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博30多場端午活動打包送給你!傳統節日進博物館的“活態”樣本來了

南博30多场端午活动打包送给你!传统节日进博物馆的“活态”样本来了

去博物館過節,已經成為眾多南京市民的首選過節方式。6月16日至18日,南京博物院開展“傳統節日進博物館——端午”活動,數十場公眾互動體驗項目,在南博官方平臺上提前發佈接受預約,不到一天時間所有名額即被“秒殺”,此外,端午文化展覽講座、習俗展示展演、戲曲專題演出等,在首日便吸引近2萬市民前往參觀體驗。南京博物院依託自己的資源優勢,多維度、立體化地挖掘出傳統節日的豐富文化內涵,“活態”化呈現出“我們的節日”,傳統節日在公眾面前,不再是模糊的文化意象。

南博30多场端午活动打包送给你!传统节日进博物馆的“活态”样本来了

南博又“搞事情”

端午三天30多場活動場場爆滿

6月16日,小長假第一天,上午9點半的南博文淵廣場已人頭攢動,蘇州市吳中區甪直文體中心表演的“打連廂”,南京留左大鼓表演團表演的“跑旱船”“跳鍾馗”,吸引了眾多市民頂著日頭、撐著遮陽傘“看熱鬧”。

南博30多场端午活动打包送给你!传统节日进博物馆的“活态”样本来了

下午2點,在戲曲愛好者的天地——南博老茶館,徐州琴書國家級傳承人魏雲彩和弟子徐妮娜正在演出《白蛇傳·水漫金山》,臺下座無虛席,叫好聲連連。這三天,老茶館將上演端午主題的徐州琴書、蘇州評彈、揚劇摺子戲。不遠處的小劇場,在18日上午也將有一場端午主題專場摺子戲,由江蘇演藝集團京劇院、戲劇團、揚劇團實力出演。

老少中青全覆蓋

多維度立體化呈現“我們的節日”

此次南博的“傳統節日進博物館——端午”活動,涵蓋了非遺展示、非遺演出、牆面展、民俗講座、公眾親子活動等多方面內容。

南博30多场端午活动打包送给你!传统节日进博物馆的“活态”样本来了

比如,非遺館裡的非遺展示,有臉譜傳承人顏蕾展示鍾馗臉譜繪製、徐州香包傳承人井秋紅展示五毒圖案香包製作、南通麵塑傳承人羅彬展示龍舟和粽子製作、南京皮影雕刻傳承人吳杏芳展示鍾馗雕刻、常州梨膏糖傳承人葉莉莉展示艾葉梨膏糖製作等。

南博30多场端午活动打包送给你!传统节日进博物馆的“活态”样本来了

非遺演出有蘇州評彈《白蛇傳·端午》、徐州琴書《白蛇傳·水漫金山》、揚劇摺子戲《白蛇傳·端陽》、京劇《文昭關》、錫劇《玉蜻蜓·探病得子》、打連廂、跑旱船、跳鍾馗等。

南博30多场端午活动打包送给你!传统节日进博物馆的“活态”样本来了

三天30多場活動,多維度、立體化地將傳統節日端午進行了“活態”化的呈現,而這種活動模式,實際上南博團隊已經經過五年的實踐和摸索,他們為這一社教活動品牌命名為“我們的節日”。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南博每年組織的活動有200多場,不但吸引著家長帶孩子去參加非遺傳承體驗,還鼓勵年輕人帶父母去看戲,做到了受眾的老少中青全覆蓋。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說,在“我們的節日”裡,觀眾得到的是歡樂和節目氛圍,傳統節日得到的是認同感和歸屬感,而全社會收穫的則是傳統文化的振興和文化自覺自信。

非遺+節俗

傳統節日進博物館的“活態”樣本

在中考和期末考試的雙重影響下,端午小長假第一天,南博的客流量依然達到了18000多人次,“我們的節日”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大的社會效應,與其“傳統博物館+非遺+節俗”的傳播模式密不可分。

博物館有著豐富的院藏和紮實的學術研究作為基礎,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樑。200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到博物館的工作範疇中,為順應國際博物館協會對於博物館的新定義,南京博物院力排眾議,在全國省級博物館首家設立非遺館,於2013年11月對公眾開放。

南博30多场端午活动打包送给你!传统节日进博物馆的“活态”样本来了

陸建芳說,傳統博物館的研究實力為做好“我們的節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團隊對傳統節俗文化進行了內涵深挖、讓公眾對節俗的瞭解不再流於表面,不再只是模糊不清的概念和意象,非遺館傳承項目的活態展陳,以人為本,參與度高,將其與節俗活動創造性地融合在一起,便能形成“傳統博物館+非遺+節俗”的傳播模式,並能達到“1+1+1>3”的社會效應。

“非遺傳承人很多都是手藝人,有的文化水平並不高,只會做,不會說。”為了讓傳承人講好非遺項目的前世今生,陸建芳給大家下了任務:每個傳承人必須在南博開講座,為此他們就得去好好研究自己的非遺項目,求根溯源,工藝上有什麼訣竅、為什麼具有傳承價值,以及怎樣去進行傳播和傳承等。

南博30多场端午活动打包送给你!传统节日进博物馆的“活态”样本来了

南博“我們的節日”團隊,在五年的摸索中,也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工作機制。“有了好的理念,找到合適的發展模式,做起事情來就會更得心應手。我們的團隊一共19個人,除了做科研工作,還負責非遺開放管理,包括非遺館的日常展陳、週末和節日的公眾互動活動、小劇場和老茶館每年400多場的演出活動等。”陸建芳對自己的團隊相當自豪和滿意。

“非遺館”的加入,“我們的節日”社教活動品牌的口碑,為傳統博物館帶來了人氣,呈現出不同以往的生機和活力,數據顯示,2013年前,南京博物院全年觀眾基本在50多萬人次,而到2017年,這一數字達到了330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