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會戰開始後國軍為何節節敗退?一觸潰散,逃亡者十分之五六

1941年長沙會戰展開後,9月日軍強渡汨羅江,從22日開始分別對中國第37軍和第26軍展開圍殲。由第4、第3師團圍打第37軍,日軍在飛機掩護下,向該軍主陣地下武昌、獅形山、興隆山猛攻。經3天激戰,第37軍態勢逐漸不利,被迫轉移。同日,第6、第40師團也圍打金井附近的第26軍。中國士兵雖奮起反擊,無奈敵人火力猛,情報準,始終無法逃出被動挨打的境地。

長沙會戰開始後國軍為何節節敗退?一觸潰散,逃亡者十分之五六

戰鬥中

25日夜,日軍一部攻下何家坪、五臺洞,已威逼第26軍司令部。第26軍有全軍覆滅之虞。薛嶽電令蕭之楚,不能平均使用兵力,各個方向都被動防守,要“迅速集結兵力,攻敵一點”,設法向更鼓臺、石灣方向突圍。第26軍經苦戰,方殺出重圍。

薛嶽命第10軍軍長李玉堂增援陷入困境的兩個軍,22日第10軍到達明月山、粟橋、福臨鋪、金井一線,不料立足未穩,即遭敵軍攻擊,雙方展開了激戰。第10軍措手不及,第190師的司令部被圍,突圍時,師長朱嶽重傷,副師長賴侍湘陣亡。全師一片混亂,紛紛向福臨鋪突圍。預備第10師(師長方先覺)也為第3師團所擊潰。

長沙會戰開始後國軍為何節節敗退?一觸潰散,逃亡者十分之五六

李玉堂

到26日,第10軍終因“傷亡過大”,退出戰場。中方的汨羅江防線完全瓦解。面對敵人的猛烈進攻,國民黨軍隊呈渙散之勢,貪生怕死,“不戰而走者,不在少數”。

日軍突入汨羅江南岸後即有部隊“望風披靡,官長全失掌握,士兵四處潰散,紛紛到平江、瀏陽,絡繹不絕,甚至團長亦有隻身後遁者”。而潰散的逃兵普遍軍紀敗壞,欺擾百姓,奸擄燒殺,無惡不作。

薛嶽為此下令各軍、師組織“督戰隊”,專門負責收容逃跑士兵,“如有不服從收容者,就地槍決”。但效果極為有限,收容者僅為逃亡官兵的十分之一,據楊森戰後概算,當時在前線作戰的部隊,“其實作戰未終傷亡者不過十分之一二,潰散逃亡者十分之五六,在戰場作戰者亦不過十分之二三而已”。

長沙會戰開始後國軍為何節節敗退?一觸潰散,逃亡者十分之五六

薛嶽

有的將領視所轄部隊為私產,圖一己之苟安而不顧整個戰局,甚至在戰局極度緊張時期,不肯拼命與友軍協力,反拋棄任務,不通知上級及友軍便率部遁入深山,“將有線、無線通信停止,故意隔絕,致命令無法下達。事後見敵已退去,始出而電詢戰況者,大有人在”。

汨羅江防線的失利意味著長沙北方門戶已洞開,形勢嚴峻。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曾前往衡陽督戰,薛嶽也在24日把戰區司令部從長沙撤往湘潭,並部署在撈刀河一線做最後的抵抗。此時,日軍所在位置正是第9戰區預定與敵決戰的戰場,但由於中方已有數軍喪失了戰鬥力,餘者畏敵如虎,避之惟恐不及,根本無力再與之決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