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传统戏曲项目:铜山丁丁腔(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在清代, 由于黄河及大运河从徐州改道,徐州北的利国驿成为大运河流入微山湖的停靠码头,所以微山湖一段的厉湾、寄堡一带,经常停泊着南方运粮的船只及停有保卫运粮船安全的砲划子船,船上的南方人、北方人会演唱很多小调,天长日久,岸上的农民学会了那些腔调,越是到太平丰收的年景,唱的人也就越多。开始由一个人哼着玩,后发展到两人对唱,有时很多会唱的农民便自发地在一·块儿唱和。那时,人们把它称为“太平歌”。农民逢年过节赶庙会边唱着“太平歌”,因为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琴声“叮叮咚咚”清脆悦耳,故称“丁丁腔”。刚开始演的都是对子戏,没有职业艺人,更无师徒关系,艺人们虽然不是把演戏作为谋生手段,每到逢年过节时却常被附近村庄请去演唱,这样“丁丁腔”就逐渐流传开了。

徐州传统戏曲项目:铜山丁丁腔(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由于南北大运河往来船只甚多,各种文化交汇,艺人们常到码头上演出,丁丁腔吸收了京剧、花鼓及扬州、苏州等地的音乐和曲调上的优点,使得该剧种在声腔曲调的风格上不但有北方戏曲的刚健挺拔的特色,而且也具备了南方戏曲清婉抒情的格调。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丁丁腔正戏之前都用“十二月”的曲调来演唱“正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喜洋洋,南方出了革命党,过江消灭孙传芳!”等类似这样内容的小节目。由于这个地区靠近微山湖,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游击队与日寇进行拉锯战的地方,所以在更多的农民的口中却不断地哼着“十二月”“小郎调”“五更调”等,像用“十二月”小调唱: “游击队真不穰,日本一见逃得慌,咱们紧紧追上去,消灭日本野心狼,缴来洋枪和洋炮,保卫咱们好家乡!”

徐州传统戏曲项目:铜山丁丁腔(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新中国成立初期,“丁丁腔”在省内多次汇报演出,受到省戏剧界、音乐界专家、学者及广大观众的一致赞扬。后来在徐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徐州戏校招收五十多名丁丁腔学员,聘请利国镇丁丁腔艺人授课,使丁丁腔得到有效传承。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丁丁腔的唱腔,在早期以“八句腔”为主,后来从”八句腔“中抽出乐句再组合,所以又产生了平韵、阳韵等。后来吸收了京剧的一些曲调,丰富了“对口煞板"。 之后, 又吸收了若干民间小调, 如:[小郎调]、[十二月]、[五更调]、[十杯酒]等,这些小调有的欢快轻松,有的高亢嘹亮,跟方言结合得也很紧密,叙述性特别强。现在的丁丁腔共有八句腔,平韵、阳韵、花韵、发腔、对口、对口煞板、平韵垛板、五字韵垛板、扫腔、腰锣钗等18个主要声腔。其中平调、腰锣钗等有男女唱腔之异。因为丁丁腔无女演员,演花旦的男演员是用“假嗓子”来唱的,如一曲调开始用男音,不一会就能转到高八度或十五度的女音,艺人们称此为“老转少”。其一般规律是在一个字音的尾音上唱到该调十一度音时转。到要换气时,也就是唱到休止符的后半拍时再用本嗓子唱(见八句腔中的第三句腔),女的学唱就不再需要“老转少”了。

徐州传统戏曲项目:铜山丁丁腔(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丁丁腔唱词的词格是多种多样的,有十字句、五字句,但基本上是七字句。传统剧目主要有《降香》《送茶》《站花墙》《下山》《劝嫁》等;近现代剧目主要有《土地还家》《一家光荣送参军》《新结婚》《挑福》等。

“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是铜山丁丁腔的艺术特色,曲调变化较多,但关键是哼哼,即在实字唱前或唱完后,加入“哼”、“嗨”或“哎哎哎哼嗨”等虚字来美化腔调。铜山丁丁腔的唱词较注意押韵,韵脚的选择是为了美化声腔,词格的选择是为了强化节奏。韵脚变化愈多时,节奏愈显得紧张,则表达的感情也就愈强烈。

徐州传统戏曲项目:铜山丁丁腔(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徐州传统戏曲项目:铜山丁丁腔(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徐州传统戏曲项目:铜山丁丁腔(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徐州传统戏曲项目:铜山丁丁腔(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徐州传统戏曲项目:铜山丁丁腔(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主要价值

铜山丁丁腔素以“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著称,其声腔幽雅动听,别具特色,它结合了其他剧种的许多优点,创造了自己特色的艺术,与徐州的说唱艺术结合紧密,在交流演出过程中,又受梆子、花鼓戏等戏曲影响,增加了唢呐、笙等民族乐器伴奏,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发展了以叙事为主体的戏曲本色,使铜山丁丁腔整体效果更加优美。

徐州传统戏曲项目:铜山丁丁腔(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徐州传统戏曲项目:铜山丁丁腔(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文/图 徐州非遗保护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