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自身质量不过硬,政治影射再多再明显也没什么用啊!

我在几天前刚刚写完《疯狂动物城》的深度分析,结果现在《愤怒的小鸟》又给了我来了这么一出。老逼着我这么写好莱坞式动画,三观都要乱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两部电影虽然作品质量有不小差距,但在故事里层上,所包含的内容有不少重合之处。与《疯狂动物城》一样的是,《愤怒的小鸟》也影射了当下现实世界的种种现象,尤其是欧洲那边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作品自身质量不过硬,政治影射再多再明显也没什么用啊!

作为一款没什么剧情的手机游戏,《愤怒的小鸟》在当年火遍全球,靠的完全是简便易上手的可玩性,符合了当时移动智能时代下,人们对手机端精品小游戏的饥渴迷恋。简单精美的画面,比较讨喜的角色形象,各种鸟类的独特技能,再加上一个手指就能玩转的极简操控,Rovio公司的这款作品如《水果忍者》、《割绳子》等手游一样,走的都是同一条成功大卖之路。

起初,我得知这种简单的手游将被改编成电影的消息后,自然是不屑一顾的。在我看来,电影目前是全球影响力和回报率最大的产业,对于见钱眼开的商人,当然乐意让任何东西变成电影:一首歌(《栀子花开》,《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一档综艺节目(《极限挑战》、《爸爸去哪儿》)、一部四格漫画(《涩女郎》)、一种玩具(《乐高大电影》、《马特·麦森指挥官》)、一包表情(《Emoji大电影》)、甚至一本字典(《新华字典》)。他们不在乎原作是否真的合适电影艺术的表达特征,他们只把电影看成一种让自己产品进化到“终极形态”的方式。好像任何东西一跟电影挂钩,就立刻会变成主流中的高大上,且财源滚滚来似的。于是,所有产品都对电影趋之若鹜,电影领域成了任何品牌的“极乐世界”。

作品自身质量不过硬,政治影射再多再明显也没什么用啊!

这种浮躁盲目的风气想必还要持续很久。在信息极度错综复杂,碎片化吞噬系统化,民众追求极端速食主义的今天,电影改编领域的这种乱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不,在《愤怒的小鸟》上映前,我们就已经看到《像素大战》这部改编自街机游戏的烂片。随着《愤怒的小鸟》上映之后,我们还将迎来《俄罗斯方块》、《水果忍者》等一系列根据简单纯粹的“小型”游戏改编的电影。其最终成品质量,不免令人担忧。

无论歌曲也好、综艺节目也好,甚至字典和表情包也好,这些品牌和产品显然都是不适合被改编成电影的。电影是什么,从学术定义来讲,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现代艺术。从现在的艺术特征来说,电影是用音画来讲故事的艺术,更纯粹些,电影就是在用画面讲故事。故事是任何一部电影的基础,无论是浅显的,还是深邃的,无论是意识流还是类型化的,任何电影艺术表达,都要以合格的故事为依托。而讲故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门技艺。

说实话,在我对《愤怒的小鸟》电影版不抱任何期待,且前期口碑相当差的前提下,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反而并不觉得它有多么多么烂。确实,这是一部在讲故事方面显得幼稚可笑的电影,感知力极弱的文本让作品显得华而不实,烂俗桥段和泼墨式的叙事,让影片从头到尾都像一部制动失灵的汽车。这部电影的出品方挂名Rovio,自然就是开发同名游戏的那家公司。然而,影片的CG动画制作和海外发行都是由索尼完成的,因此在美术上,虽然达不到迪士尼皮克斯那样的顶级水平,但也足以令人赏心悦目了。

作品自身质量不过硬,政治影射再多再明显也没什么用啊!

归根结底,这仍然是一部美芬合拍的欧洲电影,而非纯正的好莱坞动画。在剧作上,它与《疯狂动物城》存在相当的落后差距,顶多算一部勉强及格的类型动画作业。在制作水准上,它自然也没法跟最顶级的那批比,毕竟技术和资金都在那儿摆着。目前,该片在豆瓣上7.3分,IMDB上6.5分,Metacritic媒体评分43,用户评分5.6,烂番茄42的新鲜度,爆米花指数61。从这些来看,《愤怒的小鸟》就是一部各个方面都刚过及格线的普通动画作品。

本来,对于这种电影,也没什么好写的。但奇就奇在,《愤怒的小鸟》是一部“别有用心”的电影,它对当今欧洲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和欧洲内部的政治问题,有着非常明显的比喻。

我承认这部电影的包子馅打了我个措手不及。毕竟几个月前的《疯狂动物城》刚刚用童趣可爱的角色和标准的好莱坞式冒险故事,探讨了一番少数与多数的关系,以及偏见、歧视和刻板印象。这回在《愤怒的小鸟》中,我眼睁睁地看见影片对居住在欧洲东方的人民的嘲讽和摆弄,甚至,如果展开丰富联想的话,岛上那群小鸟,也都能与欧洲各国的态度一一对应。这真的算不上高级黑,因为黑的太明显了。

作品自身质量不过硬,政治影射再多再明显也没什么用啊!

我甚至有种错觉,难道现在好莱坞式动画都开始玩严肃的成人主题了吗?制作者们终于受够了年复一年用糖果盒包装那些教育小学生的哲学道理,开始大书特书政治诉求了?英语国家难道已经将自己的意识形态美化到昭然若揭的境地,开始更猛烈的价值观输出了?

本来绿猪们刚开始登陆时,我还以为会照映一些美洲大陆的殖民史,但越来越多的指代元素很难不让我改变看法。本片中的几种指代不像《疯狂动物城》显得模糊不清。小岛上的小鸟,从其羽毛颜色和性格等等,都被脑洞大开的观众们认作是德国、英国、瑞典、以色列等国家。那只深居简出的老鹰,也确实很难不让人想起美国的国鸟:白头鹰。侵略小岛偷鸟蛋的绿猪们,无论是皮肤颜色,还是国王的大胡子,以及权杖上的新月图案,抑或“国际猪权解放组织”的标牌,满船舱的TNT炸药,对伊斯兰极端分子的影射简直晃得人睁不开眼。

作品自身质量不过硬,政治影射再多再明显也没什么用啊!

小岛上的鸟都不会飞,只有老鹰能飞。懒惰、平和的生活状态,似乎就是对现在欧洲的写照,以至于能让人看出次贷危机为何爆发的影子。躲在船舱底下的一堆绿猪们,看起来像极了偷渡过去的难民,也就不可避免地让人联想到欧洲难民危机了。但是现实世界的难民是为了政治避难,但动画中的绿猪们却是来联谊的。无论如何,绿猪们仍旧打着和平友好的幌子偷走了所有鸟蛋,这是否也暗含着欧洲普通民众眼中难民的形象(不是来避难是来抢夺资源的),以及创作者对难民政策的担忧和不满?甚至网络上已经有很多人觉得,胖红、飞镖黄和炸弹黑三位主角,正好组成了德国国旗的颜色。众所周知,德国现在在欧洲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先不管这些解读牵强与否,至少影片这样的架构,确实能给人带来很多脑补的空间。由此看来,影片像是对保守白人群体,主张一致对外的颂歌。

巧妙的是,影片其实并没有将这些话题牵强附会到故事中。在原作游戏里,这些角色都是确实存在的,包括那只代表美国的老鹰,也在曾经的《愤怒的小鸟:神鹰版》中登场过。无敌神鹰,自然就像欧洲小弟们所崇拜的美国老大哥。然而它一开始的不作为,也正好对照了美国对现在欧洲各种危机的懈怠态度。不过,在原版游戏中可没有这么多的政治隐喻。可见芬兰人在这部片子里把这些现实影射玩的太过明显了,于是故事中的那些笑料包袱,就怎么看怎么像某种障眼法。

作品自身质量不过硬,政治影射再多再明显也没什么用啊!

作品弄到这个份儿上,主创似乎也没什么义务给大家区分绿猪的个体差异,于是无差别地将所有绿猪都设置成反派,还是那种用愚蠢进行丑化的反派。这会给观众一种强烈的暗示导向:伊斯兰世界的人民,无论难民还是极端分子,都应当得到其他世界人民的警惕。从这个角度来说,《愤怒的小鸟》看上去真的是“别有用心”了,如果真把它当成一部政治寓言来欣赏的话,三观也真的不是那么正确了。

这些隐喻的安插,确实给影片带来了更多的谈资。然而我总觉得,在表层故事没有做好的前提下,去深究这些背后蕴含的主题和立意,有些失去讨论电影本身的意义了。

首先,这些对欧洲和伊斯兰的影射,在本片中做的过于彰显,甚至与原作游戏,乃至故事表层的氛围有些割裂,也就显得不那么巧妙,对拔高其艺术质量毫无贡献。

其次,《愤怒的小鸟》是严格按照好莱坞类型动画的形式拍摄的电影,合家欢应是其必须考虑的因素。也就是说,从营销的角度也好,还是作品本身的定位也好,都表明儿童是其重要的受众群体。

有些人担心,不知道小孩子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会作何感想,也许他们只是看到了一部拥有一大堆卖萌角色、讲述善良的人们反击邪恶的坏蛋、以及主人公遭到抛弃后重新得到认同的好莱坞动画;也有可能,他们在通过家长的解读或自身对时事的有限了解,看出了影片内里的一些比喻,从而对戴绿色帽子的人产生反感。

作品自身质量不过硬,政治影射再多再明显也没什么用啊!

无论这部电影会对观众造成什么影响。至少,在作品本身没达到一定的水平,无论其想揭示的是多么深刻的哲理或多么具有现实意义的反照,创作者的自我表达必定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损害。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去一本正经地深入讨论作品背后的人文意义,就显得有些无聊了。一个特殊情况是,如果一部电影拥有显而易见的缺点,不是因为创作者的技法或视野而造成的,那么影片视情况而定,会具有相当的时代意义。

《愤怒的小鸟》可能会具有相当的时代意义,但它更可能的下场是,很快淹没于今后各类影片的海洋中,无人问津。所以反过头来,我倒不会为孩子们杞人忧天。哪怕这部电影有着极其明显的政治讽刺,由于其作品质量的局限,也不会造成多大的波澜。

至少,它很难像《疯狂动物城》那样,引发话题热度,形成持久性的群体思考。想必,比这部电影留存更久的,很有可能是片中选用的那些令人亲切,脍炙人口的优经典歌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