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张垣」阳原县第一次解放(一)

「烽火张垣」阳原县第一次解放(一)

烽 火 张 垣

张家口地处太行山、燕山和阴山山脉交汇处,是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连接蒙古高原地区与中原的唯一要塞,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张家口这座城市重要的经济、军事、文化地位。翻开张家口这座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战争史,一处处声名远扬的昔日战场,一座座阅尽沧桑的要塞故垒,一段段气若长虹的长城古垣,诉说着从上古民族融合到解放战争最后决战期间50多场著名的战事,承载着历代前贤、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丰功伟绩。不忘记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张垣方志按公元纪年梳理了曾在张家口地区发生的重要战事以及相关内容,以飨读者。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张家口这块兵家必争之地发生了许多重要战役和事件。今天张垣方志向大家推送阳原第一次解放,欢迎您在文章后与我们互动留言。

「烽火张垣」阳原县第一次解放(一)

阳原第一次解放

阳原县地处察哈尔省的西南部,东临宣化,南接蔚县,北与怀安县、山西省的天镇县毗邻,西与西南分别同山西省的阳高县、广灵县接壤。境内南北两山中夹一川,桑干河横贯于中。南山高大陡峭,宜于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可以动员军需、召开会议、储备公粮、短期隐蔽。桑干河水域宽阔,水流湍急,是天然障碍。当时,全县有三条公路:东有张(张家口)阳(阳原)公路,西有大(大同)阳(阳原)公路,北有天(天镇)阳(阳原)公路,南有马连盘人行便道直通蔚县,地势险要,交通方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平津。之后,日军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集中约20万兵力,沿平绥路、平汉路、津浦路三路进兵,妄图在三个月之内以武力灭亡全中国。沿平绥路进攻之敌第5师团和关东军第1、2、11、15独立混成旅团于8月25日占领南口,28日侵占张家口,然后继续向山西发动进攻,9月11日陷广灵,13日陷大同、阳原、蔚县、涞源。日军铁蹄所至,大肆烧杀、奸淫、抢掠、破坏。

国民党13军和29军执行蒋介石的片面抗战和单纯防御的政策,节节败退。在撤退中,晋绥军73军一部和中央军13军一部在火烧岭对从阳高进犯广灵的日军奋起抗击,但最终败退。

军队的撤退,使旧政府官员如鸟兽散,纷纷逃离阳原。阳原城内商号关门、学校停课,人心惶惶,一片混乱。就在这时,一批汉奸和亲日分子出面成立维持会,下令家家户户制作“膏药旗”,于9月13日在东关欢迎日军进入阳原城。不久,成立了日伪阳原县公署,建起警务科,汉奸赵子杰当上了伪警务科长的要职,组建起日伪警察队,在全县建立起6个镇公所、19个伪大村公所、7个伪警察署,推行了“联座法”。当时主要交通要道和广大平川地区已为敌人所控制。日伪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一片凄惨,使无数房屋化为灰烬,无数家庭妻离子散,广大人民颠沛流离,无所依存。

「烽火张垣」阳原县第一次解放(一)

阳原第一次解放

1945年,日本侵略者在太平洋战争中失利,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日本被迫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在阳原县城驻防的日本侵略军的一个小队计三十多人,一看大势已去,在东侧城墙挖洞钻出城后,乘汽车仓惶逃跑。

伪县长徐文藻和伪警察大队长宋贵新等,经过精心策划,立即组成了“看守政府”,把警察大队改称保安团,升起了“青天白日”旗,给所有的伪警察改换成国民党军队的服装。徐、宋二人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的代理县长和保安团长,派其亲信去大同和阎锡山取得了联系,等待前来接收县城。他们根据大同的指令一面修筑工事,严加防守,在城墙垛口上全部设置上滚木,城墙下面挖坑,派人分别看守,岗楼碉堡重新加固,城门紧闭,定期开放。一面加紧扩充兵力,训练伪军,加强炮楼碉堡力量,妄图顽抗,城里的汉奸群,相信他们坚固的工事和滚木炸雷的作用,伪大队长宋贵新曾狂吠过“有我宋贵新的一天,八路军休想摸摸阳原城!”

「烽火张垣」阳原县第一次解放(一)

阳原第一次解放

日本投降后,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六地委立即发出指示,撤销联合县,恢复原建制,由原蔚涿宣联合县的领导班子接管阳原。在收降皇协军薛占奎部之后,县党政团体人员进驻东城。为了减少群众和部队损失,给伪军改恶从善、立功赎罪的机会,我党多次派人与城内伪军谈判,但这些顽固分子拒不投降,不可避免的攻城战一触即发。(未完)

(文章摘选自《张家口军事志》《张家口市志》《张家口地方史》《阳原县志》《阳原人民革命史回顾》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