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印象 作者 马建国

贾平凹印象

作者 马建国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仅长篇小说就出版了16本,也有人说是十七本,单从这点说贾平凹这人是了不起的。

贾平凹印象 作者 马建国

因为贾平凹是名家,于是凡是沾了贾平凹三个字的文章便有蹭热度的嫌疑,但我何尝不是自带温度呢?呵呵,此乃玩笑,但我想既然像我这样名不经转的人都在读贾平凹先生的文章,那些高素质的人自然也在读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哈哈。

贾平凹印象 作者 马建国

本文作者和贾平凹先生及铜川作家吴铜运(左一)、郭丁晓(右二) 李芳琴 一起合影

但说归说,想归想,只是一直没有动笔,还是有些忌惮,一直到今年初参加“故土情·耀瓷魂”著名作家、艺术家黄堡采风活动,第一次见到贾平凹先生,便再次萌发这个冲动。

贾平凹印象 作者 马建国

贾平凹印象 作者 马建国

贾平凹印象 作者 马建国

看了《浮躁》便开始留意贾平凹的新作,买了《废都》,看了《怀念狼》,《怀念狼》是我还是很喜欢的,曾经狼群肆虐的地方,有一天狼竟成了保护动物,不能不让人们对身边长久以来发生的一些事产生联想。看《废都》的时候,便对作品中的闲散文人作家庄之蝶感到不快,里面的除了描写还有框框里加了许多的省略多少字,仿佛看到了新时代《金瓶梅》,中国文人怎么是这样,但反对是反对,并没有厌恶,直到看到后来的《高老庄》作品中的子路。在文人圈子里,有这样的话,文如其人,如果这话准确的话,便是我厌恶贾平凹的开始了。没多久,在网上看到一张图片,贾平凹参加一个学校的学生演出活动的照片,天空下着大雨,一群孩子冻瑟瑟在雨中表演,贾平凹和一些不知什么人坐在打着雨伞的长条凳上,面无表情的看着雨中的孩子,于是对贾平凹的厌恶之心再次加重,不再关注他的长篇小说,偶尔看一下贾平凹的散文,体会下市井民生。说实话贾平凹的散文还是不错的,在我看来比他的小说写得好,但是散文写的再好也比不过长篇小说卖钱。作家是个苦差事,我虽不是作家,业余时间码码文字,写点豆腐块,也算费尽心机,再后来《秦腔》出版,也无兴致去买,《古炉》看了一半,没再看下去,当时买《古炉》也是冲着这本书是贾平凹在铜川陈炉采风完成的,但看了《古炉》,除了熟悉的陈炉大缸,便找不到陈炉的影子了,仿佛回到另一个商州,再回头看《秦腔》,看《白夜》,发现,贾平凹的作品已经陷入一种套路,人物性格故事类型基本相同、只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变了,但这并不影响别人买他的书,因为总有人第一次看到,或者说就喜欢他的那个人物时间结构,毕竟中国这么大,一定的粉丝群还是有的。

贾平凹印象 作者 马建国

本文作者和和谷先生在药王山

和谷先生是铜川籍的大作家,他的报告文学《市长张铁民》发表在1985年第9至10期的《延河》杂志,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1985年至1986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和谷先生的报告文学从人入手,将生活中的人和事在朴素的语言中,娓娓道来,给人一种真实的共鸣,通过人和事的相互交融带给我们一种心灵的震撼,和他的散文一样,流露出一种真情,一种对黄土地的热爱,听和谷老师讲话,朴素而带真情,如邻家哥哥一般,正如我在一篇文章写道的那样,见到和谷老师便有一种亲切,但又感到拘谨,一旦话匣子打开,那种拘谨便荡然无存,聊故土,聊和谷老师在路边发现的一块乡约碑,聊孟姜女,聊铜川,聊故土,聊不敢使力,怕扭了腰之类的家长里短话题。 和谷老师和贾平凹是同学。于是便从和谷老师那里听到了许多关于贾平凹的事情,也多贾平凹有了更多的了解,80年代贾平凹来铜川,在铜川宾馆他用手摸了摸到边的叶子,便说,看一个城市是不是有污染,不用做别的,看一看路边的叶子就行了,树叶上的灰是骗不了人的,说起他们作家一行去黄陵采风,贾平凹说大家看完每个人写一篇关于黄陵柏树的文章,许多人的文章只是对柏树通体做了描述,唯有贾平凹写得十分详尽,包括柏树的枝杈,活灵活现,从城市的树叶到黄陵的柏树,可以看出贾平凹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这点从它的散文中更能表现得淋淋尽致,听和谷老师说,贾平凹不管走到哪里口袋里都会装着一个小本,随时随地记录一些所见所闻,这点我想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所以大多数人成不了著名作家,而贾平凹做到了,这就是细致的观察和长期积累的结果,才有那么多写不完的故事。我想大多数人是没有这个习惯的,如果把这些记录下来,在写的时候怎么会没有素材。

贾平凹印象 作者 马建国

贾平凹印象 作者 马建国

贾平凹印象 作者 马建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