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有和沒有的關係,原來是這樣的,你會利用嗎?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隨著近些年一些古蹟的發掘,從以前經常說的五千年文明史,已經往前推到了六千多年。

在這些遙遠而璀璨的歲月裡,有一顆明珠,卻一直熠熠奪目。這就是編撰於二千多年前的《道德經》。

在兩千多年來,無數的學者對其進行過研究,據說版本也是達到幾百種,但《道德經》的中心思想和主要的觀點卻一直流傳。全篇5000多字,包羅萬象,道盡玄機。由於對古文字的翻譯和理解不一樣,所以對於道德經的註釋更是多種多樣,莫衷是一。但這不併不影響後人從這本經書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知識。

東臺有一個觀點,《道德經》好比物產豐富的海洋,小孩子可以從裡面撿到漂亮的貝殼和偶爾爬上岸的螃蟹,大人可以組織起來去遠洋打撈珍珠和海產,只要從裡面能得到對自己有益的東西,就可以了。這就好比撈到珍珠的大人,沒必要去嘲笑小孩子手裡平平無奇的貝殼,這個貝殼對小孩子來說,價值同樣巨大。

東臺自知愚鈍,不善於爭辯,只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貝殼的美麗,所以,今天就把讀第四十章的一些感悟和大家聊一聊。

《道德經》:有和沒有的關係,原來是這樣的,你會利用嗎?

《道德經》四十章很短,只有二十一個字,如果我們小時候寫作文也可以這麼短,該多好,哈哈。

原文: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反常的、相反方向的表現,都是“道”在推動和作用。柔弱的、弱小的特徵,是“道”的體現和使用。天下萬物,出生和發生於“有”的狀態,但“有”是從“沒有”中衍生出來的。

為什麼說反常的、相反的就是“道”在推動和作用呢?我們舉個例子,一棵大樹,長的非常高,遠遠高於其他樹木,一場颱風過後,這棵大樹被風吹斷了,低矮的樹木卻好好的,為什麼?老子總結就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大樹有餘,所以被天道損去,這就是“道”在發生作用。

我們再打個比方,有一個人,很有能力,也賺了很多錢,於是開始投資很多其他項目,結果,虧了個底朝天。為什麼很有錢,又有才能的人會這樣,很反常啊,也是“道”在作用,“多,言數窮”就註釋。投資的項目越多,風險就越大,不如專精一個。

《道德經》:有和沒有的關係,原來是這樣的,你會利用嗎?

那為什麼說弱小和柔弱是被“道”在使用的,或者是說“道”存在的表現呢?我們還是繼續舉例子,小草柔弱吧?春天發芽,夏天茂盛,秋天生長種子,冬天就枯萎,來年春天再發芽。這就是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過程,就是小草遵循天地的“道”,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人也是這樣,活在這個世界上,很柔弱,沒有利爪,沒有尖牙,也沒有能在水下呼吸的腮,不借助工具,搬運一些東西都很吃力,但就是因為這樣,我們人類有這片天地間最高級的智慧,會使用工具和方法,所以最柔弱的人類,反倒成了萬物的巔峰。

那麼,重點來了,前面兩句話都沒有問題,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存在什麼一個關係呢?

《道德經》:有和沒有的關係,原來是這樣的,你會利用嗎?

東臺這麼理解老子的意思,萬事萬物,最開始的時候,混沌一片,細微到不可以察覺,用顯微鏡都看不出來。甚至根本就不存在,通過“道”的作用,於是產生了,開始從小到大,由大到強,由強到衰,由衰到亡,迴歸於冥冥,然後又開始一個輪迴,變化成其他的形式存在。

所以,不管是實物也好,還是事物也好,都會有這麼一個發展規律,但是這個規律又不是完全的。

撇開這個規律,我們來看“有無”的關係,用老子的思想來說,有和沒有就像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面,相互依存,相互轉化。這種現象在人的身上,特別的明顯,為什麼這樣說?

吝嗇的土財主可能對自己的傻兒子很大方,一擲千金的土豪可能覺得幾十塊一本的書很貴,善良的老實人被逼急了也會和人打架,兇狠的大漢可能會懼怕毛毛蟲。那麼這些也和有無的利用扯不上邊啊,不要急,東臺馬上展示我手裡的貝殼。

《道德經》:有和沒有的關係,原來是這樣的,你會利用嗎?

我們凡夫俗子,使用的最多的“有”和“無”,是在物質上和狀態上,最想得到的也是這兩個方面,比如我想過經常海邊度假的生活,我想要一臺跑車,我想要一套靠山的房子,我想要賺多少錢一個月。

那麼我們怎麼得到這些“有”呢?東臺認為得從“無”的方面下手,看看自己沒有什麼。我想海邊度假,但是去不了,為什麼?沒有錢,為什麼沒有錢?因為我缺少賺錢的能力。為什麼沒有賺錢的能力?我沒有方法。

就這樣抽絲剝繭,一層層的從沒有開始,找到“沒有”的根源,這個根源就是有無相生的本質。沒有方法是吧?好辦,學習。我學習賺錢的方法,我看到一個在學校附近做小吃的老闆很賺錢,我就去學習他,然後我在其他學校附近也開個小吃的店鋪,我就找到了賺錢的方法。有了方法的前提下,我不懶惰,我善意的招待客人,我注意食品的衛生,我開始賺錢了。有了錢以後,我就可以去海邊度假了。

雖然東臺有點感冒,有些詞不達意,但道理就是這麼個道理,有和沒有,互相之間轉化和交流。反過來說,我如果很有錢,但是我不思進取,不去注意到我的錢沒有持續增值的能力,我守著這些死錢,那麼最終有一天,我坐吃山空,又會回到沒有錢的狀態。腦子裡的知識也是一樣,停止學習,最後就是空空如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