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老人与和蔼“绝缘”

不是老人变坏了,是坏人变老了。

工整对仗押韵的顺口溜总会代替思考,遇到相似情景便脱口而出,老人抢座、打人、耍流氓的新闻一出,年轻人便与老人对立一次。

有点绕口,翻译成普通话:无数小姑娘随口说出想去浪漫的土耳其。土耳其的浪漫发生于校长的《带你去旅行》,今日头条、抖音...各种短视频以此做背景音乐,小姑娘们便得出结论:土耳其 so 浪漫,我要去。

土耳其浪漫吗?

hin浪漫,土耳其执政党正义发展党提出一项法案:如果被强奸的未成年人主观同意成婚,并且能证实强奸者犯案时没有使用暴力、恐吓等方式逼迫对方就范,被控强奸的罪犯即可免于起诉。

这条法案在微博上被归结为利于传播的口语:土耳其强奸合法。这对男人来说确实hin浪漫,哪位小姐姐想去浪漫的土耳其记得喊我,我不会使用暴力也不会恐吓。

我想要带你去浪漫的土耳其,然后一起去东京和巴黎~歌词是这样的,巴黎与浪漫多半成对出现,作词者为赋新词强押韵,把浪漫和巴黎拆开,将浪漫赋给了土耳其,很顺口,土耳其就这样成了小姑娘们口耳相传的浪漫之地。

PR们用标签化解释此现象,用户对事物的印象标签化是hin可怕的,接收到的所有的信息都会指向标签:生态化反假药停...

坏人变老了,这个标签对多数老人也是极其不公平,就说到这吧,我还是个弱鸡,暂时改变不了文字交互惯性,顺着来吧,充电五分钟,通话2小时,把OPPO带到了国产机首位,让小米缴了2年学费。

坏人变没变老我不晓得,但我看到城里的老人面相都有点紧绷,没有村里老人那种和蔼可亲的松弛。

按理说对陌生人释放善意只会换回善意,年轻人遭受着高攀不起的房价,对世界苦大仇深可以理解,可老有所依的老年人为嘛也少见笑容?

人的智商存在差距,我承认,可和蔼可亲这个词我打小见到就是与老人一起出现,是什么造成了城里的老年人朝着不苟言笑进化的?

物竞天择?

用进废退?

我倾向选择用进废退,村里是熟人社会,人人见到会笑着打招呼,城里一天一个样,左邻右居房门紧闭,出趟门全是陌生的年轻面孔,木办法挂着友善的笑容,城里的人口密度那么高,见人就笑不得僵了脸?

个人偏见说完了,结论不重要,重要的是现象,您自己观察下身边的老年人吧,俺是在城里少见和蔼的老年人,尤其南方,身材偏瘦,那面相看起来不如北方油光满面的富态大爷大妈面善。

不掰扯了,今晚上虫子比较多,飞蛾满天飞,我快住到40楼了,还有这么多虫子,河边的房子不能住呀,真佩服买河边别墅的,家里的纱网多细才能堵住春天的飞虫,还是家里点了啥牛X的焚香,飞虫不敢进入。

说到这再吐槽下海边的房子,18岁高考完的夏天,俺在海边做了3个月暑假工,天天晒被子,太TM潮了,不晒被子晚上根本没法睡,不过台风天的大海是hin透亮的,可以看到好远好远。

海景房、江景房体验下就好,不建议拥有,据我所知好多青岛银民饱受风湿病困扰。

城里的老人与和蔼“绝缘”

我老了面相应该会比较怂

天天跪舔甲方爸爸,木了脾气。

慎用顺口溜下结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