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印象 作者 馬建國

賈平凹印象

作者 馬建國

賈平凹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僅長篇小說就出版了16本,也有人說是十七本,單從這點說賈平凹這人是了不起的。

賈平凹印象 作者 馬建國

因為賈平凹是名家,於是凡是沾了賈平凹三個字的文章便有蹭熱度的嫌疑,但我何嘗不是自帶溫度呢?呵呵,此乃玩笑,但我想既然像我這樣名不經轉的人都在讀賈平凹先生的文章,那些高素質的人自然也在讀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哈哈。

賈平凹印象 作者 馬建國

本文作者和賈平凹先生及銅川作家吳銅運(左一)、郭丁曉(右二) 李芳琴 一起合影

但說歸說,想歸想,只是一直沒有動筆,還是有些忌憚,一直到今年初參加“故土情·耀瓷魂”著名作家、藝術家黃堡採風活動,第一次見到賈平凹先生,便再次萌發這個衝動。

賈平凹印象 作者 馬建國

賈平凹印象 作者 馬建國

賈平凹印象 作者 馬建國

看了《浮躁》便開始留意賈平凹的新作,買了《廢都》,看了《懷念狼》,《懷念狼》是我還是很喜歡的,曾經狼群肆虐的地方,有一天狼竟成了保護動物,不能不讓人們對身邊長久以來發生的一些事產生聯想。看《廢都》的時候,便對作品中的閒散文人作家莊之蝶感到不快,裡面的除了描寫還有框框里加了許多的省略多少字,彷彿看到了新時代《金瓶梅》,中國文人怎麼是這樣,但反對是反對,並沒有厭惡,直到看到後來的《高老莊》作品中的子路。在文人圈子裡,有這樣的話,文如其人,如果這話準確的話,便是我厭惡賈平凹的開始了。沒多久,在網上看到一張圖片,賈平凹參加一個學校的學生演出活動的照片,天空下著大雨,一群孩子凍瑟瑟在雨中表演,賈平凹和一些不知什麼人坐在打著雨傘的長條凳上,面無表情的看著雨中的孩子,於是對賈平凹的厭惡之心再次加重,不再關注他的長篇小說,偶爾看一下賈平凹的散文,體會下市井民生。說實話賈平凹的散文還是不錯的,在我看來比他的小說寫得好,但是散文寫的再好也比不過長篇小說賣錢。作家是個苦差事,我雖不是作家,業餘時間碼碼文字,寫點豆腐塊,也算費盡心機,再後來《秦腔》出版,也無興致去買,《古爐》看了一半,沒再看下去,當時買《古爐》也是衝著這本書是賈平凹在銅川陳爐採風完成的,但看了《古爐》,除了熟悉的陳爐大缸,便找不到陳爐的影子了,彷彿回到另一個商州,再回頭看《秦腔》,看《白夜》,發現,賈平凹的作品已經陷入一種套路,人物性格故事類型基本相同、只是故事發生的地點變了,但這並不影響別人買他的書,因為總有人第一次看到,或者說就喜歡他的那個人物時間結構,畢竟中國這麼大,一定的粉絲群還是有的。

賈平凹印象 作者 馬建國

本文作者和和谷先生在藥王山

和谷先生是銅川籍的大作家,他的報告文學《市長張鐵民》發表在1985年第9至10期的《延河》雜誌,獲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1985年至1986年)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和谷先生的報告文學從人入手,將生活中的人和事在樸素的語言中,娓娓道來,給人一種真實的共鳴,通過人和事的相互交融帶給我們一種心靈的震撼,和他的散文一樣,流露出一種真情,一種對黃土地的熱愛,聽和谷老師講話,樸素而帶真情,如鄰家哥哥一般,正如我在一篇文章寫道的那樣,見到和谷老師便有一種親切,但又感到拘謹,一旦話匣子打開,那種拘謹便蕩然無存,聊故土,聊和谷老師在路邊發現的一塊鄉約碑,聊孟姜女,聊銅川,聊故土,聊不敢使力,怕扭了腰之類的家長裡短話題。 和谷老師和賈平凹是同學。於是便從和谷老師那裡聽到了許多關於賈平凹的事情,也多賈平凹有了更多的瞭解,80年代賈平凹來銅川,在銅川賓館他用手摸了摸到邊的葉子,便說,看一個城市是不是有汙染,不用做別的,看一看路邊的葉子就行了,樹葉上的灰是騙不了人的,說起他們作家一行去黃陵採風,賈平凹說大家看完每個人寫一篇關於黃陵柏樹的文章,許多人的文章只是對柏樹通體做了描述,唯有賈平凹寫得十分詳盡,包括柏樹的枝杈,活靈活現,從城市的樹葉到黃陵的柏樹,可以看出賈平凹對事物的細緻觀察,這點從它的散文中更能表現得淋淋盡致,聽和谷老師說,賈平凹不管走到哪裡口袋裡都會裝著一個小本,隨時隨地記錄一些所見所聞,這點我想大多數人是做不到的,所以大多數人成不了著名作家,而賈平凹做到了,這就是細緻的觀察和長期積累的結果,才有那麼多寫不完的故事。我想大多數人是沒有這個習慣的,如果把這些記錄下來,在寫的時候怎麼會沒有素材。

賈平凹印象 作者 馬建國

賈平凹印象 作者 馬建國

賈平凹印象 作者 馬建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