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瞳资本刘靖龙:互联网医疗水深坑多,新技术嫁接要解决本身问题

仙瞳资本刘靖龙:互联网医疗水深坑多,新技术嫁接要解决本身问题

《健康时代:技术革新、跨界融合、资本竞逐》圆桌对话

港交所改革后,投资人如果在医疗健康中把握机会?生物医药投资现在是否过热?

汤大杰:

我们投了生物医药,特别是创新药,因为外部环境,变成去年今年我们才开始投,实际上我是四五年前在深创投就开始投这方面。

为什么关注生物医药,特别是创新药?实际上很简单,在互联网跟物联网领域,中国的头部企业已经接近美国的头部企业,价值差不多的。但是生物医药企业,目前最牛的是谁?恒瑞医药,第一个一千亿花了16年,第二个一千亿花了2年,6月8日,到了第三个亿,花了7个月。但是恒瑞医药的市值在中国也就3000亿人民币。美国市值最高的谁?强生,我查了一下强生6月5日的市值3326亿美金,折成人民币2.12万亿人民币。强生是恒瑞医药市值的7倍,强生的市值差不多是二级市场医药类企业市值的总和。在这个领域里面,实际上中国的头部企业相比美国的头部企业还有七八倍的增长空间,机会确实存在。

第二个大健康领域,我可以告诉大家,过去15年,全世界卖得最好的领域,前10名里面,有8个是生物医药,一个药,可以成就很大市值的公司。在当下的情况下,大家关注大健康产业,关注生物医药,关注创新药,实际上我不太喜欢用风口这个词,但是确实是大家应该要关注的价值点所在。

而且我个人是做二级市场的,我从二级市场的研究员开始做,我自己体会是存在着滞后效应。二级市场的价值我不认为是提前体现产业的价值,实际上存在着滞后效应,实际上目前的一级市场股权投资的生物药投资存在价值洼地,这是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既然这个东西很好,那到哪里去找标的。我个人的体会是,在这之前,生物药中国市场有没有标的。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2016年全球生物药的整体销售是6000亿美金,中国企业的贡献仅仅是5亿美金而已,我想这个5亿美金不是哪个公司生产的产品销售的结果,肯定是若干个专利转让价值而已。也就是到目前为止,几乎中国市场上,中国企业对生物药的贡献几乎为零。

第三个观点,国内找不到,到哪里去找?实际上这个产业的发展,我个人认为它是有三大影响要素带来的。第一个是政策环境,目前政策变化是最大的。近两三年来,大家如果关注这个行业,药监局很多改革、出文的速度接近于证监会了。第二个国际化,加入了国际的一些组织,数据上国内外互相的认可。第三就是一些准入制度的改善,更有利于创新,这个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才的储备到了爆发的临界点。目前这个行业的人才储备,我个人认为要得益于十年前的金融危机。也就是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府减少了很多基础设施的研究,当时大量的生物医药的人才在北美地区回到国内来。咱们都知道“千人计划”,总共有12批,6000人,其中三分之一是生物医药的人才。而且他们是带着国外的很多成果回来之后,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具备了我们自己的研发能力。

确实从近五六年以来,大家讲现在生物医药的投资过热,但是投资所谓的过热都是在追一些成熟项目,真正关注生物医药早期研发投资的资本,还是非常少的。所以因为这几个环境的变化,使目前国内生物医药研发的企业价值,某种程度上开始有选择的余地。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的套路就是说,一个是早期的这些科技家回来在国内创业的项目,我们跟踪。第二个我们接触之前已经投资的,让更多的项目落地到深圳,借助于深圳对早期项目的资助,相当于天使投资来投,投完以后我们再跟上。这几年依托于我们合作伙伴,所以我们投了一些项目,现在慢慢在自己的孵化平台上,又有资源给它整合配套,所以整个成长还比较顺利一些。但是我也注意到,现在市场上大部分的钱还是在追成熟项目,但生物医药投资真正它的价值还是在专业化的眼光,寻求早期的研发项目。

仙瞳资本刘靖龙:互联网医疗水深坑多,新技术嫁接要解决本身问题

李娟

李娟:

香港关于IPO新政的三点变化,其中生物医药这块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新政,对我们生物医药整个产业链会产生非常深远的、长远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美国的生物医药和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最后的研发,到上市前这一段,我拿到临床批文,到最后这个药上市,它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过去确实这个资本市场,没有按照我们生物医药产业的规律来配置这个资源,其实导致我们在新药研发这个上面,资金是严重不足的。如果说投资是否过热的话,我觉得在这段是严重不足的。

所以我们在新药这个上面始终没有什么太大的突破。这一次港交所的改革,我觉得最大的意义就在这个地方,它完全颠覆了过去的IPO,主要是国内我已经解决这个问题的资源配置机制,这样将来我们会有大量的新药不会因为资金的问题而受到掣肘,我觉得这是一个意义非常大的事情。这段问题解决了以后,实际上整个产业链它是打通了,如果说这个环节打通了以后,将来不断有很多的知识产权的药企,它自己又进一步拓展,对小企业研发新药的需求也会拉动,所以它对整个行业是非常好的带动。

你说是不是投资过热,我觉得该投的地方其实投资是远远不够的,我觉得这次新政让我们的投资应该来说是更合理,让金融资产和我们这个行业的需求更匹配。

刘靖龙:

生物医药创投在美国被称为另外一种创投,创投有两种,一种是创投,一种是生物医药创投。这个行业的属性决定了这一点。

2014年在纳斯达克上了260多家企业,其中有100家是生物医药,生物技术,所以说它是另类的创投。美国有这样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资本安排,中国没有。好在香港港股的新规,把这个市场给打通了,产业资金和前端到后端都打通了,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港股的新规对我们做生物医药创投这些企业来说是一个春天,现在我们可以说是VC/PE机构,除了纳斯达克之外,我们还有一个IPO市场,就是对生物医药创投来说,对资金的流动性有发展,是非常好的事情。

仙瞳资本刘靖龙:互联网医疗水深坑多,新技术嫁接要解决本身问题

曾小军

曾小军:

刚才几位都把宏观讲得差不多了,我讲一下微观的。最近独角兽这个词很火爆,我不管香港的新政怎么样,我也不管这个行业是泡沫太多还是属于疲软。实际上核心如果借助独角兽这个词来讲,就是要找到独角兽。我觉得独角兽把它拆成三个字,第一个是独,独家的独,独特。作为一个企业,你最终在成长、成熟以及长期的并购过程当中,你必须要有差异化的优势,没有独,企业不可能长期的生存。

第二个角,很尖的,很硬。你这个差异化的优势是否是你自有的,是否只有花时间、花努力才能换回来的,是否是你不愿意卖,别人永远买不到,这是很核心的东西。如果这个东西你能干,别人也能干,别人只要出价稍微高一点点,一大堆人也能干。所以你要具有核心竞争力,就是唯一性。

第三个是兽,简单来说,兽就是兽性,会就几个特点。第一,它会很敏锐,它看到一些猎物,会本能扑上去,第二个它很执著。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作为一个企业来讲,这个企业的团队,它要有激情,要有情怀,不能简单为了利益而去做一些事情。如果只是为了利益去做一些事情,在一个企业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它内心的动力是不够的。所以从我个人来讲,无论是做哪个行业的投资,你就是要去找到独角兽。

我们从2012年开始,聚焦在整个医疗体系里面,就是在寻找及打造平台型的企业,协助企业成长。所谓的平台型的企业,如果它已经是平台型的企业,它已经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它就是头部企业了。但是在医疗健康领域里面有很多细分领域,它可能没有形成头部型企业,还有很多竞争的潜力在里面,这个时候你要去判断,谁能跑得出来,你要围绕着这个去做。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为什么是协助企业成长,投资实际上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做产业有产业的套路,产业就是把你的独角兽在兽的基础上把独和角做实,这中间会有结合点,你要找到结合点,如果你找不到相互跨界,未来会有一定的问题。

仙瞳资本刘靖龙:互联网医疗水深坑多,新技术嫁接要解决本身问题

刘建云

刘建云:

从我们自己投的30多家医疗健康类企业的感受来说,有这么几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时间的搭配必须要做好准备。国内如果是5+2的周期,做医疗的早期项目,我觉得那就是扯,点缀可以,大规模根本退不出。实际上8+2,标准的可以做一部分早期项目,这是我们一个观点。

第二点,对于退出来看,因为我是VC,并购退出的优势应该讲是非常压倒性的,IPO我看很悬。你说这样长周期下,你要做VC,我觉得不靠谱,所以我觉得并购退出对医疗的领域应该很重要。如果没有并购退出的安排,医疗健康这个领域的投资我根本就不敢做。

第三点感受比较深的,最简单的材料和医疗结合,互联网要结合,我们发现由于周期长,带来的不确定性特别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投资里面,我们认为团队必须是非常坚强。不确定性超过一半的行业,我们有一个感觉就是,你能碰到的所有的坑它一定会碰到,你能碰到所有的风险它一定会以加倍的方式给你。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我们去假设的技术,假设的模式都有可能会变化,但是团队,如果这个领导人他是比较坚强的,这样的企业度过风险走向成功的概率要大很多。所以对我们来讲,我们对这个行业的投资,对技术我们会慢慢弱化,但是这个团队如果强的话,它自己能有发现机会的能力和自我试错的能力。

如何看待医疗健康行业和新技术结合的潜力,到底有多少是泡沫?

曾小军:

所以你只能在某些细分领域里面,拿到比较新鲜、比较专业的医疗级别的数据,你把这些数据不断地打磨,提升康复的效率,我觉得这种项目可能会有不少。但这里面要去判断,哪些医疗细分领域里面,对这一块的需求是极其强烈的,这个里面可能会有一些优势。

我只能说,如果我们再去做投资,第一个未来的框架,我觉得大概是这种框架。但是从现在这种框架,会怎么演变到那种框架,我们现在还在做路径的判断。第二个你做任何的事情,一定要脚踏实地地解决提升医疗的诊断、医疗以及康复的效果,这是我个人的判断。

仙瞳资本刘靖龙:互联网医疗水深坑多,新技术嫁接要解决本身问题

刘靖龙

刘靖龙:

从生物医药切换到新技术、互联网、AI人工智能,其实这两个领域是逻辑比较一样的领域,它投资同样也是这样。很多机构对生物医药这个领域都有深深的敬畏之心,怎么样进行后端的资本操作,其实还是很有难度的。

互联网医疗包括医学人工智能,这些话题可能对大家来说更轻松一点,但是水更深,坑更多。这种坑大家可以唱着歌,愉快地掉进去的坑。新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智能技术在医疗的嫁接,应该要解决医疗本身的核心问题。比如说医学人工智能,那么机器人用来干嘛,就是用来做人所不能做的,做没人做的事情,要解决这个核心的诉求。

数据要注意数据获取的成本。我们精准医疗为什么没有大面积地去惠众,是因为医疗成本太高,它受惠的地方只是在一些非常明显的领域,包括孕前筛查。数据同样要讲究它的穿透性,在浅层数据完善病人的家庭住址、病例这些,病例比如他的门诊、住院、临床、康复、术后等等,这个数据有没有窜起来,只停留在浅层数据的平台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李娟:

技术发展之快应该是超出我们所有人的意料,在它自身的数据上发展,它一定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应用。医疗健康行业,我们都知道是一个永远的朝阳行业,是一个巨大的需求的行业。在我们国家,随着消费升级,随着人们寿命不断的增长,其实这个需求是越来越大的,加之我们过去的水平也低,所以这是一个必然的。现在的技术大家知道比较多的人工智能,包括大数据,像大数据里基因检测、精准医疗,其实已经有非常多的数据并没有得到充分应用。我觉得大数据的每一个应用,每一个突破,不说新的增量数据对这个行业的贡献,就是存量数据的有效的应用,都对行业会带来非常大的促进。

当然我们做投资和我们做企业来说,如果在微观上,实际上没有宏观那么容易去把握,那么容易去判断,因为你要拿真金白银来投资。作为投资人来说,我要能够保证我的这笔投资增值,而且还要流动性,我觉得投资和做企业是一样的投资,你也是要投入各种资源,在你自己能够支持的这段时间内,你能不能够保证它的增值,能不能保证你的企业有足够的血液。所以这种判断,你一定要结合你自己的行业,你自己细分的产品,在你自己支撑的时间内,在我们资金的有效期内,你的技术要好的同时,能不能把这个变成产品,产品能不能变成商品,你变成样品还是活不下去的。你要变成大家都很感兴趣的商品,我想退出,一定有人来接手。这个微观上的判断,什么时候是你的切入点,你投入的各种资源具不具备,这个都是要判断的。但是你万事俱备,如果你不努力肯定是不行的,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投资。100%的努力都不够,一定要120%的努力我们才能够取得成功。

仙瞳资本刘靖龙:互联网医疗水深坑多,新技术嫁接要解决本身问题

汤大杰

汤大杰:

上个礼拜有个小伙子来找我,他说汤总你来投我的,做医疗领域的机器,目标培养中国神医。后来我说你团队给我看一下,全部是做AI的。第二个我问他数据从哪里来,他说我花钱买。我后来说你这个项目至少我不会投,我认为至少新的技术,新的一个手段应用,它是跟一个预定的场景结合在一起。所谓的结合,你是有能力来整合这个场景或者行业的资源。你要有能力来整合资源,首先你要是行业专家,所以这个就是导致我们以前做O2O的大量死掉了,根本不懂得行业,也不想去认知产业。如果在这样的技术应用是空中楼阁了。

第二个,刚才大家也谈到数据,我的理解大数据以及大数据的应用这个行业,可能比我们想像的难度要大很多。我理解大数据,它上升到战略资源这个层级的话,可能就真是国有资产的。因此数据的使用和挖掘,实际上可能比我们想像要复杂很多。

再一个局部的数据共享是可行的。假如让我来判断这类项目,一个是我们先搞清楚为什么要让工具、手段和技术跟医疗结合,目的是什么?我觉得目的要很简单,就是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果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又有能力整合产业资源的这类项目,可能是我们作为AI或者新的技术,在医疗领域是否有投资价值的判断标准和选择的尺度。

仙瞳资本刘靖龙:互联网医疗水深坑多,新技术嫁接要解决本身问题

蒋晓冬

蒋晓冬:

我个人非常坚信信息技术在医疗健康行业,未来20年会产生很大的变化,最后取得巨大的作用。今天问题就如曾总刚才所说,未来很美好,但路径不清晰。我们目前画了一个空中楼阁,这是我们终极目标,但是这个终极目标和今天的世界看起来差别很大,怎么从今天的状态走到那个状态,这个是不清晰的。其实你看过去几十年很多行业的发展或变革过程中,都是不清晰的,10年回过头来看原来是这样的。

但正因为路径不明,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需要非常的谨慎。比如说人工智能,这个口号现在喊得非常响亮,我十几年做的就是人工智能,今天所谓喊的人工智能代表很多种不同的东西,其中绝大部分就是一个算法,它叫人工智能,其实就是一个算法。然后还有一小部分是真正我们意义上机器学习,神经元网络。还有更小的一部分,这部分几乎在医疗还没有应用,深度学习,这是三个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它在医疗不同的场景,不同的用户上完全不同的东西。

现在大家处于风口来了,不管是乌鸦飞起来,不管是什么飞起来,好像拿着这个标签我就可以去融资,把那个东西变成一个很美丽的神话故事,这跟神医和神药一样的不靠谱。所以在这个里面,第一,我觉得最重要的两点去鉴别这个东西,第一点要有人买单,不是你自己觉得好就可以,一定要有人买单。第二个回到互联网移动医疗,不管有没有互联网,或者互联网在里面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医疗本质解决的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医疗的核心问题就是三个,品质、成本和可及性。这三个如果能用上去,能让这三个里面任何一个有数量级的改变。如果看不到,只有10%的改变,20%改变,那这个商业模式就是伪命题。

所以不管打什么标签,患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医生需要解决的问题,研发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所以我觉得重要的不是在于线上还是线下,是数字还是实体,你到底用什么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到底有没有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人家愿意买单的,这是最基本的试金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