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张垣」绥远战役中的尚义

「烽火张垣」绥远战役中的尚义

烽 火 张 垣

张家口地处太行山、燕山和阴山山脉交汇处,是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连接蒙古高原地区与中原的唯一要塞,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张家口这座城市重要的经济、军事、文化地位。翻开张家口这座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战争史,一处处声名远扬的昔日战场,一座座阅尽沧桑的要塞故垒,一段段气若长虹的长城古垣,诉说着从上古民族融合到解放战争最后决战期间50多场著名的战事,承载着历代前贤、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丰功伟绩。不忘记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张垣方志按公元纪年梳理了曾在张家口地区发生的重要战事以及相关内容,以飨读者。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张家口这块兵家必争之地发生了许多重要战役和事件。今天张垣方志向大家推送绥远战役中的尚义,欢迎您在文章后与我们互动留言。

「烽火张垣」绥远战役中的尚义

绥远战役中的尚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在同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调集大批兵力向解放区进攻,其中,国民党军第12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调集所辖主力及收编伪军、土匪6万余人,首先夺占归绥,接着又连续侵占了武川、卓资山、陶林、清水河、凉城、集宁、丰镇、兴和等城镇及绥东、绥南广大地区,多次占领察北重镇南壕堑。其新编骑兵第4师、第35、第67、暂编第3军等部集结于丰镇至归绥的平绥路沿线,绥蒙伪军暂编骑兵第5师、第1旅分别在凉城、陶林等地,企图攻占张家口,控制平绥铁路(北平至归绥)全线,试图在国共会谈中,迫使共产党处于不利地位,并借此扩充实力。

194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令聂荣臻、贺龙,命令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和晋绥军区协同组织战役,以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收复归绥,解放绥远地区。10月15日至12月12日,战役全面展开,这场晋察冀军区和晋绥军区部队主力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自卫反击战,史称“绥远战役”。

9月28日,尚义县军政人员重新进驻南壕堑,但乡村远未牢牢控制,政权尚不巩固。从此开始了“我占城市,敌占乡村”的特殊时期。白天,是共产党的天下;晚上,是国民党的天下。国民党收编的伪军和土匪,组成骑兵先遣支队,昼伏夜出,四处活动,威胁着新生的红色政权。

「烽火张垣」绥远战役中的尚义

绥远战役中的尚义

刘雪申一行进城后,执行上级“剿匪、反霸、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改善人民生活”的指示,首先建立了尚义县县、区、村党政军团三级机关;同时建设地方武装——县大队、区小队,保卫抗战胜利果实,支援“绥远战役”。在大青沟、南壕堑设立了招兵处,招兵买马,收缴民间枪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县大队扩编了4个连(1个骑兵连,3个步兵连)。冯海义任专职大队长,郭三香任专职副政委。各区都建立了15人的区小队。武器弹药,一小部分是从地主家挖出来的,但主要是由察北专区提供的缴获自伪蒙疆政府和伪军的武器弹药。军马,一部分来自缴获的伪政权和伪军的军马,但主要是从民间购买的或向群众借来的。军马所需鞍辔,大部分由南壕堑、土木路、大青沟的铁匠炉打造。这支由地方武装和民兵组成的武装力量,为新生的人民政权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剿匪。察北地区历史上是土匪多如牛毛之地。日伪统治时期,更是依靠土匪实行统治,搞“以匪治尚”。因此,察北的土匪在抢劫财物的同时,还积极反共,带有政治色彩,号称政治土匪。尚义光复后,匪患成为各级政权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人民必须应对的一大祸患。不消灭这些土匪,人民政权就无法巩固,人民的生活就不得安宁,各项工作就不能顺利进行。

于是,以察北骑兵1团和3团为主力,尚义县大队和区小队相配合,尚义县开展了一系列剿匪斗争。其中1945年11月,在察汉淖一带围歼悍匪苏美龙、刘明一仗,歼灭骑匪400余人马,震慑了整个察北,显示了尚义地区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强大。对于小股土匪,采取各区组织民兵配合县大队进剿的方法,打得土匪溃不成军。各村建立了民兵、群众团体,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征收公粮、购买军马活动,保证了“绥远战役”的顺利进行。

「烽火张垣」绥远战役中的尚义

绥远战役中的尚义

为支援绥远战役,尚义青年踊跃入伍。500多名尚义健儿参加了解放军正规军。为支援“绥远战役”,尚义县把100多匹战马支援了西线解放军,装备了骑兵部队。在支前中,妇女们不甘示弱。妇女工作,首先是教唱革命歌曲。歌曲的内容主要有《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歌唱二小放牛郎》《共产党好》等。除了教唱革命歌曲以外,更多的是组织妇女为部队做军鞋、军衣。以南大井区为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组织妇女为部队做了两麻袋军鞋。中共基层组织访贫问苦,有谁家揭不开锅,就送去粮食和救济布。还组织互助组,协助县区“查田定产”。

当时,解放军部队频繁穿插运动,党支部及时组织党员、民兵,为部队设路标,当向导,送粮草,接应侦察员,对解放军提供了很大帮助。

(文章摘选自《尚义革命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