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宿州還古老的埇橋區大營

比宿州還古老的埇橋區大營

趙汗青

應該說大營鎮是宿州市比較古老的鄉鎮,其古老的程度,可以與符離、蘄縣、臨渙媲美。

大營位於宿州市最南部,東連固鎮縣湖溝區,西接濉溪縣雙堆集,南靠懷遠縣包集,北依蘄縣,這裡自古是百戰道,春秋有吳越爭霸,戰國有秦楚逐鹿,秦末有陳勝、吳廣大起義,今有偉大的淮海戰役。大營本屬楚地,大營,大郢子也,因“郢”字生僻,故後人改為“營”。

大營,古稱會垂。《宿縣誌》載:會垂,即會鄉。在蘄縣西南。《漢書》韋昭注說,會垂蘄縣之鄉名。《史記·高祖本紀》載:漢高祖十一年,即公元前196年,“淮南王黥布反,高祖自往擊之”。次年雙方激戰於蘄西之會垂,黥布敗走,高祖令別將追之。會垂今之宿縣大營也。史載:周武王分封諸侯,建楚國,定國都於郢。郢就是今湖南省江陵縣。楚國自楚懷王入秦不返,屈原跳江,國力大減。傳到頃襄王,內政更加腐敗,國力更加衰弱。秦國抓住時機,派大將白起攻楚,於公元前278年,即頃襄王21年,攻陷郢。頃襄王逃走,國都遷至陳地,即今河南省淮陽。頃襄王病逝,楚考烈王即位。秦繼續攻楚,楚國接連敗退,於公元前253年再次遷都至巨陽,即今安徽省阜陽境內。楚考烈王急中生智,於公元前241年聯合趙、魏、衛抗秦,雙方相持在函谷關,由於聯軍缺乏統一調配,結果被秦採取各個擊破、內部瓦解等辦法打敗。楚第三次遷都至壽春(即今之壽縣),並改壽春為郢。這時秦國內政已穩,秦始皇踏上秦國國王的寶座,開始了各方面的改革,秦國更加強大。公元前223年,羽翼豐滿的秦國開始實現他的偉大抱負,向六國發動了激烈的戰爭。秦始皇派大將李信,率軍20萬攻楚,由於準備不足,秦國戰敗。秦始皇又派宿將王翦率軍60萬攻楚,在秦國強大的壓力下,楚國徹底潰散。同年,楚將項燕在淮南起兵抗秦,同王翦戰於蘄縣南,今大營境內。又因項燕兵力弱小而失敗,項燕自刎而死,楚國滅亡。

楚國亡後,楚國人沒有屈服,潰散的軍隊及楚國的百姓,分散在淮河兩岸,他們時刻不忘復國,但沒有找到機會。為了讓子孫後代都不忘楚國,他們便將所居村莊以“郢“命名。所以至今宿州市南部尚有:李郢子、東郢子、西郢子等村名。大營,即是大郢子,皆是楚人命名。

方店是個古集,位於埇橋區南部,澥河北岸,宿懷公路兩側,東連固鎮湖溝,西至陳李村,南臨懷遠楊集、王營,北依永鎮,距宿州城38公里。

方店的傳說很美麗,相傳很久以前,這裡並無村莊,而是一望無際的荒草湖泊,只有澥河南北橫著,隔斷交通。有一個姓方的生意人,常於澥河渡口過河,南北往來做生意,每經此處,南北數十里前不著村,後不著店,行人無膳食和住宿處。於是,姓方的生意人,便在此處蓋幾間房屋,開設飯店,兼營住宿、賣茶,即照顧了行人,又利於自己買賣。由於地理位置適中,處於交通要道,加之方生經營有方,所以生意很興隆。這樣便吸引了四面八方的生意人在此開鋪設店,擺攤設點。久而久之,形成集鎮。因由方姓為先,因此人們稱“方家店”。後人簡稱方店。

方店地處平原,位於河道流域,因此境內地勢低窪,最高海拔為23米,最低海拔為21米。解放前多受災,建國後對澥河進行了開挖治理,並開挖了澮澥新河和吳傅河,興建了吳傅節制閘、方店節制閘,對旱澇起到了調節作用。

方店的體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多次變更:1950年成立方店鄉,1955年成立方店公社,1958年改為方店大隊,屬大營公社,1980年重建方店公社,1984年體制改革後設鄉,至今為方店集。屬大營鎮。

澥河,位於埇橋區大營集南,有一百多年曆史。很早以前,大約在清朝中期澥河是一排水溝。到了晚清時期,當地人開挖成河道,取名澥河。

澥河最早發源於大營集西,現在源頭在蒙城縣北曹市東,距北肥河約7.5公里,流經濉溪縣羅集北李大橋,始入埇橋區大營鎮的方店東部,進入固鎮新馬橋入澮河。據《宿縣誌》載:澥河在墉橋區境內全長19.2公里,河口寬35——45米,河底寬22——30米,河深3米,集水面積130.8平方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