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支线撬动大改革——从乌准铁路看新疆铁路改革发展之路

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广袤的准东大地时,双机牵引的5000吨货物列车鸣响嘹亮的汽笛,在乌准铁路线上铿锵前行。

每天,这样的列车有30列驰骋在这条充满希望的路上。可有谁想到,仅仅在两年前,这是新疆铁路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谁曾想到,一条仅有257公里的支线铁路,三年时间货运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成为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货运上量的“压舱石”。

谁曾想到,一条不起眼的单线铁路,畅通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发展命脉,成为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展示国企担当的“新舞台”。

谁曾想到,一条曾经乌铁人眼中的“亏损线”,撬动了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的大改革,孕育出了新时代乌铁人“五种精神”---乌准精神,成为集团公司奋勇向前的“定盘星”。

回望2016年春日的那个决定--“决战乌准线,突破石河子”,无疑是一声春雷。

一夜之间,沉寂的大地变成沃土,一群战天斗地的新时代乌铁人,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日益茁壮的精神之树,用“瞄准市场,勇于担当,团结奋斗,挑战极限”的乌准精神,创造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奇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958年的流火七月,一片长达4600米的沼泽阻住正在修建的兰新铁路。要穿越这里,需要挖去1.1万余方淤泥,夯填16.4万余方沙石黄土。

淤泥中草根结连,铁锨铲不进,洋镐刨不断,十几个人一天挖不到一方。他们把铁锨磨得像刀刃,洋镐加宽像坎土曼,在松软的沼泽地挖运淤泥。一天下来,职工们的手脚被泡得又青又紫,成群的牛虻蚂蝗叮得身上起满疙瘩,为了躲避蚊虫的叮咬,职工们就将污泥抹在脸上。

落日映照着一群活动的泥塑,熠熠生辉。

1952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修筑兰新铁路的号召。上万名优秀儿女奔赴新疆,以爬冰卧雪、人拉肩扛的艰苦卓绝,将铁路修到乌鲁木齐,结束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老一辈乌铁人用青春和汗水,在激情燃烧的岁月挥洒芳华,铺就了新疆大地上的钢铁动脉。

从1963年新疆乌鲁木齐开通兰新铁路,到1965年底,短短3年的时间,建设物资、日用百货和副食品转运支援新疆,原油、煤炭、棉花等外运支援国家建设,铁路完成的进出疆客货运量,相当于10000辆汽车10年运量的总和。

越艰苦的地方越见精神。以“柳园人、风区人、高寒站区人”为代表的乌铁人,凭借一腔热血,奏响时代强音,成为那个年代清晰的烙印。

风区硬汉张德昌,面对九曲十八弯的盐碱线路,凭借一把“万能道尺”,不到一年的时间消灭线路故障4800多处,将老大难线路整治成全局优质线路。

飞跃站站长马锡纯,在风魔肆虐之地坚守25年,即便经历了幼女患病无法送医而夭亡的心痛,也从未离开小站。

鱼儿沟机务段司机董树勋,工作20多年从未请过假、误过事。1984年10月19日,董树勋驾驶列车运行到高山小站乌斯特时,突然胃部剧痛,列车运行前方是22‰的长大下坡道,他紧握闸把,咬紧牙关,命令副司机“不要管我,注意瞭望。”忍着剧痛,把列车平稳开进巴仑台站停下,自己却再也没有起来……

青山处处埋忠骨,巍巍天山,永记英烈。

1994年8、9月间,“乌鲁木齐铁路局艰苦创业事迹报告团”在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全国27个铁路局、公司、工厂、院校,新疆14个地州市举行巡回报告,听众达17.8万人,“扎根边疆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的“乌铁人五种精神”,从大西北传遍了大中国。

在“五种精神”的指引下,新疆铁路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时代的楷模,书写一个又一个时代的传奇。

安全行车168万公里的火车司机刘振强,坚守红山渠风区小站8年的风区女站长王建贞,打造“巧燕网络化服务”客运品牌的欧阳巧燕,“千万次标准如一”的全国技术能手尼红......

一代代乌铁人挺起精神脊梁,让新疆从蒸汽时代走进内燃时代、电力时代,2014年一步跨入高铁时代。

2015年10月底,中国铁路总公司铁道影视中心演播大厅里,一场关于“铁路货运组织改革”的高端论坛正在进行。此时,铁路货运组织改革已经开展了近两年半时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罗仁坚说:铁路是一种低能耗、低排放、大运量的环保型的运输方式,更适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运输及经济研究所所长熊永钧为铁路货运改革支招:取长补短。所谓“长”,就是大宗货物运输。所谓“短”,就是铁路曾经丢失的农副产品、饮食产品、鲜活货物、电子产品的运输市场。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与运输学院副院长张晓东谈到:一线职工是改革的基本细胞,他们需要有信心和紧迫感。改革是个过程,希望他们在遇到波折时不畏难、不灰心。

与此同时,距离首都3000多公里的乌北火车站,原昌吉货运中心营销物流部副部长陈晶晶一脸郁闷,一如窗外阴霾的天气。

一段时间来,昌吉货运中心的请车数急剧下滑,从曾经的3000多车快速下滑到1000多车,甚至有一天跌破四位数。除了少数必须通过铁路运输的固定客户外,很少有其他客户电话联系陈晶晶。

曾经的昌吉货运中心管辖乌北、乌东、昌吉、小黄山、准东、准东北、石化、九道湾等站,是乌鲁木齐铁路局货运体量最大的货运中心,在车皮紧缺的刚需年代,这里曾经是货主光顾最多的地方之一。

有车没货,是陈晶晶这一年最深切的感受。而对于职工个人而言,最直接的就是运输收入的下降连带着工资收入的下降。

“工资不涨物价涨,这样的日子快过不下去了!”

这,仅仅是整个乌鲁木齐铁路局货运的一个缩影。

2016年年初的一天,哈密货运中心职工在单位零散快运营业室门口,拍下了五只流浪狗“开会”的照片。因为没有货主上门,营业室的门口成了流浪狗的乐园。照片被广泛转发,由此引发了一场覆盖全体职工的经营形势大讨论。

这一年,随着中西部加快转移产业承接,新疆境内资源就地转换力度不断加大,大宗物资出疆运输需求呈现“跳水式”回落,原本依托“重质、远距、高运价”优势占据出疆物资半壁江山的铁路,逐渐褪去了“稀缺资源”的光环。

“等等吧,等国家经济形势好了,大宗物资需求回暖了,咱们铁路货运的春天总会到来!”抱着这样态度的铁路货运人大有人在,但市场的残酷并不以铁路人的意志为转移。

2016年一季度,全局货物运量整体下降12.2%,直通运量下降22.6%,日均装车量从以往的3500车暴跌到2200车,货源早晚会回到铁路的愿望越来越渺茫。

严酷的市场竞争,丝毫不亚于新疆铁路创业初期面对的艰难困苦,习惯了艰苦奋斗的乌铁人在并不熟悉的市场竞争面前蒙了,憋着一股劲儿不知道往哪儿使,没有清晰的努力方向,拳拳都像是砸在了棉花上。

乌准铁路就在这一关键时刻,进入了决策者的视野。

乌鲁木齐货运中心副总经理曹玉良至今都记得,当时陪同路局主要负责人乘汽车去准东调研时看到的场景:国道216线上,5000多辆大型汽运卡车满载准东的煤炭循环往复,首尾相连,密密匝匝。

这情景,与一旁冷清的铁路形成巨大的反差。“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不是没有货源,而是货源都流失到公路上去了!”

一句话直指要害,更惊醒了众人。很多人把货运量急剧下滑的原因归结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造成传统货源骤减上,看不到疆内的市场,看不到自身不适应市场变化的短板。

257公里的乌准铁路自乌鲁木齐向东延伸,经阜康、小黄山、五彩湾,抵达新疆五大煤田之首的准东煤田,穿越了乌鲁木齐、甘泉堡、准东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2009年年底乌准铁路建成运营以来,一直由合资公司--乌准铁路公司负责运营。长期以来,运量始终徘徊在380万吨左右,在区域货运占比中只有5%的份额,截止到2016年,公司连年亏损。

但乌准铁路的区域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准东煤田预测储量3900亿吨,占新疆煤炭储量的17.8%、全国储量的7%,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整装煤田。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准东、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沿天山北坡经济带的昌吉、玛纳斯、石河子、奎屯等地区大力发展煤化工、煤电冶炼等煤炭下游转化产业。仅两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016年对乌准线的运输需求合计就达5750万吨,以后两年将达到7000~9000万吨。

面对家门口的这一块“大蛋糕”,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路局决策层主要领导来这里调研了7次。改革的突破口就选在了这条支线上。

3月18日,决策者在月度工作会议上提出“千方百计实现货运上量”的要求。明确指出,要提高准东北站装车能力,着力解决好石河子站卸车能力,关键要解决好效率的问题。

3月28日,集团公司首次提出“决战乌准线、突破石河子”的概念,必须要按照“市场决定价格”的法则,撬动市场,促成铁路货运量的爆发式增长。

4月9日,第一次货运营销座谈会上,决策者一针见血的指出,新疆铁路货运存在的思想认识不适应、形势认识不适应、整体环境不适应、内部环境不适应的问题,必须着力提高运输组织水平,逐步探索适应企业化、市场化的机制。否则上量无望,更谈不上增加职工收入。

只有走薄利多运的道路,才能打开局面。

时任库尔勒货运中心总经理刘洪九算了一笔账,只有运量增加70%才能够增加收入,奎屯货运中心总经理陈康也算了一笔账,淡季运量要增加80%才能提高收入。

“不转变认识,不调整战略,铁路货运将永远是淡季!”这个论断虽然残酷,但却是现实。

思想认识的转变何其艰难。那一段时间,集团公司决策层用一次次会议刷新管理层的认识,对价格机制的认识,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对市场残酷性的认识,对肩负责任的认识。所有管理者都在“抓管内好还是抓出局好?”的选择中徘徊。

多频次统一思想的会议,让大家初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想阻挡货运量下滑的势头,思维要清晰,战略布局要准确,方向走错了,就会一泻千里的继续往下垮。

“市场在哪,哪里就是我们的主攻方向!”这是决定新疆铁路货运发展的一个历史性抉择!

2016年3~4月,全局货运发送量完成1023万吨,环比和同比分别增长32.9%、1.6%。煤炭、钢铁等部分大宗品类运量止跌回升;5月份货运量同比增长10.7%,货运形势逐渐向好,职工增资目标有了明显希望。

5月23日的全局月度工作会议,注定将载入乌鲁木齐铁路局发展的史册,这次会议,正式确定了“决战乌准线,突破石河子”的战略决策,提出了“读懂乌准线、决战乌准线、畅通乌准线、改造乌准线,突破乌准线”的决定。

“把乌准线经营好,完全可以实现运量翻番,这是我们的命脉,是发展的重点,是主攻的目标。”这一决策,与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准东崛起”战略高度契合。

“如果用铁路运输,不仅能解决安全和环保问题,而且能极大缓解公路交通拥堵问题!”时任昌吉回族自治州党委书记赵青期盼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缓解日趋严重的交通窘境。

一场对铁路自身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都有着深远意义的战役在西北大地打响。

新疆铁路部门所有岗位都在这场为生存而战的战役中忙碌着。补强能力短板、打通运输通道窄路、扩充运输能力、准东站扩能、准东北扩能、小黄山扩能、甘泉堡扩能……一系列提升运能的举措相继出台,一切只为了这条“发展命脉”上的货物运输“装的上,走的畅,卸得下”。

从准东腹地到北疆绿洲石河子,一列列大吨数循环列车运行646公里循环往复开行,源源不断地把“乌金”送到急需原料的一家家兵团“天字号”企业。

2016年二季度,以乌准线准东北~兰新线石河子一线为试点,新疆铁路组织开行大吨数循环车组,采取一系列优化措施,确保了乌准线“大进大出”,准东北日均装车同比增加38.1%。

观念一变天地宽,新疆铁路货物运输逐渐进入良性循环的光明大道。

货运组织改革能否有序推进,“人”的作用至关重要。

让原来的“铁老大”转身变成跑市场的“店小二”,其过程并不像说说这么简单,怎样从认识转变到行为转变再深入到思想层面的转变,决策者费了不少脑筋。

“必须把压力传递给每一个职工!”

“2015年新疆货运量同比下降1.8%,公路下降0.4%,铁路货运量15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而且降幅高于公路14.2个百分点……”一组组冰冷的市场数据从管理层传达到作业层,在工作现场很多职工感觉到了形势的严峻。

但还是有很多人不以为然:“这轮不着我们操心,干好自己的活儿就行了!”被动的行为转变与主动的思想转变之间,差距何止千里?

“要用好经济杠杆作用,奖罚分明,调动各层面经营创效的内生动力!”面对严峻的形势任务,决策者真正用起了市场法则。

“实行营销岗位业务提成、生产岗位计件核算、管理岗位效能分配,突出营销岗位激励作用,充分调动跑市场、揽货源的积极性。”

事实证明,有效的管理机制一定能导致有效的管理结果,“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人的潜力是无穷的!

“听说了吗,小李这个月拿了近两万的工资呢!”“你还别嫉妒,那是人家汗珠子摔八瓣跑市场跑出来的。”薪酬体系改革的效果立竿见影,昨天还高枕无忧按点上下班的一线人员,转瞬间“一猛子”扎进了市场的水里。

“以前干活只要不犯错误就能把工资拿回家,现在是拼业绩,那太不一样了!”在乌鲁木齐货运中心工作的小张坦言,参加工作10年来,这一次是真正感受到了“市场”的味道。

重构货运经营管理框架最直接的体现,表现在所有一线的人员都真正“动”了起来。

“争取把草把子全装回来!”2016年5月6日,乌鲁木齐货运中心鄯善营业部主任李建军叮嘱货场工作人员,把石油单位运输管道、设备后不要的衬垫用的“草把子”通通拉回来,用来堵货车车辆上的缝隙。“买新的一把要12元钱,我们这是废物利用。”李建军说。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支出,带着团队盈利,是李建军这个“营销状元”唯一的目标。

6月16日,奎屯货运中心副总经理李勇正在石河子驻点包保。正值酷暑时节,李勇却一刻也闲不下来。每天到现场协调,与有关部门沟通,全程盯控生产组织情况。“每个班子成员都有任务,必须到现场盯着,一抓到底!”

乌鲁木齐货运中心营销生产部部长曹建新,为了把梅花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新疆梅花氨基酸有限公司的产品拉到铁路来运输,五次到公司总部廊坊上门沟通,推介特需班列运输服务,用诚心打动了对方,最终签订了年运量40万吨的协议。凭借勇闯市场的骄人业绩,他荣获了“火车头奖章”。

库尔勒货运中心营销经营一部部长周巍养成了一个习惯,走在马路上看到装载货物的汽车,先看车牌,再看车上装什么货,如果能和司机聊两句,他绝不放过机会。到了休息日,他会自己到高速公路上去看过往的大货车,在路边的“大车店”和司机唠唠嗑。“这也是市场信息资源啊!”

为了抓住大客户,局货运处专门成立了大客户服务部,选拔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专业技术等领域业务骨干,与大客户建立“一对一”的服务关系......

一场由乌准线为起点的改革席卷了全局。在乌鲁木齐、在奎屯、在库尔勒、在喀什、在哈密,乌鲁木齐铁路局管内的5个货运中心和两个口岸站,都在忙碌着以实现机构设置和职能设计与市场紧密接轨为目标,探索货运中心事业部制管理的模式。把专职营销干部在管理人员中的占比由不足10%提升到了50%,将营销触角向市场、向客户延伸。

瞄准市场的结果显而易见,当忙碌的人群看着一列列满载的货物列车隆隆前行,眼里和心里充满对未来的期待。

“那时候,准东北站一天能装6、7列车都觉得很了不起了。”50多岁的准东北站站长玄安国干了几十年的行车工作,听到乌准线2016年运量目标定在800万吨时,他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

改革起步之时,摆在人们面前的,是重重难关。准东北站太小了,孤零零的戈壁上,车站线路只有4条,作业人员满打满算每班只有5个人;乌准线太弱了,257公里的乌准线与兰新线相比,如同矮子与巨人的差距。面对每年上千万吨的运量需求,乌准线“小马”能否拉起“大车”?

这是事关生存的决战,容不得半点含糊。

市场倒逼,目标引领,层层分劈的指标传递着沉重的压力。以灵活的价格机制撬动市场、以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以精准的运输兑现承诺。在主动融入市场的过程中,货运部门作为“前店”的牵引作用更加突出。

2016年5月28日,看到一列载有53组敞顶箱的循环列车把数千吨煤炭运出准东北,玄安国笑了。乌准铁路串起了准东煤炭生产企业和急需原料的石河子兵团企业的紧密联系。敞顶箱循环列车的开行,标志新疆铁路终于以尖兵的姿态闯进市场。

过去,装煤用敞车,车厢离不开铁轨,要产生装卸、短倒环节,铁路在市场竞争“跑不过”一站直达的汽车。

货运处处长郭黎等人多次在乌准线蹲点办公,把目光盯在改造敞顶箱上。敞顶箱是集装箱,列车到站后用汽车装上就走,环保、快捷,运输效率高。固定循环车辆,实施客车化开行,把慢运变快递,实现了大进大出的高效运输。

一个微小的改革,得到了最好的市场反馈评价。新疆铁路部门相继开辟了柳树泉-罗中、北屯-乌西、俄霍布拉克-喀什等覆盖新疆的74列、共计22条运行线路的“点到点”或多点间循环列车,成为助力新疆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随着敞顶箱循环专列常态化开行,实现了公铁快速联运,降低了物流成本,从公路揽回了大批货源。

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电话像是长在了王振勇的耳朵上。作为乌鲁木齐货运中心乌准事业部部长,他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找米下锅”:货源有没有、往哪里运、每天装车目标如何完成……他既要了解客户生产情况、产品在当地及内地销售信息,还要对接下游客户装卸车及需求情况。每天电话太多,他索性买了一个蓝牙耳机,走到哪、打到哪,忙得像个陀螺。

王振勇说,新常态下,物流成本是客户最敏感的点,揽回货源只是服务的开始,关键是要做好全程服务。

2017年4月的一天,石河子一家电厂停机检修,准东北站要发运的煤炭减少了两列,王振勇急得上了火。为此,他牵头建立了煤炭运输预警制度,了解掌握下游用煤企业的用煤状况,采取应对措施。2018年,针对下游电厂季节煤炭需求变化,他们预判市场,了解到客户煤炭需求减少时,及时改变煤炭运输流向,多点分流运输。准东北生产的煤炭热值低,他们协调厂家从南疆望布车站组织热值高的煤炭为下游厂家提供掺配运输,拓展了市场份额。

一面围墙轰然倒下,灰尘散去,视野豁然开朗。

原本货场西端墙外是一片荒地,拆掉一堵围墙,等于增加了数千平方米的货场,原来走机车的线路可以用来放货车,线路能存放的车辆从18辆增加到30辆。

乌准线运量增长,石河子站卸车能力极度紧张。要建一座货场,投资大、施工时间长,拆围墙却省力、省钱。

拆一堵围墙容易,拆除心中的围墙却很难。“货场需要封闭管理,咋能拆围墙呢?”不少人认为货场必须有围墙。

千难万难,打破思想的禁锢最难。石河子货场围墙的拆除,实质上是拆除了干部心里的围墙,也是拆除了制度上的围墙,更是拆除了思想上的围墙。跳出小圈子看问题,观念一变,解决难题的办法总能想得到。

“不怕慢、就怕站。拆了围墙,原本火车进出货场要停三次才能到位,现在一次就行,效率明显提高,两家都受益。”石河子站副站长丁江云说。

铁路是个大联动机,“前店”揽来了货源,“后厂”运输的步子就必须跟上。开火车的,管线路的,管信号的,管运输的各个系统都要转变观念,全局一盘棋才能“玩得转”。

乌鲁木齐车务段准东车间副站长孙宏祥说起以前的协调会,“头都大了”。开一次站区协调会,打十几个电话,人家不是说工作忙,就是车间负责人不到场。会场上,说了算的不来,来的人说了不算,“各干各”“各顾各”的结果就是结合部问题多、难解决。

列车到达准东站后,列检人员要检查车辆,看完一列再给货运部门反馈存在的问题。“能不能协调车辆部门,发现问题车随时通报,我们可以加快处理速度。”乌鲁木齐货运中心准东营业部经理刘伟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找到准东站副站长孙宏祥。孙宏祥与乌西车辆段准东运用车间主任张锡元沟通后,他痛快地答应了:“我们这就改。”

考虑到货运人员从货场赶到车站要用10多分钟,在仅有5间办公室的情况下,车站主动腾出副站长办公室,让货运人员搬了进来,少跑路、快干活。

“作为牵头单位,我们要让大家尝到联劳协作的甜头。”准东站站长刘飞说。

把一家的事当大家的事来办,经过磨合,大家逐渐认识到站区协调会有用、管用,从不愿开到主动开,讲真话讲效率,现场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解决的限时反馈解决,坚决不开“假会”。

今年2月初,准东北站天环走行线产生多处红光带,每次过车需要人工检查,耗费1个多小时,“我不能干看着好不容易挤出来的时间被吃掉。”孙宏祥说。

孙宏祥和电务、工务车间主任负责人到现场,蹲在钢轨上把脉问诊。最终终于找到了原因:准东土壤盐碱含量高,道床板结后,遇雨雪融化导电造成红光带。

“5月份天气转暖就好了”、“报计划大修吧!”协调会上,大家纷纷建议。听到“专用线拿一百万来彻底改造线路”的建议时,天池能源营销经理王琼的脸立刻垮了下来。

干等也不是办法。“有没有应急的办法?”孙宏祥问。“有,人工把轨底和道砟扒开,分离导电介质。”电务车间马玉良说。“我们车间人手紧。”工务车间马贵新摊开手。王琼乐了,马上拍板说:“钱没有,人我能派出30个。”

第二天,他们在天环走行线摆开战场,挥起工具,扒出500米的线路,经过测试,红光带消失了。“这个应急办法能够解决准东北站红光带频发的问题,值得推广!”2月中旬,他们用4、5天时间根治了顽症。“花了小钱办了大事儿,这个会开的太值了。”王琼表示。

密切的配合,形成了乌准线上融洽的氛围,而正是这种氛围,让乌准线发生了巨变。2016年11月中旬,准东车务、货运、机务等车间先后成立,一幢幢楼房在荒原上拔地而起,以准东为支点的运输格局全面铺开。从走着干到跑着干,乌准线成为一片干事成事、充满希望的热土。

他们的身影始终在前方。

——今年元月底,一场极寒天气席卷新疆,准东气温降至摄氏零下42.3度。大家吃过饭还没到宿舍,饭勺就冻粘在了饭盒里。机车上水阀被冻裂了,大家紧急抢修到深夜。阀体换好,机车水箱急需补水,上水设备却被冻住了。“党员干部跟我上。”党总支书记骆成等人一招呼,技术员杨帆、工长范君等人应声而动,在软水制备间与机车间排成长队人工补水。“快、快。”10多公斤的水桶在人们手中接力传递,不时有水泼溅在人们的身上、鞋子里,结成厚厚的冰壳,有的职工手冻肿了、耳朵发炎了,第二天回到宿舍,他们脱下的裤子都能站起来。

——乌鲁木齐货运中心准东营业部经理刘伟给职工的印象是扑克脸,训起人来很严厉;如今,大家发现,刘伟脸上的笑容多了,“那时候90后青工都是新人,担心他们犯错,管得严一点。现在他们大多可以独挡一面了,我的压力小多了。”每天组织生产、协调各方,刘伟有一副“铁肩膀”。

——休班的时候卷起铺盖,回来的时候才能确定睡哪里。在准东,流动的铺盖卷成为管理干部的一种习惯。“车间人员在不断增多,五、六个人挤一间房还嫌紧张。”乌鲁木齐车务段准东车间党总支书记王亚斌介绍,有的干部住在间休室,有的干部就四处打游击。

——46岁的石河子站车号长杜焕辉是一名敢抓善管的“铁娘子”,手机24小时开机。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她经常帮助车号员一直工作到深夜。在她的影响下,去年分来的6名90后青工纷纷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说:“党员要走在前头,就是要做榜样。”

他们的人生从此改变。

——曾经是翻砂工蒋柳川刚来乌准线时,每天只有几趟车,运转室里支着床。如今的他不再悠闲了,坐在控制台前,面前有5部通讯设备,平均每天要打三百个电话,可他却乐此不疲,“这多充实啊!”。

——准东营业部的刘蕊“转正”了,实现人生关键性跨越的时刻,他流泪了,眼泪不是为自己而流,“我们工作出现差错,责任都是经理帮着扛,不好好干对不起经理!”

——人到中年,从车务技师变成货运新兵,来红武一度迷茫、失落过。“你能在车务干好,在货运也要有所作为。”在车间和家人的鼓励下,他从头学起,用了8年时间从货运初级工考到工人技师,成为拥有双技师证书的业务骨干,“我是一名党员,工作上就不能落在群众后面!”。

他们选择了留下。

——90后青工赵秀是准东货运营业部助勤,期满后却申请留下。“这里锻炼的机会多、成长快,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她担任了货运计划员,每天下班也如同上班。晚上接到通知,她经常从5楼的宿舍赶到1楼营业大厅办理业务,用实际行动兑现了“90后也要干出样子”的誓言。

——今年3月中旬,货运系统实施货票电子化,新旧更替之际,故障多发。车号员任金强当起了“救火队员”,连续在车站呆了10几天没回家,与货运等部门对接,指导各站处理问题,每天只睡4、5个小时。

——2017年11月,乌鲁木齐机务段在准东成立折返车间,58岁的杨立民主动报名来到准东,同事们说“你岁数大了少干一些”,他瞪圆了眼睛回答:“我来不是等退休的!”

努力到感动自己,在相互感染中凝聚澎湃的激情。回首过去,当初的奋斗的艰辛都化作今天收获的甜蜜。

“喂,宏祥...”听着电话那头响起的呼噜声,乌鲁木齐货运中心副总经理叶晓俊小心翼翼的挂断电话,“这小子也到极限了,让他睡会儿吧!”叶晓俊的心里翻涌着感动。

今年3月8日,准东北站天环线实现了24小时装车20列。为了这个成绩,孙宏祥两天两夜没合眼。实现了20列,他的心放下了,没等电话讲完就睡着了。

作为乌准线装车上量的源头,准东北有两条环线是重要组成部分。一条是天池能源的天环线,一条是神华集团的神环线。今年2月,听说神环线因环保改造而停装的消息,叶晓俊瞬间没了过年的心思。

“今年的货运量任务可是3500万吨啊,少了一条环线装车相当于少了一条腿啊!”

只有最大限度的放大另一条环线---天环线的装车能力。这个想法产生的时候,天环线的日常装车能力是24小时能装11列到13列。

“有想法咱就干!”没有领导提要求,没有人下硬指标,没有人定硬任务,叶晓俊牵头攒齐了车机工电辆等单位和天池能源企业的相关人员,向环线装车极限发起“挑战”。

从煤矿到站区,人们如同拧紧了发条,一列列盯装车,所有环节都是跑着完成,精神高度亢奋。显示屏幕上,一条条线路变红又变白;烟灰缸里,一只只烟蒂彻夜不熄。

3月7日,他们用24小时的时间把天环线的装车能力提到了18列。

“还有提升的空间,咱们接着整.....”眼睛里布满血丝的孙宏祥哑着嗓子说。

3月8日18时,24小时内的第20列车完成装车时,大家欢呼雀跃“成功了,成功了!”不知道的人以为是国家队拿了金牌。

“有了天环线20列打底,我们完成年度任务没有问题。”孙宏祥充满自信。

“每一分钟都不浪费。”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自我超越的工作状态融入血液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乌准线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每天都是新起点。

为了提高装车的效率,准东站打破常规,一条环线同时接入两趟列车,前面一列装完后面一列接着装。“这个装车法打开了乌准线持续创新的大门。”货运中心准东营业部经理刘伟说。

为了多装快运,乌准线上开行了双机重联牵引的5000吨列车,让牵引能力从开通运营之初的1600吨上升了三倍多,最大限度释放了乌准线的运输潜力。

从不相信到信心百倍,乌准线的成功实践增添了干部职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从压着干到主动干,干部职工在上量突破中实现了自身价值,并形成了“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良好氛围,这恰恰就是乌铁人延续多年的“五种精神”在新时代最大的传承与发展。而直接受益的乌准铁路公司,则在2017年一季度首次实现扭亏为盈,实现经营利润613万元。

现如今,“决战乌准线,突破石河子”带来的效应已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设计。“北煤南运”--准东的煤矿运往南疆,平抑了南疆四地州的煤价,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疆煤东运”--准东煤田的“黑金”缓解了内地用煤企业的压力;摆脱对“两根钢轨”的依赖,集团公司非运输企业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先开发、后经营”的思路,今年一季度综合创效完成1.41亿元,同比增幅157.6%,主要指标排在全路名列前茅;在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同时,安全基础愈发牢固,防范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响应国家深化改革的号召,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班列开行频次从2016年的每周一列快速发展为目前的每天三列以上。乌铁人勇于超越自我,通过生产技术创新不断激发持续向前的内驱力,超常规式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准东速度,更蕴育出“瞄准市场,勇于担当,团结奋斗,挑战极限”的乌准精神。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的更远。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乌铁人的根与魂没有变。只有荒凉的土地,没有荒凉的人生。新时代的乌铁人打破思想禁锢、突破机制束缚,向群众要智慧,向实践要办法,继承和发扬“乌铁人五种精神”,用思想大解放推动集团公司大发展,在形成“乌准精神”的同时,推动了集团公司整个改革步伐迈向前方,创造了新时代发展的奇迹。

2018年,全局货运量任务目标确定为1.274亿吨,这是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首次提出突破1个亿的目标。这一目标实现后,集团公司整体运量较三年前翻了一番,将实现“再造一个乌鲁木齐铁路局”的宏伟梦想。

当我们度过那些艰辛时刻,眼前已然是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新时代的呼唤下,在“乌准精神”的指引下,新一代乌铁人正阔步前行,走向光明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