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如何將記憶傳給後代?或有助對抗超級細菌

“魚的記憶力很短,才3秒鐘。”《歲月神偷》裡的經典臺詞,如今早已被科學證明並不準確。可是,如果有人告訴你,不僅魚有很長的記憶力,就連肉眼看不到的細菌也有記憶力,還能傳給“後來人”,你會信嗎?近日,天津大學化學院教授趙坤和美國研究人員合作發現,細菌細胞中存在著一種記憶因子,能將感官記憶“代代相傳”。

無腦細菌靠刺激獲取記憶

“我個人一直認為細菌是有‘記憶’的,它們的後代能夠記住祖先的表面感應信號。”趙坤說。從2009年開始,趙坤就一直從事細菌方面的研究,這次以綠膿桿菌作為研究對象的實驗已持續了多年,研究思路也幾經變化調整。趙坤解釋說,細菌沒有中樞神經系統,所以這種“記憶”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人類認知意義上的大腦記憶。

實際上,國際上已有研究發現部分微生物具有短暫的“記憶”行為。早在2016年,瑞士科學家曾發現,淡水和海水中廣泛存在的新月桿菌群體,在遭受外界某種警告事件(如鹽脅迫)時能夠產生一種集體記憶,從而增加它們的環境脅迫耐受性。

“這類集體記憶行為,其實質多數是基於對外界化學信號濃度梯度的感應而產生,存在的時間相對較短。”趙坤說,“與以往研究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的研究第一次追蹤到了單個細胞整個譜系的行為,發現了細菌的記憶秘密。細菌細胞能使通過表面感知而激發自身的一個信號分子濃度增加,將其作為一種‘記憶’信息,這種信息還可以在多代之間傳遞,從而幫助後代們更快更好地適應環境。”

首次找到細菌生物被膜成因

趙坤還介紹說,對於細菌的表面附著,以往人們通常認為,是細菌通過增加自身的黏度(比如分泌多糖)來增加表面附著的幾率,這是細菌的一個靜態適應過程,但這次研究徹底顛覆了以往的簡單認識。他們在研究中首次發現,細菌細胞內的信號分子循環性AMP的表達,以及IV型菌毛(參與細菌細胞活動的附屬物)的活動水平,這兩個事件是有節奏地互相連接的,兩個事件之間僅僅相隔幾個小時。“細菌通過這種有節奏的模式來感覺和記憶,這是它們能夠決定何時停止運動、靜止下來、不可逆地附著於一個表面,最終形成生物被膜的關鍵。”趙坤略顯興奮地說,“如果我們能理解並掌握細菌的這種記憶力代際傳遞,那有可能增強我們控制細菌群體的能力。”

超級細菌或不再難對付

“這項研究還對未來如何阻止細菌的表面附著提供了一種全新思路。”趙坤說,“我們不僅僅要考慮細菌的黏度,今後還可以通過使細菌‘遺忘’的方式來降低細菌的表面附著,進而更好地控制細菌感染。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病原體如何能夠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這也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應對目前面臨的對抗生素免疫的‘超級細菌’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