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历史:1946,那些年四川万县(今重庆万州)的景和人


峡江纤夫。本系列照片由美国《生活》杂志记者凯塞尔拍摄于1946年。当时,国民政府拟按照孙中山构想,推动三峡工程建设,资源委员会已与美国垦务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由该局代为设计三峡大坝。建设大坝,是凯塞尔拍摄《三峡故事》的背景。

杨家街口码头。民国时期,万县市政府在杨家街口、南门口修建了宽石级码头。民生、永兴、太古、怕合、日清、三北等大轮船公司先后在万建立分支机构。

停满船只的码头。万县开埠后,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便利,吸引了国内外客商,万县一跃成为四川第三大城市,有“成渝万”之称,是当时川东、鄂西、陕南、黔东、湘西的重要物资集散地。

万县码头停泊的木船。船身上涂写“宜110”的标记,有可能是来自宜昌的船队。地处交通不便的峡江,长江便是万县人员、物资对外交流的最重要窗口。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万县都没有一寸铁路,一寸高速公路。

万县江边。从图片可以看出,一支木船雏形初现。万县以商业而兴,工业一直都是短板,直到“三线建设”时期,才逐步成为一个工业化城市。

熙熙攘攘的万安路。当时万县最为繁华的地段,也是万县唯一一处“十字路口”,前面是万安大桥环城路,后面是大梯子,右边是二马路,左边是三马路。大约1928年底,由万州马路局主持修建完成。

苎溪河与万安桥。这张照片的拍摄位置应该是在万州桥上。远处,是万安大桥。三峡工程蓄水以后,苎溪河变身天仙湖,万安桥则在爆破拆除中灰飞烟灭。

万县江边石梯。万县的地势与重庆相似,都是爬不完的坡坡坎坎。与泰山挑山工走之字形不同,万县人爬梯坎是“陡起爬”,一口气上完整坡梯坎。

万县杨家街口。杨家街大梯子,给初来万县的游客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想坐黄包车的老爷不能遂愿,只能坐上颠簸的滑竿进城了。利用江水洗衣是万县妇女的传统,古来有之,至今不变。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送你肥皂水。

万州桥。万州桥横跨苎溪河的石砌拱桥,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桥两端为石阶梯,故只供步行。在照片中,还能看到远处的万安大桥。苎溪河清澈见底,直到到上个世纪7、80年代,河水被严重污染。

同心金兰会舞龙游行。小编查遍网络也没有搞清楚这“同心金兰会”是个怎样的组织,只查到“金兰会”是清代同性恋团体。想想此“金兰会”应该非彼“金兰会”,因为同性恋直到现在都没有被社会接纳,民国时期怕是不会这样大张旗鼓搞游行。

挑水的民众。万县虽然临江,可江水不能直接流到家里。所以,在民国甚至解放后一段时间里,吃水一直是个难题,必须靠人肩挑手提。那个年代,丈母娘考验女婿,就是看他挑水主动不主动,水缸装得满不满,挑完水后,气喘得厉害不厉害。

拉纤的纤夫。川江段,险滩恶水多,船只经常搁浅,必须靠人力拉船,纤夫这个职业由此而生。如今,纤夫早已消失,只有川江号子,作为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来了。

休息的纤夫。贫困的生活,打不垮乐观的纤夫。不管是年长年幼,都精气神十足。头顶缠布,既可擦汗也可放烟斗;脚蹬草鞋,既耐用又经济实惠,是那个年代的标配服饰。

万县江边码头。农民们将收获的白菜萝卜挑到码头,准备卖个好价钱。照片中,右边这个小孩若是健在,也已经是耄耋老人了。

江边休憩的人。头顶缠布的男人们,正在茅棚里抽着香烟、喝盖碗茶。他们正在打量着凯塞尔,猜想这个或许是金发碧眼的家伙,到底想干什么?打量人者此时正被人打量,这几位是什么来头?谢谢浏览,敬请关注小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