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隔代教育容易出“熊孩子”?

为什么隔代教育容易出“熊孩子”?


文∣谢可慧

谢可慧,知名专栏作家,女性自媒体“秋小愚”创始人,

专注个人成长和情感解局,是几十万独立女性的闺密。

为什么隔代教育容易出“熊孩子”?

◆ 一个真实的故事◆

3年前,在一个小型超市里,一个3岁左右的小女孩脱下自己的裤子,淡定自若地蹲在两排货架中间小便。旁边赫然站着她在买生活用品的外婆。一直到超市工作人员走过来,她的外婆才理直气壮地说:“她只是个小孩,当然没有控制能力。”

显然,作为一个正常的3岁女童,已经具备大小便的控制能力,她没有选择询问,而是下意识做出了这个决定,她的行为里,显然包含了长辈对她的教育。教育不是控制,而是让她从小成为一个守规则的公民。

她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认知就是正确的,所以无所谓任何顾忌。

特别无奈的是,在3天前,这个事情在我的女儿身上也差点发生了。

我和婆婆还有女儿在故宫游玩,半路上,女儿突然说要小便。

婆婆说:“快快快,找个角落,让她小便。”当时,随行的导游震惊得几乎把嘴张成了“O”。我也特别惊讶。老实说,除去写作之外的时间,大多数时候,都是由我自己带着孩子,但我也明显感觉到,自己每一次教育孩子的时候,长辈总是存在“放任自流”的想法。

我说:“公共场所不能随地大小便,这是起码的守则。”

我婆婆不管,一边扒孩子的裤子,一边说:“谁管一个小孩子,你们年轻人就是事儿多。”

我执意不肯,去附近借了一个塑料袋,然后帮助女儿解决。我几乎可以想象,如果当时我没有在场,故宫的某个角落应该已经成为我女儿小便过的地方。而她们也很有可能成为那些不光彩的“网红”—标题如《老人竟然带孙女在故宫随地大小便》。

隔代教育之殇,反映的是亲子教育的缺位。然而,在我们大多数人都无力对孩子进行全方位教育的时候,增加亲子教育的主动性,非常必要。“你看,你不也是隔代教育的产物,你也不是废物啊!”这大概是我这些年听得最多的话。但是,隔代教育出现熊孩子的概率实在太高了,有一句话特别对:“今天你不教育熊孩子,明天社会就会帮你狠狠教育他。”

◆ 隔代教育为什么容易出熊孩子?◆

上一代人的规则意识严重欠缺

一个社会最大的文明,是在人情味的基础上,更讲究规则意识。而上一代人,他们本身的成长环境和自幼的教育体系里,规则并不是最重要的,他们可以通过天罗地网的关系链,而获得诸多便利,以及不断弱化规则。

但他们忘了,有一句话是“性格的所有线索都可以追溯到童年”,孩子太熊造成的结果,或许可以用强大的人情来抵消,但孩子不守规则,这件事一旦扎根在他的成长里,总有一天,会吃尽不守规则的苦,而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庇佑他们一路。

过分宽容又过分溺爱

“她还只是个孩子。” “你让一个孩子怎么办?”一个孩子的有恃无恐,大多是因为她知道,自己犯了错根本无须承担责任,甚至于可以置身事外,许多家长便成为孩子的护身符。隔代教育尤其如此。因为上一辈人天生觉得对孩子的行为,可以听之任之,只要没有触犯法律,都不算什么过错的想法,无意间让孩子有了一种自我放纵。

我的车子曾经被一个孩子划伤过。那时还是一辆新车,估计每一个买过车的人都有同感,最开始的几个月,总是万分细心,生怕有任何磕碰,如获至宝地生怕有任何闪失。然而,一个熊孩子,我看着她用一把小刀从车子的一头歪歪扭扭地划到了另一头。

我看到了,一边跑出去一边喊:“你干什么呢?”结果她奶奶跑出来,第一句话是:“你叫什么叫?赔你油漆就是了。”

她父亲大概也觉得孩子这样不妥,伸手过来对孩子开始凶,奶奶一把把孩子搂进了怀里:“你凶什么?你赔钱就是了。”

哭笑不得。结果是,她父亲跟我一起去补了漆。他说:“其实,你已经不是第一个受害者了。我们根本没有机会给孩子一点教训。就连提高嗓音,她的奶奶都护着她。”

年纪越大,越容易与孩子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他们开始与社会脱离,他们在孩子身上更容易产生一种依赖和被需要的感觉,他们保护孩子,某种意义上,是通过孩子保护自己。

隔代教育的保护欲望,把爱护变成了溺爱。她或许不知道,没有谁可以陪孩子走一路。而往后的人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在犯错之后,宽容他。

误把孩子熊,当作是聪明

“孩子调皮,是因为在动脑筋,你别总是拦着她!”这样的话我听过太多遍了。

孩子在火车上大吵大闹,不是活泼,是没素质;孩子把水倒在别人的衣服上,不是在动脑,而是在搞破坏;孩子推倒别人辛辛苦苦搭了很多天的玩具,不是随意,是没教养。

而长辈往往觉得那些是可爱和聪明,甚至会告诉你“只有傻子才坐着不动”。可聪明一旦变成了自私和有恃无恐,很有可能“聪明反被聪明害”。一个优秀的家长,会帮助孩子的灵气和聪明用在该用的地方,而不是让孩子的聪明变成伤害别人的方式。

◆ ◆ ◆ ◆ ◆ ◆ ◆ ◆

当隔代教育成为孩子的主要源泉,其实,是下一代人性格成长和教育上的一个漏洞。

我们不可能24小时陪伴孩子,我们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但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放下手机、放下游戏、放下许多无谓的事,去进行亲子教育,必不可缺。

因为当隔代教育不得不进行时,加大亲子教育的比例,是减少熊孩子的可能性的重要途径。

◆ ◆ ◆ ◆ ◆ ◆ ◆

生孩子重要,养孩子更重要。

切断熊孩子养成的根源,不仅仅是家教的体现,也是孩子修养的体现,若干年后,当孩子开始成人,希望他不会因为过去的放纵而走更多的弯路,也不会因为过去的任性在走入社会之后花费更多的力气,去成为一个正常的,能够让自己喜欢的人。

而弱化隔代教育,正是我们这代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任重道远的事情,没有之一。

为什么隔代教育容易出“熊孩子”?

愿世间所有美好,都恰逢其时 by谢可慧

女性自媒体“秋小愚”创始人,40万独立女性的闺密谢可慧最新力作!人生很短,愿你遇见所有的美好;日子很长,愿你深情不会被辜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