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坦森:過於推崇數據容易導致3個謬誤

克里斯坦森:過於推崇數據容易導致3個謬誤

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是哈佛商學院教授,也是在世的最偉大的管理學家之一。他提出的“創新者的窘境”理論,受到包括傳奇CEO如喬布斯、安迪·格魯夫等人的大力推崇。創新者的窘境、破壞性創新等詞語,也成為在管理學和創新領域最經常被提到的概念。

在他的新書《與運氣競爭》中,克里斯坦森說,即便是一家偉大的公司,也可能會偏離方向,從為用戶完成任務,變成為公司謀取利益。

克里斯坦森認為,發生這種情況,重要的原因是,公司從產品和運營過程中得到的數據,讓公司產生了三個錯誤的認識。這三個錯誤認識分別是:積極與消極數據之比謬誤;表面增長謬誤和數據確認謬誤。

我們先來看下第一個錯誤認識,也就是積極與消極數據之比謬誤。

所謂的消極數據,指的是那些沒有明確的意圖、贊成者或反對者、以及清晰結構的數據。這些數據很大程度上,只能算是沒有經過過濾和加工的背景。這些數據永遠都存在,但是很不起眼,因此也很難被注意到。

積極數據就正相反。積極數據是有意收集的信息,因此非常清晰,也總是在表達出某種意圖。

克里斯滕坦說,其實絕大多數成功的公司,剛剛起步時,都利用了大量的消極數據。它們的情況基本上都很相似,創始人同時也是自己產品的用戶,都是為了滿足一種沒有被滿足的需求進行創新。他們所有的創意、做法、決策,參考的信息和數據,都來自於這種需求存在的背景。他們能利用的積極數據其實非常少,因此沒有辦法運用數據進行理性的分析。這就是創新。

克里斯坦森寫道:“創新者必須置身於現實生活的混亂背景中,才能弄清有成功潛力的新產品應該向用戶提供什麼。在公司的初創期,管理者就像是解謎人,而不是去死磕數據。消極數據不會張揚地將自己公佈於世,你必須主動尋找,將數據歸納在一起,並堅持不懈地詢問為什麼。消極數據之所以關鍵,是因為這是尋找創新機遇的途徑。”

也就說,在創業開始時,在創新的早期,創新者和企業家關注的幾乎都是消極數據。

但是,接下來,情況就會變化。積極數據會變多,壓倒消極數據。

如果一切順利,產品做了出來,並且已經商業化,這時候,就會產生大量的積極數據。用克里斯坦森教授的說法,產品一旦被推到市場上,“就如打開水龍頭一般,數據被創造出來,這些數據是銷售開始和用戶被創造出來之前不存在的。”

這些積極數據看上去都非常有用,也非常有說服力。比如:產品數據,產品賣出了多少,盈利多少,甚至哪款產品更受歡迎在哪些地方更受歡迎;用戶數據,用戶是企業還是個人,用戶的經濟水平如何,用戶通過什麼渠道購買了產品;資本數據,投資的回報情況如何;競爭的數據,有哪些競爭者出現,他們的情況怎樣。

克里斯坦森教授說:“這些數據嗓門很亮。它會向你大喊,讓你對它進行關注,把它放在優先位置上並進行優化。這種數據易於跟蹤和測量,因為它往往可以被看成評測管理任務的標誌。這個視點的轉換雖然微妙,卻具有變革意義,從缺乏結構且混亂的消極數據,轉移到讓人安心且實實在在的積極數據,這種感覺很美妙。”

但是,他也提醒說,如果你把這些積極數據提供的現實模型,當成是現實本身,這種轉換就可能會讓你誤入歧途。

原因是,數據永遠只是現實的抽象模型。現實生活看上去混亂不堪,缺少結構,但是,通過對現實生活的現象加以分類歸納,我們就得到了數據。數據看上去更有條理、更清晰、更容易理解。從這個角度看,數據是人造的。

由於這些積極數據過於清晰、過於有結構、過於容易理解,因此,管理者很容易就會把這些積極數據當成是自己管理公司、開發產品的抓手,而不是再把用戶或客戶需要完成的任務當成是出發點,進行管理。

舉個例子,如果把股價視為公司好壞的衡量標準,那麼,公司可以很容易通過回購股票來抬升股價。但是這跟公司的效益和創新其實沒什麼關係。

第二個跟數據有關的謬誤,克里斯坦森稱之為“表面增長謬誤”。

一家公司開始尋找途徑,向公司已有的用戶銷售更多產品。這樣做的好處是,向既存用戶銷售更多產品,邊際成本微乎其微,利潤極具誘惑力。但是克里斯坦森把這種現象稱為“表面增長”。

比如,公司通過複製市場上已有的產品,或者收購其他公司來擴大產品線。這麼做的過程中,這些公司往往只是努力為用戶創造大量的產品,而不是關注剛開始時他們取得成功的原因。

在克里斯坦森看來,這種做法是一種迷失。一個品牌大受歡迎,因為它很好地滿足了用戶的某種需求,幫助用戶完成了一項任務。這時候,公司開始在這個品牌下開拓其他產品。

克里斯坦森教授認為:“試著為大量用戶處理大量的任務會讓用戶感到困惑,致使他們僱傭錯誤的產品來完成錯誤的任務,最終因不滿而將產品解僱。這會讓企業在專注一項任務並且精益求精的顛覆性競爭者面前不堪一擊。”

比如,有一種蔬菜汁飲料V8。用戶開始時選擇它,是因為它能夠滿足用戶攝入蔬菜的需求。V8的競爭對手,可以說不是其他飲料,而是胡蘿蔔、菠菜這些蔬菜。

但是,後來V8開始擴展自己的產品線,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飲料,比如含水果的、含茶葉口味的等等。產品線令人眼花繚亂。這在克里斯坦森看來,就是一種表面增長。

導致公司不再關注用戶需要完成的任務的第三個謬誤,叫數據確認謬誤。

其實這個謬誤我們應該並不陌生。數據可以被人利用來支持各種各樣的觀點,“數據能夠通過自我調整來支持我們想讓其支持的任何觀點。這是一個令人討厭的特徵”。

數據專家內特·西爾弗就說:“最為慘痛的失敗性決策通常有一個共同點,我們只關注那些意味著世界恰如我們所想的標誌,而不關心世界的本來面目。”

這也是人類思維方式上的一個特徵。也就是,人傾向於證明自己的正確。因此,人會下意識地去收集那些能證明自己正確的事實和數據,讓自己得到的數據和信息與自己的觀點相一致。

儘管數據思維和大數據已經成為商業世界的流行語。但是,顯然克里斯坦森對這種數據思維霸權有些懷疑。

這位公認的創新大師說:“對創新保有的最健康的態度,就是牢記幾乎所有的數據都是建立在人類的偏見和判斷上的。無論是數字形式還是語言形式的數據,都是從複雜的多的現實中抽象出來的。而為了方便研究,研究者往往會從這些現實中提取最突出的變量或規律。”

他把對數據的迷信和數據構建出來的世界稱之為“精準假象”。數據只是代表現象、模擬現象,而不是現象本身。如果你要是篤信,只有數據是客觀的,相信只要把幾套數據拼湊在一起,以定量的形式表現出來,就能正確地理解用戶、就能破解真相,那你就陷入到了“精準假象”之中。

總之,創新大師克里斯坦森對流行的數據思維提出了異議,並且指出了過於推崇數據容易導致的三個謬誤。

克里斯坦森:過於推崇數據容易導致3個謬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