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街:胡同里的国潮新文化


齐鲁周刊社

新闻

封面故事

在济南的老街中,芙蓉街可能是最热闹的。无数的小商小贩,在路两边各据一摊或一店,各色小吃琳琅满目,各种老品牌的生活用品应有尽有。街上每天人流不断,相比于大多数寂寂无声的老街,芙蓉街充满了无限活力。

在芙蓉街中段,栖居着一家始创于清代同治年间的百年老店——玉谦旗袍。身处闹市,玉谦旗袍店显得有几分寂寞,如今它是济南唯一一家老字号成衣铺,店面不大,却凝结了祖辈五代人的“匠心”。据掌柜于仁谦回忆,大概20年前,很多国家的顾客慕名而来,他手中的丝线连接着五湖四海五六十个国家。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它的经营已远不如当年,甚至鲜有后人愿意去继承发展。这家承载着我们集体记忆的老店面临挑战和转型,它需要社会力量的引导、扶持。不管怎样,那些在传统老店一直坚守的人们是值得尊重和敬佩的,他们是传统工艺的守护者。

走进芙蓉街,或许,很多人会在不经意间爱上国货。友谊牌雪花膏、蜂花护发素、宫灯杏仁蜜……各种经典国货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一间间小杂货铺定格了一座老城的记忆,这里凝聚的国潮新文化,让来自各地的游客不由得驻足,感叹光阴的力量。

一条老街的繁荣,是国人生活方式的生动再现,也是新国潮运动的缩影。

芙蓉街:胡同里的国潮新文化

▲在玉谦旗袍店内,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旗袍。于仁谦介绍说,这些旗袍样子很多,有传统的还有改良版的,有绣花的也有手绘的,展示着不同的个性。

芙蓉街:胡同里的国潮新文化

▲60多岁的掌柜于仁谦从八九岁开始学习中式服装的制作。据介绍,“英国、美国很多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参赞,也喜欢来我店里做衣服。我会结合他们的要求设计合适的款式,比如偏西方的晚礼服样式。现在当红的明星范冰冰、蒋勤勤、陈鲁豫,也都来过,是我亲自量的尺寸。”

芙蓉街:胡同里的国潮新文化

▲一九二八年,于仁谦的父亲于成章,年仅十八岁,开始掌管店铺。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此后,迎来了店铺的辉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城市女性开始追求新的服装样式,人们改宽大的袍身为窄小,将腋下和腰部收紧,展现女性玲珑曼妙的身姿,这种新式旗袍立刻引领潮流,成为中国都市女性最具代表性的服装。于仁谦的父亲根据当时旗袍的样式变化,不断修正,济南甚至周边的大户人家常到店里做旗袍,生意慢慢好起来。

芙蓉街:胡同里的国潮新文化

▲在芙蓉街谢馥春老店旧址,来自上海的品牌摩登红人开设了一家新店。

芙蓉街:胡同里的国潮新文化

芙蓉街:胡同里的国潮新文化

芙蓉街:胡同里的国潮新文化

▲承载着百年历史的“雅霜”雪花膏一度是流行护肤品中的经典,更是外婆妈妈们的护肤“圣品”,用完的瓶子继续留着,还可以像“打酱油”一样“打”回来。新时代,这款成分经典的老牌雪花膏再次受到追捧。用途众多,香气穿越百年,本身就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芙蓉街:胡同里的国潮新文化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友谊”牌雪花膏在诸多的擦脸油中,堪称“奢侈”品,也是许多人的童年记忆。在商品经济大潮的推动下,这一老物件,并没有完全消亡,依然活跃在当今的市场之中。

芙蓉街:胡同里的国潮新文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到护发素,你唯一能想到的牌子只有上海洗涤剂厂生产的蜂花。蜂花最辉煌的时候是那个把所有化妆品统称为“雪花膏”的年代。时至今日,蜂花牌洗发精仍然以物美价廉著称,它朴实的包装、优良的品质没有被追求时尚的年轻一代抛弃,同时还衍生出檀香皂等产品。

芙蓉街:胡同里的国潮新文化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城市的街头到处都能看见“上海女人夜来香雪花膏”的广告。当时的当红明星白杨甜美的扮相让人心向往之,广告上说它是“最为爱美仕女之妆台良伴”。 如今在化妆品APP小红书上也口碑甚好,呈现着上海由来已久的生活情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