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生氣,做家長的有什麼好辦法嗎?

真心育兒寶媽

一般來說,孩子老生氣,就是遇到一些挫折之後,不知道應該怎樣去處理激烈的情緒,因此採用生氣這種看似“有力”的方式來應對。有的家長往往會因為孩子生氣時候的一些表現,例如哭鬧、扔東西、打人等表現,而第一時間對孩子進行責備和制止,其實這些方法並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下一次孩子如果再生氣的時候,家長首先要幫助他正確地把情緒發洩出來,比如擁抱他,讓他痛痛快快地哭一場,再比如,和孩子來一場“扔枕頭大戰”……總之首先要表達對孩子情緒的理解,這就是“共情”,其次是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處在一個安全的環境當中,這個時候他無論是要哭還是笑,都有爸爸媽媽陪伴在身邊,任何時候需要擁抱,都可以。

當然,如果孩子的情緒非常激烈,大喊大叫讓你走,那麼父母可以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暫時離孩子遠一些,但是一定要告訴孩子,如果他需要,爸爸媽媽可以隨時來到他身邊。

在孩子的情緒平靜一些的時候,家長可以幫助孩子來梳理一下剛才發生了什麼,然後用商量的語氣,一起來聊聊下次如果再遇到同樣的問題,要怎麼辦,是否有比生氣更好的辦法。

特別要強調的是,很多家長自己的情緒也無法很好的控制,往往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自己的情緒往往更加激烈,這樣會導致問題更嚴重。我們都不是聖人,也難免會有失控的時候,但是下一次又要因為孩子問題情緒崩潰之前,可以深呼吸一下,學會調節自己,體驗和正視自己內心的恐懼和擔心,說不定家長也可以順便治癒自己的傷痛。


壹父母

對於小孩而言,發脾氣大概可分為生理不舒服和心裡不舒服。生理不舒服的,寶媽寶爸可以通過看治和安撫,讓小朋友得到緩解和安慰。那如果是心裡不舒服,亂髮脾氣呢?其實每一種情緒都是有原因的,而對於小孩而言,其心智及語言能力還不是那麼能支撐其表達出來。

因而,家長首先要做的是:

一、認同幼兒的情緒,對幼兒的情緒持同理心,要知道,成年人有時也難以自控,更何況小孩。當然,這很難,大多數家長看到自己的小孩在發脾氣,無名火也就上來了。可是,你要知道,想發脾氣時,深呼吸,再深呼吸是很有必要的。

二、冷處理,給孩子一個反省的時間。在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最好能讓其有個空間,能遠離原先的環境;如果沒條件的話,可讓幼兒面壁,讓其安靜反思。重要的是,家長要有原則性,不能因其大哭或發脾氣程度加重而放棄,次數多了,孩子就會懂得,父母堅持的事情不會因為自己而改變,發脾氣是徒勞的。

三、幫助孩子與脾氣共處。在家庭教育中,寶媽寶爸們可以運用小遊戲或者是繪本,幫助小孩認識到:哦,原來,生氣是不好的,它會傷害自己,也會傷害別人。

那麼,當孩子發脾氣時,又該怎麼辦呢?這裡有兩個小方法:轉移注意力及情感宣洩法。轉移注意力,顧名思義就是幫助孩子將注意力轉向別的內容,等孩子情緒穩定了再進行教育,可以講故事,玩自己愛玩的東西,在角落裡安靜呆一會等等。情感宣洩法就是讓小孩發洩,把氣散發出去,但前提是不傷及自己和他人,可以製作一個出氣包或出氣筒等。

當然,發脾氣的原因很多,這只是其中很小部分的原因及解決方法,如果各位寶媽寶爸有更好的解決方法或者是問題,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涵妮媽媽育兒經

別人說他不好,就大發脾氣的6歲寶寶 ▕ 研究:厲害的父母都是怎樣帶孩子的?


六歲的寶寶最難應付了,從4到5歲可以看出寶寶有顯著的進步,但是5到6歲的寶寶,很多大人懷疑他們好像停止了成長。


1

孩子的成長過程宛如一座山,有小坡也有大破,而六歲的孩子就處在大坡的年齡,這對於他們而言是個混亂期。

一旦超越這種混亂期,就會步入另外一個轉折點,在到七歲之前,就會變成一個較規矩的小學生。

但相反,孩子與媽媽們,為了適應這個新生活,都會經歷各種困難。

六歲寶寶的心情常被稱作“晴時多雲偶陣雨”前一秒還高高興興,一會兒,馬上因為一點芝麻小事就發脾氣。

尤其是被責備的時候,情緒更激動,比如妹妹分到的蛋糕比他的大,正在專心堆積木時,被父親的大衣不小心碰到,或者喊媽媽時,媽媽未能即刻出現,都是他發脾氣的原因。

不論是哪一類型的小孩,在他發脾氣時恐怕應付起來都是比較困難的。

大多數的6 歲寶寶脾氣一旦發過之後,只要心平氣和的告訴他,他都能承認並存有改過之心。

不過,儘管經常反省,6 歲寶寶仍然有善變的情況,而且經常會有極端的變化。

比如, 有時非常疼愛家裡的寵物狗狗,有時又把它扔在地上又踢又喊地說:“我要殺死你!”

這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心情和行為缺乏控制能力,這點上和兩歲的寶寶的情況有點相似。


2

6歲的寶寶感覺很敏感,一點芝麻小事就會耿耿於懷或產生不安的傾向。

會在白天因恐懼和不安而啼哭。

很多6歲的寶寶,也會因過於緊張和疲倦,體重會減輕很多。

在說到如何面對孩子的發脾氣之前,我們先想一下:

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用權威的方法制止效果好嗎?

一定不好。

我們要做的是,教會孩子,用語言化的方式 ,表達自己的情緒:

比如,當有人說大人不好的時候,我們會說:我不喜歡你這樣說,我討厭你這樣說。你這樣讓我感覺很差勁。等等。

可是,作為孩子,在沒有學會這種表達方式之前,只好用大哭大鬧來釋放糟糕的心情。

甚至很父母會覺得孩子的大哭大鬧是個很大的問題。其實,這並不是孩子的錯。很多不知所措的父母,著急地問:那該怎麼辦呢?



3


要說到怎麼辦,其實很簡單:

當你或者有人說孩子不好的時候,先檢查要說的“好”與“不好”的標準是什麼?

是誰定義的?

這一定就是“好”或者“不好”的嗎?

比如:孩子在色彩敏感期,對著家裡原牆壁“亂塗亂畫”,在大人的眼裡,這就是破壞。

顯然,這裡的破壞是從大人的角度來定義的,同時我們要思考,在孩子的角度來看是什麼呢?

在孩子的視角,也許他只是需要一個畫板。是他的創意思維發展時的需要而已。

如果能考慮到孩子的需要,也考慮到大人的需要:在家裡給孩子設置一面“畫牆”,並且他只能在這面牆上“作畫”,寶寶會很願意配合大人,並且會更開心,因為自己的需要有明確的位置。

這也就是教會大人,要用更成熟的角度看待孩子,看待一切事物。這也是家長跟孩子一起成長的開始。


4

當孩子,遭遇被說“他不好”的時候,怎樣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 給自己的情緒命名。

這是很多強勢需要學習做到的,比如:孩子在飯桌上,媽媽說,“如果你再不好好吃飯,我就不要你了!”

敏感的孩子這個時候會哇哇大哭,可這個場面還是要你收拾的,你可以這樣說:

媽媽說不要你的時候,你很難過很傷心對不對?

(這是共鳴孩子的情緒,意思是說,我知道你傷心難過了。孩子感覺到自己害怕被媽媽拋棄的心情,被理解了,孩子會重新獲得安全感與存在感。同時這本身也就是一種療愈心靈的方式)。

備註:在此強烈建議,媽媽們不要說“如果你XXX……我就不要你了!”這種威脅的句式,孩子安全感會影響受損。

繼續說:”你是不是現在不餓,也許想晚點吃飯是嗎?“

(孩子會跟你說是或者不是,或者說明其他理由,這是尊重孩子意願的詢問,也會無形中教會孩子用尊重理解的方式,對待別人)

“可是,如果晚點吃,媽媽會擔心我們的飯菜會涼了,吃到肚子裡會擔心寶寶肚子痛的,所以才要寶寶現在吃。”

(幫助孩子理解,媽媽的意願與自己需要之間的衝突,這樣教會孩子看到自己需求的同時,也能看到別人的。並且教會他如何面對。)

繼續教寶寶說“如果下次在遇到媽媽這樣說的時候,你要告訴媽媽:

我現在不餓,如果媽媽擔心我一會吃得肚子疼的話,先幫我放好,我一會再吃吧。”

(媽媽這樣對待孩子,也就是教會孩子,把自己的情緒說出來,而不是用行為的方式傳遞心情,學會這種方式就是一種巨大的成長,並且這也是很多大人都需要學習的。)

也就是說,作為父母,你要提供給孩子一個良好的表達情緒的氛圍和環境。讓孩子學會在長大以後,有應付這個世界的心理能力。


5

當然,有些父母這時候會說,孩子哭鬧不停的時候,簡直是要瘋了,抓狂得不得了。

其實,這時候,是因為你和寶寶好像成為了一個人似的,不能覺察自己情緒,也無法覺察孩子哭鬧背後的需要,同時這也意味著,你需要在平復自己情緒方面要有所成長!

這時你就會分辨,哪些情緒是自己的,哪些情緒是孩子的?

每位父母唯有保持自我的不斷學習成長,才能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能做到有耐心,有愛心,內心依然溫柔~~

引導孩子快樂成長,而不必讓孩子負擔父母的糟糕心情,負重長大。

你可能會問,做到什麼程度的父母才是好的父母呢?

標準答案是:60分就足夠了,就是足夠好的媽媽。


豆丁1366678



有種孩子“人小脾氣大”:飯菜不合口味,摔筷子扔碗;削個鉛筆,削不好,會砸了削筆器;考試分低了,撕卷子怨老師……

這種孩子動不動就愛發脾氣,稍有不順心就耍態度。還要拿哪個人或哪件東西來出出氣,發洩一下。

為什麼面對同樣的情況,正常孩子表現的更冷靜、更理智,而他們卻如此暴躁、易怒?

本傑明•富蘭克林說:“憤怒從來都不會沒有原因,但沒有一個是好原因。”孩子愛發脾氣、愛生氣,是天生的就是脾氣大,無法改變嗎?我認為不是。沒有那個孩子天生的脾氣大、愛生氣,即使孩子情緒屬於膽汁質型,也不會必然發展成“壞脾氣”。

其實,孩子“壞脾氣”都是在後天外部的客觀環境影響下造成的。

其中最大的罪魁禍首就是“父母的溺愛”。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一種行為發生後受到了讚揚和獎勵,這種行為將來很容易再次出現。所以孩子一發脾氣,家長就遷就他,滿足他。久而久之,反覆強化,反覆加強,孩子的“壞脾氣”肯定越來越大。

看起來,“壞脾氣”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溺愛一手製造的,父母做了件“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傻事。

溺愛不是“愛”,既害孩子,又害自己。



對於“壞脾氣”的孩子,家長如何做呢?

首先,父母要“冷處理”發脾氣的孩子。切忌因此而大發脾氣,打罵孩子,使孩子更加暴躁,以致產生牴觸情緒。矛盾不僅得不到緩解,甚至適得其反,使孩子受到不良影響,脾氣越發越大。

其次,要留給發脾氣孩子一個“反省時間”,讓孩子在遠離其他小朋友,或者給他一個安靜的、獨自的空間,讓孩子冷靜下來,反思自己的行為,並對日後的行為做出思考。

第三,家長要有原則性,不能因為孩子發脾氣就放棄自己的正確想法,遷就孩子、滿足孩子。這樣只會助長、強化孩子的“壞脾氣”。家長堅持原則,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懂得,父母堅持的事情不會因為自己的“生氣”而改變,發脾氣是徒勞的,孩子脾氣慢慢的自然就會變小。


燦爛晨跑

憂傷脾、悲傷肺,經常生氣的小孩,不僅爸媽鬧心,孩子還容易生病。對於經常容易生氣的孩子,爸媽又不能打罵,說話孩子又聽不進去,該怎麼辦呢?爸媽和孩子建立起良性的對話機制,事半功倍!

從小和孩子建立起良性對話機制,對孩子成長髮育、爸媽家庭教育都會有非常好的正面意義。那麼如何才能正確建立和孩子的良性對話機制呢?

和孩子建立良性對話機制,這個非常官方的說法,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會溝通”。很多爸媽也會說,我和孩子平常溝通挺多的啊,但是孩子該發脾氣還是照樣會發脾氣。其實,這是由於爸媽平時和孩子溝通的方式並不正確,或者是對話機制當中角色不清晰,導致溝通效果不好,所以孩子還是一樣容易生氣。和孩子建立良性對話機制,分為五個部分。

一、是對話角色。

爸媽要習慣於兩種角色來回切換,一個是父母的角色,一個是孩子朋友的角色。本來應該是以朋友的角色去溝通,效果會更好,爸媽非選擇用父母的角色去溝通,這樣,不但孩子聽不進去,還容易造成逆反心理,讓溝通失去意義。

二、是對話時機。

爸媽要在平時,通過一點一滴的小事情,不斷的給孩子分析和交流,讓孩子在日常中潛移默化的去接受更多的教育。這樣,遇到問題的時候,孩子習慣性的先去分析,然後做出自己的判斷,對於自己認為應該爭取的,要盡力去爭取,而不會是一味生氣、哭鬧。

三、是正確激勵。

爸媽從小要給孩子形成正確的激勵方式。不要一味的強求孩子去做什麼事情,而是要告訴孩子,你通過做這件事情能得到什麼。比如讓孩子幫忙掃地,爸媽要告訴孩子,你可以從這件事情裡面學到以下幾點,“第一,可以鍛鍊獨立生活的能力;第二,可以讓爸媽歇息5分鐘;第三,你還可以為你自己爭取到5分鐘的遊戲時間;第四,你還可以要求爸媽幫你做一件你覺得困難的事情。”等等。

通過正確的激勵,讓孩子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時,還清楚的瞭解了自己同時可以得到的獎勵,這樣孩子們就會更願意去做事情,也會更樂意與爸媽去交流、溝通。

四、底線與妥協。

爸媽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不要總是存在上與下的層級。爸媽可以嘗試用“小兒科式”的方式和孩子溝通,遇到自己需要堅持底線的原則時,要用孩子們的方式,告訴他,這是絕對不可以的!妥協的時候,也不要總是一味的說“都是爸媽不好”等方式,可以以小孩子習慣的“賴皮”方式,去告訴孩子,好吧,我錯了。這樣,在底線與妥協面前,孩子們的方式會讓他們更容易明白和接受。

五、不對比,多鼓勵!

很多爸媽都會習慣性的說“看看人家XXX”,哪怕不是教育孩子,夫妻間交流時也會經常說“你看王部長,你看劉總,你看王姐”等等。殊不知,正是這樣的反面對比案例,經常會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教育孩子,切忌對比!每個孩子身上都有未必挖掘出來的潛力和特質,你覺得孩子不如隔壁家小孩學習好,那只是你沒有挖掘出他身上其他好的地方。比如,畫畫可能你家孩子就有特長,彈鋼琴可能隔壁小孩就比不上你家孩子等等。爸媽要學會多鼓勵孩子,這樣孩子的自信心提升了,才會更願意和爸媽交流,才會形成有效、良性的對話機制。

總之,和孩子建議“良性的對話機制”,是每個爸媽都要學些的過程,爸媽學得好,學得快,和孩子溝通更順暢,孩子成長的也更快樂,爸媽也更省心。爸媽應該作為孩子第一個朋友,也是最親密的朋友,而不只是父母!

我是多寶媽,國家健康管理師。專注健康育兒、實用育兒知識分享。歡迎關注、分享、點贊!

帶娃的那些事

對於孩子老生氣的問題,我想從正面管教的角度來和家長分享,如何去處理孩子“生氣”的這種情緒。

首先,我們要分析孩子老生氣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孩子的首要心理需求是對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需求,在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會有些錯誤信念的產生你,這就導致孩子錯誤行為的表現,比如大哭大鬧、生氣打人、悶悶不樂等等。常見的錯誤行為目的有以下四種:

1.尋求關注:比如家人給到孩子的陪伴比較少,他會通過打擾家人的方式、故意生氣的方式來引起家人的注意,讓家人為他服務、為他忙碌,這樣他才能感覺有歸屬喊和價值感。若生氣的原因是 這樣的錯誤信念,那麼家長就要覺察一下是不是平時給到孩子的關愛和幫助比較少,讓孩子產生了不安全感的依戀關係。可以嘗試提供一些幫助,設置一些特別時光來陪伴孩子,內心富足了,孩子就不會一直生氣的狀態。

2.挑戰權利:也就是隻有我說了算才有歸屬感和價值感,對於家長所說的話都不要聽取,我就是主導、就要通過生氣、發怒來證明沒有人能管我(孩子)。其實孩子的這樣表現他的心底聲音是“讓我幫忙,給我選擇。”通常我們若關注不到這一層面,就會跟孩子的生氣行為進行正面爭執、以暴制暴不讓孩子生氣,或者通過哄騙的方式跟他投降。這些都不是特別可取的方式,可能一時有效,但對培養內心有力量的孩子的長久教養來說,我們家長應該承認不能強迫孩子,認同他的生氣感受,讓孩子來提供幫助,體驗能力感和價值感,遇到氣氛比較緊張時,既不開戰也不投降,而是從跟孩子的衝突中撤離,平靜下來,先處理情緒再關注解決問題。也可以允許孩子做出決定,就算做錯了,引導孩子從錯誤中學習,也可以把這個事情放在家庭會議中討論解決。

3.報復:也就是孩子對家人的以牙還牙行為,這種通常會是孩子生氣情緒的升級,家長也會有受傷、失望和難以置信的感覺,於是就會想要懲罰孩子,期望他不要這麼做。但其實孩子心底的信息是“我很受傷,請認同我的感受”。所以我們家長可以認同孩子生氣受傷的感受:“你的行為告訴我,你一定覺得受到傷害,能和我談談嗎?”要避免懲罰與還擊,可以進行反射式傾聽。如果家長傷害了孩子,也要給孩子道歉,進行親子關係的修復。

4自暴自棄:一般孩子不會發展到這個錯誤目的,孩子的自我放棄且不願意別人介入,比如自己生悶氣、不理家人等,家長會覺得無能為力、無助絕望的感覺。其實孩子心底對歸屬感的需求還是希望家長“不要放棄我,教我邁出一小步”這樣的信念。那麼家長要跟孩子表達信任、關注孩子的優點,停止批評,教給孩子技能,鼓勵孩子培養信心,讓孩子從生氣的狀態調整到開朗快樂。

以上是從錯誤目的的行為原因的分析來說,簡單概況下,面對孩子總是生氣,家長要注意以下幾點:

1.關注孩子的需求,分析是正常的還是無理的,然後理性對待孩子的行為表現

2.認同孩子的情緒,表達出對孩子的關愛、理解、包容和提供幫助

3.做出表率,在孩子生氣的時候家長避免跟著生氣,鏡像神經元的作用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糟,父母從容,孩子平和。

4.建立特殊時光,給到孩子安全感的陪伴,用更多有趣的事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快樂充斥的心靈就不會有再多的生氣情緒。

5.孩子可以體驗生氣的情緒,但家長要加以引導,有情緒是正常的,但行為表現不一定是被接受的。


親子成長教練

孩子老生氣,家長被捲入,對家長和孩子來說,都不是一件舒服的事。長期如此,會在家庭中形成一種固定模式,孩子會慢慢內化這種處理情緒的模式,對家庭氛圍和孩子成長都不利。

好在研究和實踐都證明,"生氣"是可以被管理好的。

首先,瞭解孩子為什麼"老生氣"。

1.家庭中的耳濡目染。

一般,家庭中有比較愛生氣的大人,或者習慣用憤怒處理矛盾的家長,這樣的孩子比較容易習得"動不動就生氣"。因為這是最直觀最容易學到的,二是沒有人傳授更好的或其他的情緒處理方式。

2.孩子的需要總是沒有被看見、被尊重、被理解。

比如孩子想把自己畫好的畫和一天沒見面的父母分享,但父母在聊天或看手機,只是嘴上敷衍說好好好,但是眼神、表情傳遞出的是心不在焉,沒有用心投入,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不被重視,孩子會生氣。如果此時孩子生氣的責備父母沒認真看,父母還狡辯稱:我看了(甚至還帶著不耐煩的語氣)。孩子可能會更生氣,因為他知道父母確實沒用心,但家長卻不承認,語言說服不了,自己只能用生氣反抗。

3.情緒沒有被接納,甚至被壓抑。

有的家長(其實中國很多家庭都如此),從小的經歷和接受的教育中,缺乏表達情緒的訓練,有情緒也不鼓勵表達,而不好的情緒更被認為是壞事,不被接納,很多情緒,尤其負面情緒是被壓抑。

對於成人來說,壓抑的情緒會通過各種其他的行為掩飾,但孩子不會掩飾,可能會通過生氣的言行表達出來。

接著上面這個例子,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抗議表現出不耐煩、生氣,比如他們心裡想:我都已經夠煩了,別再來打擾我(家長自己的情緒沒有處理好影響到孩子);我都回答你了,還想怎麼著(即孩子的事是小事,不用那麼認真);這麼小就會發脾氣,了不得了,老子必須得管管你(孩子不該有情緒,尤其不能有負面情緒);好了好了,爸爸給你講個其他故事吧(迴避情緒,希望通過其他方式分散孩子注意力,不要生氣)。

以上的反應都是不接納孩子的情緒,孩子會更生氣。

4.孩子嬌慣溺愛,習慣了用"生氣"要挾家長。

有的家庭過於溺愛孩子,沒有規則意識,導致孩子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只要不符合自己要求的情況就生氣撒潑,而家長一看這樣就心軟,無奈,或者覺得孩子小,滿足一下又何妨。這樣導致孩子通過生更大的氣來滿足自己"更大的胃口"。

怎麼辦呢

找到原因就能比較有針對性的解決了,總體原則是:尊重接納和堅持規則並行。

1.家長要樹立榜樣,使用恰當的方法處理自己的情緒,營造和諧和氣的家庭氛圍。

2.尊重孩子的需要,孩子雖小,但他的需要對他自己來說是最重要的,如果你重視,他會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被愛的,心情自然會愉快。所以,多和孩子溝通,多瞭解孩子小小的心靈裡有什麼需要你看見和理解。

3.真誠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不迴避不壓制。

接著上面的例子,

家長此時可以真誠的告訴孩子:爸爸看到你越來越生氣了。對不起,爸爸剛才確實開小差了,沒有仔細聽。或者,爸爸剛才確實在處理一件棘手的事情,有點煩,沒有認真聽。現在我把手機放一邊,專心聽你說,你可以再講一遍嗎?

4.對於由於溺愛蠻橫不講理的生氣,家長要改變教育方式,告訴孩子規則,並溫和而堅定的遵守規則,幫助孩子通過其他合理方式達到自己合理的需求。

以上希望對你有幫助!



有料家庭教育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王宏梅:


王宏梅,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職業指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專家講師團講師、公益人。熟識精神分析、家庭治療、敘事療法。擅長領域: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人際溝通。

首先,要弄清楚他生氣的原因。

孩子生氣的時候,很多家長急於平息孩子的情緒,急於滅火,但是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情緒。

孩子的情緒長期被壓抑,會感到很憤怒,所以容易“老生氣”。

比如孩子正高高興興地玩著一隻氫氣球,不小心手一鬆氣球飄上了天,孩子放聲大哭,孩子一哭,家長就會馬上勸慰:別哭別哭,媽媽再給你買一個就是了!但是孩子還是會哭,家長也會跟著生氣了:告訴你給你再買了,你怎麼還哭?!

其實失去一件心愛的東西,孩子的情緒是正常反應,也應該得到釋放,但是家長不接納他的情緒,反而不允許他的情緒得以釋放,他覺得自己不被理解。

他並非想要一個新的氣球,而是他的情緒應該得到家長的接納並理解。如果他哭了,家長不僅允許他哭,還會跟他共情:氣球飛走了,你是不是很傷心、很失望啊?他會覺得你理解他了,哭一會也就沒事了。

但是如果你不讓他的情緒釋放,情緒就會形成結,老堵在他的心上,他當然要“老生氣”了。

其次,家長要注意生氣是不是他獲得利益的方式。

有很多家長溺愛孩子,看不得孩子生氣受委屈,孩子在解讀了這個信息之後,便會利用“生氣”來要挾家長,讓家長妥協。

比如上了小學的孩子應該有一定的自立能力,自己洗衣服、收拾房間等,但是他一生氣,家長就心疼了,馬上妥協,替他幹他應該乾的家務。這種模式會慣壞孩子。

他在該負的責任面前容易形成用情緒來控制他人的相處模式,但是大多數的人不會買賬,他在團隊中很容易失去支持而成為孤家寡人。

如果孩子用“生氣”來獲利,家長要堅定地守住自己的原則與立場,該孩子自己做的事、應負的責任,一定要讓他自己做、自己負責,要溫柔而堅定地堅持,長時間地堅持,孩子就會放棄用情緒來控制他人的模式。

接納情緒,溫柔而堅定地守住原則與底線,這樣的孩子才會接納他人的情緒、有共情能力,而且不會用情緒控制他人,才能夠發展出與他人相處的健康的相處模式,形成健康的人際關係。


心理衛生協會婦專委

我解決過類似的案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有疑問的話可以私信我

案例還原:

孩子媽媽說:她的孩子有點事就動怒發脾氣,不讓別人說,就認為自己是對的,一說他錯了,他就急眼,固執己見,說不過就用武力解決問題,不會與人溝通。

針對孩子的問題,媽媽採用過的方式包括:打孩子,但哪次都沒把哪次打服,而且孩子反抗的也挺激烈,嘴上說我就不服,我就怎樣怎樣,還砸東西,就因為這,兩副眼鏡都被他弄壞了。

打孩子沒管用,就採用冷暴力,把孩子關在門外,媽媽說這辦法當時管用,但是孩子沒記性,很快承認錯誤,又很快犯錯。

為了給出更準確的建議,久明老師問孩子媽媽,孩子都會因為什麼事、在什麼時候愛發脾氣?

媽媽想了想說:基本都是因為學習上的事。媽媽舉了兩個具體的例子。

她說:比如孩子寫完作業我檢查,我跟孩子說:這道題你做錯了。孩子就立刻生氣問我:我哪錯了?我就告訴他哪個哪個錯了。孩子就狡辯說:我沒錯。我把答案拿過來給他看,他也硬犟說他沒錯。往往這時我就摟不住火了,衝他大喊,要是不管用,一般我都是把他關在房間裡,但他在裡邊也不消停,一邊敲門、踹門一邊說不服氣的話,要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孩子哥哥也要學習,鬧時間長了怕影響了老大,沒辦法我就不得不開開門,妥協。有時候太不聽話,就把他關到門外,告訴他,不要他了,然後他就在門外大喊大叫。大晚上的我怕影響鄰居或者有時候姥姥看心疼就把門開開,讓他回屋了。

久明老師問:回屋之後,你又是怎麼做的?

媽媽說:我就說好話唄,跟他說,媽媽是愛你的,怎麼能不要你呢?你是好孩子,下次別再這樣了。

久明老師問:孩子還會因為什麼事發脾氣?

她說:看電視,說好的時間,他不遵守,當強制把電視關了,懲罰他以後不能看電視,一到這時候孩子就開始哭,說要給他機會,以後不會再犯等,但是沒記性,承認完錯誤,隔天還會犯同樣的錯誤,週而復始,每次都如此。

簡單來說:孩子之所以總和媽媽動怒是

第一:媽媽管孩子的火候不對,我經常說不要在孩子犯錯、或正在玩的興頭上管孩子。

第二:媽媽帶著情緒管孩子

用生氣逼孩子認錯,孩子要麼被迫屈服,要麼以怒制怒。

第三:管不到點上

明明是孩子不守時,不遵守承諾,明明是孩子沒理辯三分,媽媽卻盯不住這些關鍵點,而是被孩子的狀態影響,順著孩子的思路,與孩子你一言我一語的窮對付,包括到最後把孩子關到屋裡,孩子都沒明確自己到底錯在哪?甚至媽媽自身也沒清晰到底該糾正孩子什麼,光顧著生孩子不聽話的氣了。這就為什麼孩子總是不服,即使認錯,回頭還犯的直接原因。

第四:雷聲大雨點小

媽媽每次氣的不行,都會衝動地說出很多狠話,什麼攆出家門、再也不要你了等等,可結果往往都是虎頭蛇尾,甚至以和孩子說小話作為收尾。


久明教你管孩子

孩子老生氣,相信家裡一定會有一個愛生氣的爸爸或者媽媽。而且家裡的氛圍通常也不是很好,也許父母還經常吵架。

1、如果家裡氛圍不錯,父母也沒有經常吵架,孩子老生氣是TA自個的原因。那麼,這個時候父母就應該多抽時間來關注一下孩子。問問最近的情況,在學校有沒有跟同學鬧彆扭,還是被老師批評了,還是碰到什麼題目不會做,或者碰上麻煩事又不肯跟父母說。又或者跟好朋友吵架了,等等。既然愛生氣,那肯定有愛生氣的由頭和事件。孩子不懂得處理,只能藉著發脾氣來發洩出來。
2、正確的引導孩子的情緒,特別是男孩子,我們通常認為男孩子要堅強,不能隨便哭。如果男孩子哭了,會被人嘲笑。其實不然,不管男孩子,女孩子。首先,他們都是孩子,是孩子都會有情緒,不能只讓他們發洩好情緒,不讓他們發洩壞情緒。壞情緒憋久了,自然是要找發洩出來的,這樣也會是孩子愛生氣的原因。

3、告訴孩子,為什麼要生氣。要告知孩子,不要靠生氣來解決問題。愛發脾氣的話,是交不到朋友的。

如果孩子老生氣,我們做家長的在引導的同時不能顯示出不耐煩的樣子,更不能跟著一起鬧脾氣,不然,是達不到解決問題的目的,相反,還增加了新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