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富豪2億送別墅沒送出去,梅州富豪1億送別墅皆大歡喜,為什麼

湛江富豪2億送別墅沒送出去,梅州富豪1億送別墅皆大歡喜,為什麼

這兩天南方日報上寫的兩地富豪做慈善的不同結果刷屏了。廣東湛江富豪陳先生捐建的別墅分不出去,部分村民不斷提出各種要求,一些別墅還遭受惡意破壞,導致鄉賢兩年不想回老家,令人唏噓不已。而梅州大埔的“郭老闆”捐贈的別墅讓村民皆大歡喜,村子變美,而且戶戶開心,感念鄉賢,鄉賢也樂於迴歸,也真正實現新家園的價值。

南方日報對大埔郭氏的採訪

為什麼會這樣?這裡是一個經濟學的問題,也是文化習俗的問題。分配問題,自古本來就是個難題,所以湛江那個現象,其實是正常的,沒人提問題才不正常。據說,人性,本來就經不起考驗。人作為生物,本來有著“自私的基因”,這個自私的基因,像亞當斯密說的“看不見的手”,推動人類前行。好的制度安排,可以讓分配適應人性的邊界,從而減少湛江那些情況,增加梅州的情況,提升整體的福利。

湛江富豪2億送別墅沒送出去,梅州富豪1億送別墅皆大歡喜,為什麼

大埔小留村郭氏鄉賢捐贈的別墅

湛江那個現象是正常的,那麼大埔的鄉賢和鄉親們是怎樣做到超越正常人性的制度安排呢?這是不容易的。

第一,客家人對施和受的關係,已經有了長久的實踐經驗。施者不忘本,受者長感恩,並思湧泉相報,通過努力變成新的施者,這是最好的制度安排,也是慈善的最好、最正能量的打開方式。如此,生生不息,這個現象,就一直髮生在華僑之鄉——梅州。(其他地方也有,但是我結合自身體會說說。

客家商人自古就有做反哺家鄉的傳統(誰說傳統不是一種經濟學上的“制度”呢?)。最有名的比較早的,張弼士和姚德勝,富可敵國又有家國情懷的張弼士除了反哺家鄉,最重要的捐贈清政府,讓慈禧太后都感恩戴德,張弼士在慈禧面前可以不用下跪。姚德勝,除了捐助學校、架橋修路等基礎設施,還捐助吃不飽飯的平遠鄉人吃流水席(他當時還不到40歲哦)。

客名君小時候走過的橋、上下學走的鄉道及牌坊、經過的烈士紀念碑、小學(村小和鎮小)、初中和高中的四所學校的校舍和教學樓、從小到大每年的獎學金,都是華僑捐贈。焉能不感恩?從小,“華僑”這個詞,在我心目中就是一座豐碑,我不知道他是誰,他可能是一個人,也可能是很多人,總之他總是有一雙溫暖眼睛,和一雙溫暖的、能創富、能扶危濟困的手。他們在外打拼來的錢,總會注視並反哺家鄉的教育和基礎建設。

而華僑的家鄉,也都記念這種恩情,這是我小時候看到的梅州客家人的一種自然而然的心態。接受捐贈的地方就會感恩地刻上捐者的姓名(只要捐了就會刻,就要刻碑),比如田家炳、曾憲梓、鄒錫昌、彭淦波、章生輝、曹紹球……大小華僑都有捐的。太多,我舉不過來,他們都是我們這些學子耳熟能詳的名字。例如田家炳公,簡直是慈善的代名詞,他自己和家人克勤克儉,鞋子破到走路掉跟,為了兌現捐助教育的承諾,甚至賣了自己的別墅租房子住,給全國捐了200多所學校(點擊此處可以看他的故事)。

捐助全國,捐助家鄉,田公也遇到過心寒的時候,但是矢志不移。所以說梅州是有豐富的施受經驗的。繆壽良先生從90年代看到發展教育的責任,他乾脆自己辦了一所綜合性的學校,用最先進的理念去打造教育的本心,不僅“財佈施”,而且“法佈施”。曾憲梓先生的名字,總是在我們早年最重要的教學樓上面鐫刻著——憲梓樓。鄒錫昌先生坦言受曾先生影響,十分積極反哺教育,在2008年左右鄒先生遭受金融危機、財務重創之時,正逢汶川大地震,他為自己拿不出錢扶危濟困而煩惱愧疚不已。他們就是這種心態。這種心態,在其他地方的商人之中並不多見。

寫客家名人的時候,結尾我常常都會提一下他們的慈善。重情重義的一幫人吶。客家人的這種根深蒂固的反哺情懷和心態,來自何處呢?

湛江富豪2億送別墅沒送出去,梅州富豪1億送別墅皆大歡喜,為什麼

第二、客商素來重“義”。過去的客家商人,掛的牌匾,一定是“陶朱事業、端木生涯”(過去其他漢族民系也都掛,但是客家這個見諸記錄,對我而言是從小聽聞),現在這個牌匾,似乎還在,變成掛在眾人心裡。陶朱公就是范蠡,端木賜就是子貢。范蠡曾是越國大將軍,吞吳爭霸成功之後,泛舟商海,成為成功的商人;端木賜就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子貢,也是最有錢的弟子,如果沒有子貢,孔子恐怕在奔忙途中餓死。范蠡和子貢,這兩位不僅有著經商的才能,更有著博學的智慧和仁厚的品德,後二者(智慧和品德)就是格局很大的意思,其實,也是前者的因(創富)。

如果沒有格局和公心,可能看不到財富的實質或者真財的源頭,可能會被捆在一己之私中作繭自縛。這是個奇特的悖論。大公無私,終將大益己身,甚至佑護瓜瓞綿綿;蠅營狗苟而斤斤計較的,反而錯失天地良機,即使一時暴富,也終難成大器和長久。公與私之間的悖論,好像一種“上天饒過誰”的輪迴,一般人可能很難理解。但是從玉皇大帝的角度來看,這個悖論就是個正常的事。這樣的悖論,有時候短期不顯現,時間長了,公心私心就像退潮時的裸泳者,一下分了出來,於是該進去的進去,該有厚福的有厚福。太多例子了哦。

湛江富豪2億送別墅沒送出去,梅州富豪1億送別墅皆大歡喜,為什麼

客名君印象最深的,是五華的一位富豪師兄,默默資助梅州的近500名貧困學生。他的父親早年就是當地的公義之人,過去餓殍遍地、民有菜色之年,在過年的時候,家中孩子多(7個),貧困不堪,但是有乞丐來討吃的,他竟然叫乞丐一起分享本來就不夠分的食物。這在一般人看來不是超級傻嗎?但這位孝順的師兄少年時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耳濡目染,他長大後做事也十分公道,處處受人尊敬,很早就發達。

但是發達之時這位師兄看的什麼書呢?《了凡四訓》。他說對他影響最大的書,竟然是這本明朝人寫的小書《了凡四訓》。田家炳公坦言對他影響最大的是《朱伯廬家訓》。繆壽良先生說對他影響最大的是中國革命史。而朱孟依先生覺得對他影響最大的,是《菜根譚》……(扯遠了,對富豪影響大的,為什麼不是《西方經濟學》?)

經過文 革之後,很多人看不起“仁義”這倆字,因為假仁假義太多了,其實假仁假義是很容易看出來的,它的小馬腳會側漏出來,尤其這種資訊發達的時代。而這個真心的“仁義”,很多富豪客家人真的做到了,結合那些案例來看,這倆字其實是一種最大的格局,也是最有效的信用背書,是生意暢達的橋樑,是最大的智慧。最近發現社會上竟然還有“詐捐”這個詞、怪現象,至今未明白這個詞動機何在。在客家,這是很不可思議的,其一,丟不起這人,客家人是要光宗耀祖的;其二,客家人實在,捐不起就不捐,絕不用打腫臉充胖子。

仁厚是一種心中的柔軟,卻有著善的無邊力量。都說好人難做,為什麼在梅州不斷有人做好人?

湛江富豪2億送別墅沒送出去,梅州富豪1億送別墅皆大歡喜,為什麼

“我以前的房屋是在這的,是一座瓦房,住了幾十年,很破舊了。好幾年前,村裡在外面賺了大錢的‘郭老闆’為了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出資拆除重建了。”

第三、客家人感恩之心、廉恥之心很重,並且十分懂得處理施和受之間的邊界和關係。這是從受者的角度來看的。因為感恩,受者終將變成施者。為什麼呢?

因為客家人有這種意識,就是施和受,是“能量守恆受人之恩,是有責任的。有能力的時候一般不要輕易受,受了,就要想著回報或者傳遞,這是客家人的心態,至少是我從小受到的教育。絕對不會出現什麼“你弱你有理”這種奇怪現象。小時候有村中的老奶奶(熟人,不是陌生人)覺著你小孩子可愛,有好吃的,就會招呼你過去吃,但是母親是讓感謝不許可輕易接受的,這是個小例子。

幾乎所有的客家人都知道阿婆或者母親常唸叨的一句話:有錢修路做得,冇錢捻開簕。簕就是荊棘,意思是,有錢的可以做鋪路架橋這樣大點的事,沒錢的,也可以做,就是把路上的荊棘撿開,別讓它扎到路人了。就是莫因善小而不為的意思,但又不會因只為善小而看不起人,因為,梅州人的心態中還有一種概率很大的可能性,就是窮小子你不能看不起,有朝一日他也許變從一條蟲變成一條龍,客家太多這樣的案例了。人生的際遇,誰說得清呢?正像山歌裡面唱的“做來做去天會紅”、

“一條褲帶過番邦,兩手空空敢飛天,不怕吃盡苦中苦,自有無窮甜上甜。”

因為受的人知道知恩圖報,所以施的人就可以很坦誠地施,不會寒心和擔心貓膩問題。而且,最重要的,受者絕不會覺著你有錢你就該捐這種奇怪的論調。你有錢,也是你辛苦掙來的;我沒錢,但是我可以自食其力。大部分客家人是這種心理。結合一些新聞看,這是一種很好的心態。

梅州難道就沒有過慈善中的貓膩問題嗎?我相信當然可能一樣有不少,或者至少會有人有過企圖。但是有一個經驗,也是從寫客家名人堂中得出的制度安排經驗,那就是:增加透明度、增加參與感、充分了解並滿足多元利益訴求。所有捐助的人及金額,都會公示並勒在碑上;整個實施的組織由全民參與。

梅州富豪的經驗表明,慈善並不是給錢就完事,必須有制度安排。否則,就變成了“如果你想讓他滅亡,必先讓他瘋狂

”的過程和結局,好事不成反有怨言。

比如田家炳公捐助全國眾多的學校,特別是捐助家鄉眾多橋樑公路等設施,他人在香港,匯錢回來,據說還是遇到過心寒的情況的。後來他成立基金會,對於重要捐助項目,會親自過問。他最大的透明度是,直接把捐助項目命名為自己的名字,砥礪自己督促這個項目對得起自己的名。

如果不懂得增加透明度和分配多元訴求,終將被人性的惡所淹沒,好好的一件事,變成節操不太均勻暢達的憾事兒,造成資源的浪費和人際的退化,挺可惜的。同時湛江和梅州的案例的區別在於,湛江建好再分,梅州建前就分,併成立村民小組負責協調、“郭老闆“組成建築小組形成監督,推動建設,工程前的群眾工作做得夠足,工程建好拎包即住。這個參與感就是和精力的股份制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

湛江富豪2億送別墅沒送出去,梅州富豪1億送別墅皆大歡喜,為什麼

且看此次梅州市大埔縣小留村的三位低調而慷慨的“郭老闆”,他們的捐助實施過程,就是有著以上的文化傳統原因,並進行了較好的委託代理制度安排,將多元的利益訴求協調規劃好,施者和受者皆圓滿。

湛江富豪2億送別墅沒送出去,梅州富豪1億送別墅皆大歡喜,為什麼

且看

,每座別墅大門都有樓名,並貼著洋溢著客家傳統文化的楹聯。當你家寫著“永芳樓”或者“節操樓”,楹聯上鐫刻著“祖德流芳”的時候,你好意思不做一個仁厚君子,好意思不施恩圖報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