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答百問,等你來問!
3月1日-6月8日,新東方聯合今日頭條共同發起#百日行動派#俞答百問,俞敏洪老師將每日回答一個問題!快來看看今天俞老師回答了什麼吧~
| 老俞答 |
一個國家推行教育的目的,主要是為國家未來的健康發展培養優秀的人才。中國是一個非常看重教育的國家,而影響中國形成目前這種教育現狀的原因有以下兩個:
第一個是來自於家庭,因為中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成功,希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 所謂的“望女成鳳,望子成龍”,是從中國古代就開始有的文化教育特徵,只要孩子讀書了,家長就希望孩子成功。這個特徵發展到現代高考,就演變成只要孩子們能考上北大清華,既能“光宗耀祖”,孩子又能前途無量。這樣的家庭,父母就會對孩子的學習提出壓迫性的要求。
第二是來自於中國式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本來是以知識教育為主,目標是讓學生對知識產生好奇心,不斷去探索知識,培養創新型知識人才,但是中國的國情使得學校教育最後變成單一的、以高考成功為最終目的的教育。在中國,大多數教師的考核指標都是以自己的學生中有多少能通過中考、高考,多少能夠考上好學校為準的,並直接跟教師獎金掛鉤,而教師的獎金跟他們的生計是息息相關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師讓學生學習知識,本身並不是為了幫助學生產生對知識的好奇心,而是為了讓學生最後能考高分上好大學。而考上好大學之後,教師一般來說就不會再那麼注重學生的學習情況了。
毫無疑問,中國在重視教育的表面之下,實際上犯了比較嚴重的錯誤。中國教育最核心的病症是 “比較”。 例如,家長把自己孩子跟別家的孩子“比較”,希望自己孩子考上最好的大學;教師將孩子與孩子進行“比較”,希望通過“比較”的方式激發孩子學習積極性,但是最後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一個人長期處於“比較”的狀態,就很容易出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會養成孩子“比較”自己跟他人優劣的習慣。如果他的參照物總是別人,這就會讓他忽視自身的健康發展,偏離自己最終期待的結果。在參照過程中,孩子會過度關注別人,以及在意別人的看法,這會影響他的心理健康。比如,他跟別人比較後,覺得自己比別人優秀,就會變得驕傲甚至自負;當他跟別人比較後,發現自己比別人差,會感到自卑,或是內心很看不起自己。這樣的“比較”會導致他不能正確看待自己與他人。
第二個問題是會養成孩子對周圍的一切進行“比較”的習慣。因為教師、父母對孩子學習成績方面的“比較”,孩子可能逐漸發展出“比較”自己與他人的家庭條件、父母背景、老師賞識、長相優劣等。孩子們為了在“比較”中能夠取勝,會偏向於追求本來不應該追求的東西。比如,追求穿更好的名牌產品,為討好老師而逢迎拍馬,為博得父母讚揚而弄虛作假。
父母和老師的“比較”方式,以及周圍的環境會直接傷害孩子的心理,導致孩子出現品德問題。所以說,中國教育的核心問題就是太偏重於成績。而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學校教育和父母會使用“比較”這種錯誤的方式去激勵孩子學習。
我們再來說說,為什麼美國的孩子看上去比中國的孩子更自信、更快樂?
美國父母一般很少對孩子提出將來要成龍成鳳的想法,他們只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健康成長。
在美國的學校教育中,小學、初中的學習內容跟大學的學習內容基本沒有關係。美國小學和初中的學校教育主要是引導學生對知識產生好奇,使學生能夠擁有良好的思維、思辨能力,安排足夠的時間給孩子們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的孩子是在對自我的認可、尋找自己的成長路徑,以及發掘自己才華過程中長大的。而美國的父母與老師也不會時刻對孩子進行“比較”。
中國的孩子們不自信,其實並不是孩子們本身的問題,而是因為中國的教育體系和家長心態的偏差。中國的教育體系和家長心態已經形成了一種像絞肉機一樣的環境,沒有任何一個孩子能逃避這種折磨。中國的教育制度和家長心態如何改革是很難解決的問題,但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中國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會在這種體系和環境中深受其害,孩子長大後可能就分化成3種人:第一種是自負傲慢的人,因為他一直比別人好;第二種是自卑膽怯的人,因為他一直比別人差;第三種是不思進取的人,因為他覺得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中國的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缺乏了童年的快樂、生命的熱情,缺乏對知識的渴望及好奇。很多孩子們長大後就失去了對幸福、穩定、有成就感的生活的追求,也失去了拓展生活的基礎能力。當社會環境沒有辦法改變時,我建議家長們應該做到不要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是認真思考如何在自然寬鬆的環境中,循序漸進地激發孩子對生命和讀書的熱情。因為往往在健康、快樂、積極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才對未來有著無窮無盡的動力,會不斷追求新的成就和新的成功。
你的發問,就是你,
你即你所為!
(xdf2013)
閱讀更多 新東方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