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缚鸡行》,看杜甫历经沉浮后的沧桑与忧虑

当杜甫面对着已经由盛转衰的唐王朝的衰颓局面时,他感慨万千,忧国忧民。他见证过唐王朝由盛转衰,一场安史之乱将原本强大的唐王朝推向了悬崖,随后就是断崖式的衰落——唐玄宗和唐肃宗两代的宫廷政变使得决策层发生巨大震动,各种隐患隐藏在看似平静的朝廷里。同时大大小小的军阀相互割据、激烈争夺,使得当时的局面陷入一种混乱之中,形势十分危急。杜甫曾经非常关心的国家和社会都一发不可收拾了,每况愈下的形势使他非常焦灼与糟心。

一首《缚鸡行》,看杜甫历经沉浮后的沧桑与忧虑

此时杜甫的处境也非常艰难,正像他在《狂夫》中所写的那样:“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以及他在《百忧集行》中提到的那样:“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他们一家人还是遭受着生活的困苦,可是他仍然坚决辞去了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职务,因为他已经十分厌倦了当时的官场里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因为“诗圣”杜甫内心里是把广大人民放在心中,他深切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疾苦。

一首《缚鸡行》,看杜甫历经沉浮后的沧桑与忧虑

就比如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的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人民生活更加内外交困。他面对这种处处充满危险的局面,他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感叹当时日益紧迫的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忧心忡忡的杜甫因为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的官场风气的深恶痛绝。

杜甫晚年数经战乱,历尽沧桑之后逃难暂居在四川。历经沉浮的他十分鄙视当时人世间的各种怪异现象,就用鸡虫为喻,创作了下面这首诗《缚鸡行》: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唐 杜甫 《缚鸡行》

一首《缚鸡行》,看杜甫历经沉浮后的沧桑与忧虑

首联两句“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撷取了一个细小的生活细节入诗歌之中,写的是:作者偶然看到家中小仆人正在捆鸡,要拿到市上去卖,而鸡被捆得着急,边叫边挣扎,似乎在向人提出抗议。“相喧争”则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小鸡”人格化,使缚鸡这个细节充满了生动活泼的生活情趣。接着颔联两句“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作者一询问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家中的人怕鸡吃掉蚂蚁之类的小虫,有伤生灵,所以要卖掉它。

一首《缚鸡行》,看杜甫历经沉浮后的沧桑与忧虑

然后颈联两句“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这只鸡被卖出去之后不是也要遭受宰杀的厄运吗?为什么人对虫子要施以厚恩,而对鸡却要报以刻薄呢?诗人对此似有所悟,立即命令小仆人解缚放鸡。这里体现出了作者的博爱思想,他对鸡这样的小生物也有一份厚爱。最后的尾联两句“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他再仔细想想,放了鸡,虫蚁不是又要遭受灾难了吗?反复想来,实在没有万全之策,于是只好倚靠在山阁上,注视着寒冷的江面,江水正浩浩东去,远处是迷蒙的烟霭,一片苍茫。在这里杜甫仿佛有一种隐隐约约的道家思想。

一首《缚鸡行》,看杜甫历经沉浮后的沧桑与忧虑

其实这里的“鸡”与“虫”有着作者的意味深长的比喻,有着作者的深刻思绪,他用来比喻当时的社会形势——那时的天下战乱已经很久了,国家和人民都陷于苦难中,一时还无法摆脱困境。作者此时也已经垂垂老矣,面对纷纷扰扰早已身心俱疲。他虽然有着匡世济民的志向,但年老力衰,已“无力正乾坤”,这是杜甫最为痛苦的事情。

文|青舟(三度平台签约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