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來幸福生活——呂梁市易地扶貧搬遷紀實

易地扶贫“搬”来幸福生活——吕梁市易地扶贫搬迁纪实

郭炳中 攝

今年春節前,67歲的劉芝旺從原先的住處搬到了方山縣峪口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生活完全變了樣:新房子是小樓房,水、電、氣、網全通,而以前劉芝旺家住在山上,出行、飲水都很困難。“一攬子”扶持措施讓他嚐到了越來越多的幸福滋味。

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小康,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為了讓像劉芝旺這樣的貧困戶過上好日子,我市使出了“洪荒之力”,易地扶貧搬遷被列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標。我市聚焦“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同步,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經驗。

以“產”穩搬,變“輸血”為“造血”

易地搬遷並非脫貧致富的“萬能靈藥”。易地搬遷只是改變惡劣的生存環境,相對於脫掉貧困的“帽子”這一根本目的,只是揚湯止沸。要想從根本上脫貧致富,需要有釜底抽薪式的配套脫貧舉措。以後續產業為支撐,通過扶持後續產業,改變生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的“輸血型”扶貧方式,增強貧困村、貧困群眾的自我“造血”功能,大力支持貧困群眾依託各地資源稟賦,培育發展適合當地的後續產業,拓寬增收渠道,確保貧困群眾持續增收,這樣方能穩得住、能致富,才能徹底“搬掉”窮根。

“靠政府幫扶,遷居樂業家境順;得春風沐浴,告別窮窩富路寬。”這是方山縣圪洞鎮胡家嶺村村民孫月貴特意找人寫的對聯,貼在新房上,以感謝政府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讓他家走上幸福路。“搬到外面去,住上樓房,離鎮上也近了,各方面都方便了很多,加上政府還要為村裡的核桃樹搞高接換優來增加我們的收入,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孫月貴說。

孫月貴家的新變化,是方山縣脫貧攻堅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的一個縮影。在全面推進易地搬遷的同時,方山縣精準施策,加強產業培育,對外出務工人員和無力自主經營的搬遷貧困戶通過土地復墾改造和土地綜合整治,把土地集中流轉給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從事產業規模經營,貧困戶直接收取租金或參與分紅。探索並推廣“大象模式”“橋溝模式”,制定出臺土地流轉入股的指導意見,引導農戶採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以貸款、土地、林地入股,與企業、村集體開展股權合作,由合作社統一管理、維護、銷售,採取保底分紅和股份分紅兩種方式,增加財產性收入。

按照“群眾搬遷到哪裡、產業就發展到哪裡”的原則,方山縣依據全縣產業佈局,對12個移民遷出村現有的5000畝核桃經濟林高接換優,實現提質增效增收,確保搬遷群眾持續增收,助力脫貧。堅持把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有條件的貧困村吸納貧困戶組建成立生態造林專業合作社111個(貧困人口占比達到了80%以上),優先參與造林綠化工程,切實增加移民貧困人口的工資性收入。通過縣城西山可視山體綠化7974畝,約有貧困人口1306人脫貧;新聘用建檔立卡貧困戶286人從事林地管護,通過獲得工資性收入實現穩定脫貧。

以“崗”穩搬,安居與樂業並重

“我們實現了住樓房的夢想。”李建明是交城縣東坡底鄉人,如今,他和老伴不僅住進了易地扶貧移民搬遷示範小區窗明几淨的新居,還分別有了新工作,兩人每月3000元的收入令其生活“穩定”了不少。

東坡底鄉位於交城縣北部山區的文峪河上游,離縣城57公里,全鄉主導產業以農業、畜牧業為主,是典型的農牧貧困偏遠鄉鎮。在縣鄉村三級共同努力下,東坡底鄉共完成建檔立卡貧困戶296人、同步搬遷128人的集中安置任務。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世代居住於山莊窩鋪的群眾開啟了新的幸福生活。在抓好集中安置搬遷的同時,東坡底鄉對搬遷戶後續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周密安排。

西營村第三產業發達,就業崗位較多,這正契合了東坡底鄉堅持以產業發展和穩定就業為安置導向的發展思路。搬遷群眾優先安排進入西營鎮印刷廠、紙箱廠和鑄造廠就業,實現穩定脫貧。

同時,東坡底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引進企業在村裡建起了服裝加工廠,主要與江蘇南通外貿企業合作,為其代加工出口南非的工作服,年產值達3000萬元,解決貧困勞動力130餘人的就業問題,人均月收入可增加1500—1800元,保障移民搬遷戶就近就業。

依託當地旅遊資源,積極幫助搬遷群眾謀求工作崗位增加收入,是方山縣在易地扶貧搬遷中重點解決搬遷群眾後續產業發展的一個重點。除了將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就地轉化為新建安置小區的物業管理人員外,制定出臺《企業承建財政投資項目與精準扶貧結合的試行辦法》,承建企業按不低於普工用量的50%使用貧困勞動力,增加有勞動能力貧困戶的工資性收入,並將合同價款的5%—8%用於慈善捐贈,專項用於深度貧困人口。

興縣利用公益性崗位,鼓勵引導移民戶積極參與運輸業、家政服務業、零售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帶動移民戶6000人,按戶均3-4人,每戶參與1人,人均月收入2000元計算,年人均可增收6000-8000元,農業園區、工業園區提供就業崗位,按戶均3-4人、每戶參與1人、半年做工、月收入3000元計算,年人均可增收4500-6000元。

以“兜”穩搬,政策保障兜得住

在推進易地搬遷工作的同時,各級政府還不斷加大扶貧移民後續的幫扶力度。在幫扶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特殊的貧困戶,孤寡老人、病人、殘疾人等特殊的群體因為無法通過自身勞動脫貧,成為搬遷扶貧工作中的“老大難”。

針對這樣的情況,“兜底扶貧”政策和模式的推行讓特殊的貧困人群擁有了生活的“最後一道保障”。中陽縣寺塔村的朱厚連,上有70歲的父母,下有讀書的兒女,妻子有眼疾,基本喪失勞動能力,日子過得很清苦。雖然遷居新房,但是生活的擔子依然很重。現在,他的父母和妻子都辦理了低保,同時他的父母還享受國家的養老金補貼,再加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的落實,全家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全市像朱厚連這樣的貧困戶還有不少,為了給他們“吃一顆”脫貧的“定心丸”,各縣的扶貧工作人員採取了有力的措施。

以朱厚連為例,中陽縣圍繞破解“支出型”貧困問題,在全面落實中央、省、市各項惠民政策措施的基礎上,出臺了17項普惠、優惠、特惠政策,較好地解決了因病、因殘、因學、因房和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缺動力等致貧返貧問題。建立了扶老、助殘、救孤為重點的社會福利制度,對城鎮“三無”老人、農村“五保”老人予以補助。對於臨時因病、因災以及突發事故導致生活出現困難的家庭,通過臨時救助政策,發揮社會救助體系的“託底線”作用,讓一個個突發困難的家庭有了生活託底保障。

方山縣出臺了光伏扶貧資產收益管理分配試行辦法,資產收益除支付電站維護等費用外,70%用於保障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無勞動能力和受災的深度貧困人口(按人均年3000元標準)兜底性脫貧,30%歸無集體經濟收入或集體經濟薄弱、資源缺乏的貧困村集體所有,用於發展公益事業,支持貧困村整體脫貧。此外,在移民新區配套建設小區福利院,為特殊困難對象(五保、智障、殘疾、鰥寡孤獨等)免費提供住房,確保農戶無後顧之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工作進入目前階段,要重點研究解決深度貧困問題。實施整村搬遷,要規劃先行,尊重群眾意願,統籌解決好具體問題。”他還說,“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以來,全市上下始終圍繞“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這一目標,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廣大貧困人口正在一步步實現搬遷脫貧,安居樂業。

呂梁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