严厉的父亲,还有一位既慈祥善良,又识书达理非常伟大的母亲——程氏。

苏轼,这个差点就是头名状元的学霸,竟然是这两个教育方法!

苏洵对苏轼、苏辙这两个儿子要求非常严格,而且很有方法。苏轼、苏辙在很小的时候,和我们现在不少的孩子一样不喜欢上学堂,十分好动,常常是看着书就走神了,苏洵也打骂过,但似乎只是加重了孩子的叛逆心理,于是他就想了个很睿智的办法。

每次一看到孩子们在身旁嬉戏玩闹,他就故意什么都不说,然后悄悄的跑到一旁看书,还一副特意怕让两个孩子看到的样子,这么一来,两兄弟也想知道父亲看的是什么,于是在父亲走了之后,就去偷偷的把书找出来,也在墙角处看了起来。

时间长了,两个孩子都爱上了读书,不管是哪家之作,都要看上一看,好的地方留着自己借鉴。苏洵的目的也就这样容易的达到了,作为一个父亲,他为孩子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苏轼六十多岁的时候被朝廷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老头晚上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又变成小孩了,父亲监督自己在那儿读书呢,醒来之后,老苏写了一首诗,记录他这个梦。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沮及桓庄初。 坦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苏轼,这个差点就是头名状元的学霸,竟然是这两个教育方法!

这个诗意思是:小时候自己太贪玩儿了,不知道读书,老爸监督着自己读书。有一天,父亲出去要办事,给他布置了一家庭作业,今天你必须得把《春秋》这部史书给我读完了,回来我得检查。苏轼看看那钟表,爸爸快回来了,《春秋》读了还不到三分之一啊,肯定死翘翘了。这个胸口里头好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嘴上就好像那鱼咬了钩一样难受。

你想一个六十岁的老头儿晚上做梦,还梦见小时候被父亲严厉监督读书的情景,这个严厉不是表面的严厉,那是严厉到骨头里头了。

因为“狼爸”教子严厉,才有苏轼后来之做文章如风行水上、信手拈来,与童年时期严格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苏轼,这个差点就是头名状元的学霸,竟然是这两个教育方法!

27岁之前,苏洵的主要事情便是游山玩水,游遍中国有趣的地方,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不仅开阔了眼界,更开阔了胸怀。见多识广的苏洵的作品和书法透露着豪放的气息,豪放风格的创作更是直接影响到他的儿子苏轼。我们经常说一个家庭的文化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可是一个父亲的视野和胸怀更是可以熏陶孩子。

苏洵长年游学在外,教育两个儿子的重任落在了苏母肩上。苏轼的母亲程氏出身官宦之家,文化素养深厚,个性仁慈而果断。

有一次她给苏轼、苏辙讲《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名士,因反对宦官集团而遭到陷害。在监狱中,范滂在和母亲诀别时,因不能尽孝而遗憾。十岁的苏轼听完站起身来,激动地说:“我如果成了范滂,母亲同意吗?”

这是一个让为人父母者左右为难的问题。该如何回答呢?或许更多的父母在内心深处,都不愿让自己的儿子像范滂一样走向断头台。

苏轼,这个差点就是头名状元的学霸,竟然是这两个教育方法!

可苏母却很平静的说:“你若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母吗?”

勇敢、聪慧的苏母用范谤英勇就义的典故,告诫孩子要坚定信念,在苏轼幼小的心灵植下“刚正不阿,忠直敢言”的种子,培养高尚的品德和气节。

除了父亲在学业上的严格督促,母亲在人格方面的悉心引导,苏轼也以坚强的毅力与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

第一,下笨功夫。

苏轼曾经将一百卷的《汉书》手抄三遍。《汉书》的字数将近七十五万字,抄写三遍,得有多么坚强的毅力,又是多么深厚的基础。

苏轼抄写《汉书》也很有个人特色:最初抄写一段,以三个字作段落题目,第二次抄写以两个字作题,最后只需一字题目便可概括全意,真正做到了记忆与理解的有机结合。有人从《汉书》中随意举出一个字,苏轼便可由此字开始一直背诵下去,没有一字差错。

苏轼,这个差点就是头名状元的学霸,竟然是这两个教育方法!

第二,下巧功夫。

苏轼发明了八面受敌读书法(苏轼《答王庠书》),其实就是分主题阅读法。比如我们读《西游记》,第一次围绕唐僧专心取经这个主题读;第二次围绕孙悟空斩妖除魔这个主题诵读;第三次围绕猪八戒三心二意这个主题诵读等等,从每一个主题去读的时候,就等于是一本新书。通过这种读法,一本《西游记》可以变成两本、三本、甚至十来本书,所以这种分主题的反复阅读可以将书读通读透。

苏轼本来就天资聪颖,再加上父母的精心调教和自身的勤奋好学,他少年时代写文章就出手不凡。

宋仁宗嘉佑元年三月,二十一岁的苏轼与十八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的带领下前往北宋都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此次科举的主考官、当代文坛宗主欧阳修,读到一份试卷,这篇文章见解独到深刻,文字质朴自然,笔力稳健通达。欧阳修非常喜欢这篇文章,本来决定将它列为第一名,可是转念又一想,这篇文章写的如此之好,作者会不会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呢?若将曾巩列为第一名,自己的行为不是徇私舞弊吗?为了维护考试的公正性,欧阳修决定忍痛割爱,将这篇文章列为第二名。

苏轼,这个差点就是头名状元的学霸,竟然是这两个教育方法!

发榜之后,欧阳修才发现曾巩并不是第二名,他读到的这篇文章根本不是曾巩写的。本来可以稳拿第一的苏轼却获得了第二名,这对苏轼来讲有些委屈,却给后人留下了一段佳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