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不一样的黄药师、郭靖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不一样的黄药师、郭靖

曾读《射雕英雄传》,中有一人,惊才绝世,风姿隽爽,更是离经叛道,狂放不羁,费尽了金庸老先生的笔墨,他正是五绝中的“东邪”黄药师。书中言黄老邪:非汤武而薄周孔,常思慕魏晋士人率性放诞,漠视传统礼教,却最敬重忠臣孝子。由此看来,黄药师为人是以“魏晋风骨”为标准的,那么什么是魏晋风骨呢?

汉末三国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曹操作诗《蒿里行》写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而他本人也参与制造了这哀鸿遍野,惨绝人寰的世界,有人说曹操杀业太重,导致他一手缔造的魏王朝尽是些短命的皇帝,不是没道理。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不一样的黄药师、郭靖

曹操的诗文多有纵横九州,气吞天下的气概,本人行事也是极为霸道, 建安十三年,曹操为丞相,强制辟司马懿为文学掾,以辅佐曹丕。与曹丕乃至曹睿的短命相反,司马懿真是能够隐忍律己,保命延年,先后熬死了曹操、诸葛亮及曹氏、夏侯氏宗族,拨开了三国诡谲的风云。司马氏自诩礼教传家,却以比曹家更为黑暗深险的手段把持着魏国朝政,至司马昭当权,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于是,整个天下陷入了一种颓靡之气,而也有一部分名士在以自己的方式对抗着这昏暗的朝堂与乱世,从这阵低潮中涌出一股清流,他们以玄学为思想,以遁世为实践,以归去来兮为志向,以放浪形骸为本色。著名的“竹林七贤”中就有孤高如鹤的嵇康,有爱憎分明的阮籍,至东晋南北朝时,又有“天下才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的谢灵运,和“不为五斗米折腰,事乡里小人邪”的陶渊明。

这些人最为后人感叹的还不是他们文学上的成就,而是他们身上的一种气质,抚琴饮酒,长啸当歌,蔑视礼法,率性而为,乐在其中却又超然物外,在精神上有一种洁癖。比如嵇康就因怒怼司马氏,写下了千古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而被迫害,临终前以一曲《广陵散》作为旷世绝响,后世引为传奇。但是,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这种精神洁癖的缝隙中也充斥着一种消极避世的颓废之风,让他们又未必真的能做到洒脱超然。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不一样的黄药师、郭靖

这里要说的却是王导与周顗的故事。

王导出身于琅琊大族王家,与谢安并称“王谢”,是晋朝社会名流,更是掌权当道者。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曾作《乌衣巷》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话说王导的族兄弟王敦执掌兵权,有凌驾皇帝的势头,受到晋元帝司马睿猜忌,于是王敦赫然从荆州起兵直攻京城,欲以“清君侧”为名铲除刘隗、刁协等异己,控制皇帝。王敦此等行径已经罪同谋反,是灭族的大罪,自然祸及王导一家。为保一家老小,王导进宫请罪,表示与王敦划清界限,渴望得到皇帝的宽宥。

而就在这时,朝中素有名望,同时与王导也颇有交情的周顗周伯仁也进宫面圣,周顗平日以孤高潇洒,嗜酒放浪闻名。王导向周顗求援,希望他能在皇帝面前为自己求情,周顗偏偏傲娇,一翻白眼,装出一副冷漠无情来,让王导心中更加绝望。

然而,晋元帝司马睿竟然赦免了王导一家,还加以重用,这令王导感到意外。捡回一条命的王导却对周顗的无情无义表示出了怨恨,但他并不知道,正是周顗暗中为他求情,才让司马睿赦免了王导一家。阴差阳错的一场误会,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不一样的黄药师、郭靖

后来,王敦毕竟仗着自己兵势强大,控制了皇帝与朝廷。在审问被俘的周顗时,王敦还是很介意这个周伯仁的名望,未敢轻率杀他。于是,王敦找王导商议对周顗是杀是留,王导因对周顗之前的冷漠而怀恨,心想“你不曾为我说情,我又何必为你出头”?因而三缄其口。最终因为他的沉默,周顗被王敦杀害。原本的一对好友,因为闹别扭,酿成了这样的悲剧。

后来王导在收集周顗的遗物时,才知道周顗确实曾为他辩白,并专门写过奏章维护他和他的家人,只是不肯在人前表露而已,对于王导后来的沉默,周顗也并未作出任何表态,只是将生死一笑置之。想到自己不负责任的沉默,王导有一股强烈的负罪感涌上心头,于是有了那句悔恨的名言,“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幽冥之下,负此良友……”从此,王导也因为这一番负罪感而深受折磨,郁郁而终。

王导与周顗的关系原本亲密,彼此还算欣赏对方,不然周顗也不会费心帮助王导,他二人还并不像嵇康与山涛纯粹是因为政见不和,不得不分道扬镳。都道交友贵在交心,但其实这世上并没有那么多的心有灵犀,人的感情,人的爱与善意还是需要表达出来的,尤其是正能量的感情,一个小小的误会,很容易酿成终身的遗憾。魏晋名士多把“不解释”“不同流”“不顺从”作为标榜个性的一种风尚,焉知不是对自己,对身边人的一种间接伤害呢?

话题又回到了黄药师身上,他也是以性格乖僻著称,做事不讲情理,爱迁怒于旁人。作为一代宗师,他文武全才,聪明绝顶,但作为一个正常的,应该具备感情的人,他表现的矮小甚至残缺,可谓智商能爆表,情商不及格。对于结发妻子,他极尽宠爱,最终却任凭她在临盆的状况下为自己默写《九阴真经》;对于女儿黄蓉,他没有尽到一个好父亲的责任,在其幼时不施以引导,却在她出落长成后实行专治;对于陈玄风、梅超风二徒,他的冷酷又逼得二人反叛师门,更使得其他弟子被连累得成为残疾之身,最终当梅超风倒在他怀中时,他又有没有“我不杀超风,超风却因我而死,幽冥之下,负此爱徒”的感叹呢?

因为郭靖这个“假想敌”,黄药师曾迁怒于江南七怪,曾放言杀尽七人满门,但真当五怪横死于自己家中时,真相却是他被杨康这种小人嫁祸利用,也实在是可笑可悲。少时读金庸小说,对于黄药师的才华与性情无比羡慕乃至崇拜,历经人情世故后才觉得他的为人处世风格实在不可取——愤世嫉俗,于事无补,沟通布施,才能广种福田。不过黄药师也有一次所作所为让我刮目相看,就是他生生受了江南七怪老大柯镇恶吐痰的羞辱,竟没有发作!也许,出人意料才是黄老邪本色,也许他认可柯镇恶的正直,也许他认可江南七怪是忠臣孝子,也许他心中隐隐觉得“我不杀五怪,五怪因我而死”,受此一唾,权当凭吊忠良吧……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不一样的黄药师、郭靖

黄药师的过往失去了太多,黄药师的前程又是一路迷茫,这是性格决定的命运。相似的还有南帝段智兴,他的困局也源于自己热衷于名利,而忽略了与身边之人最起码的感情沟通,其实他明明没有做出对不起旁人的事,相反他自己明明是受害者。即便是普通人家的男人,被送一顶头盔也不光彩,更何况他贵为帝王之尊呢?但是,不知是出于什么心理,当年段王爷没有追究刘瑛姑与周伯通的私情,但却又在所有当事人心中种下了一颗恶的种子,这种不合理、不正常的处理方式也导致了后来更深的裂痕——瑛姑与周伯通的孩子被裘千仞重伤,一个可怜母亲的求救换来的是冷漠无情,可段智兴的见死不救到底是对是错呢?作为读者,我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评判,但段智兴自己却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因为这份同理心与负罪感,他舍去了皇位,出家为僧,成为一灯和尚。

“我不杀此婴,此婴却因我而死……”又是一个本不该发生的悲剧。

再看郭靖,他也曾陷入“蓉儿因我而死”“娘亲因我而死”“一众黎民因我而死”的痛苦困局,但因为他的天性,因为他对身边人总是抱有善意与良知,他虽然讷于沟通,却比任何人都渴望沟通,渴望给予,所以最后他能走出困局,完成自我救赎,终成为一代大侠。

我们应该尽量以善意去揣度别人,却无法要求别人以同样的善意对待自己。许多人自命清高,却又埋怨世人不理解自己,可既然怀揣善念,多表达出来,传递这份正能量不好吗?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不一样的黄药师、郭靖

魏晋风骨在历史文明中是一抹异彩,但一些魏晋士人本身却并未真正得到解脱。王导、黄药师、段智兴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不是大多数人愿意看到的。所以,作为自身来讲,常怀进取之志,修炼勇猛之心,心藏大爱之念,在人际关系中敢于向前迈一步,经营大的格局,才是我辈真正要达到的境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