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DA放大招:儿童常用退热针禁用于儿童


2018年5月29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修订柴胡注射液说明书的公告(2018年第26号)》,对柴胡注射液说明书增加警示语,并对【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项进行修订。其中最关键的是在【禁忌】项中增加“儿童禁用”。

CFDA放大招:儿童常用退热针禁用于儿童

常用儿科退热针为何被禁?

CFDA放大招:儿童常用退热针禁用于儿童

公开资料显示,中成药注射液的风险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高。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0年到2017年,中药注射剂连续占据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排行的首位,且报告数、严重报告占比也逐年上升,儿童不良反应病例不在少数,多半表现为过敏反应、致过敏性休克、致晕厥等。

CFDA放大招:儿童常用退热针禁用于儿童

近年来柴胡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数量不断增加,已报告的不良反应类型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过敏性休克、皮肤过敏反应、泌尿系统及呼吸系统反应,早在2007年,柴胡注射液就被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列入“部分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注射剂品种名单”。

CFDA指出

更改说明书的原因在于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安全性评价结果。为保障公众的安全用药,决定对柴胡注射液增加儿童禁用,并在说明书中增加警示语,增加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内容,具体如下:

CFDA放大招:儿童常用退热针禁用于儿童

过敏反应:皮肤潮红或苍白、皮疹、瘙痒、呼吸困难、心悸、紫绀、血压下降、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等。

全身性反应:畏寒、寒战、发热、疼痛、乏力等。

皮肤及其附件:可表现多种皮疹,以荨麻疹、皮炎伴瘙痒为主。

呼吸系统:憋气、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

心血管系统:心悸、胸闷、紫绀、血压下降等。

神经精神系统:头晕、头痛、麻木、眩晕、晕厥、抽搐、意识模糊等。

消化系统:口干、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用药部位:疼痛、皮疹、瘙痒、局部红肿硬结等。

《中国药典》表明中药注射剂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药或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注射用制剂。

CFDA放大招:儿童常用退热针禁用于儿童

柴胡注射液属于中药注射液,其以过敏反应和全身性反应比较常见,而以上列出的畏寒、发热等全身反应可能是热原反应。然而中药注射剂的原料是各种草药,来源复杂,而中药注射液又不要求提纯到单一成分(比如柴胡注射液中就有糠醛、正己醛、辛烯醛、柠檬烯等多种挥发油成分),其次是中药的提取、纯化、浓缩等系列生产工艺研究和质量标准也都直接影响到到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加之临床存在中西药配伍使用的情况也可能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引起相关不良反应也无可厚非。

中药安全无毒副作用吗?

近期,在全国安全用药宣传月启动仪式上,中国药学会发布“十大公众用药误区”,其中有一条是“中药认识太片面,安全无毒不正确”。中药及制剂已广泛应用于医疗过程中,一个普遍的观点是中药没有不良反应,很多中药产品不良反应说明书里面也是尚不明确,然而不良反应尚不明确不等于没有不良反应。

CFDA放大招:儿童常用退热针禁用于儿童

中药是经验方,大部分未做临床实验,缺乏循证医学研究。据公开资料显示,在2011年一篇论文中调查分析了30份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发现其中仅有4份具体描述了临床试验。且临床样本普遍偏少,而某些药品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是千分之一,可能未体现。

如某药临床实验只做了800例受试者,在临床实验中没有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一旦上市后在大批量的人群中应用,则有可能出现。因此,中药的毒副作用同样应引起重视。

除了柴胡注射液,还有哪些药物也是儿童禁止使用的呢?

近年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于药品说明书的修订,大多数都有涉及到儿童慎用或禁用的内容。如茵栀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及生脉注射液等注射剂因存在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在说明书中【禁忌】项明确“新生儿、婴幼儿禁用”的内容;注射用赖氨匹林说明书【儿童用药】修改为:"16岁以下儿童慎用,3个月以下婴儿禁用”;可待因药品说明书【禁忌症】项增加“12岁以下儿童禁用”的内容。

儿童退热尽量选用证据充足的单方药品

对乙酰氨基酚(2个月以上儿童可用)与布洛芬(6个月以上儿童可用)为儿童常见的退热剂,在推荐剂量下使用也较为安全,用法用量如下:

CFDA放大招:儿童常用退热针禁用于儿童

对于儿童退烧来说,目前首选口服或纳肛的退烧药,尽量避免使用复方退热药,更没必要冒着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给儿童使用中药注射液。其次,注射给药除了能加快退热外,并无其他优点,且易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尽量遵循:“能口服不注射,能肌注不输液”原则,以便更好的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